在多元共生视域中打开女性文学 ——第十六届中国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时间:2023-08-30   作者:

2023623日至625日,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主办、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承办、上海市高水平地方大学文化转型与现代中国重点创新团队协办的第十六届中国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来自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40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6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与会学者围绕女性文学与百年中国社会变迁主题,从启蒙、革命与女性主体构建性别政治与中国当代社会转型媒介、跨域经验与性别想象“21世纪女性文学的新变四个方面出发对女性文学与社会、文化、历史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黄晓娟教授主持开幕式。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女性文学是理解百年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方式,上海作为多种文化交融的独特场域,为女性文学的创作与研究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进入新时代的女性文学研究需要在本土历史文化与性别经验的基础上,以包容开放的姿态拓宽自身的话语空间。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洪治纲教授宣读了女性文学委员会主要成员的调整方案,他指出当前的女性文学在全球共同体的语境下对性别文化进行了深入思考,并以当代文学为场域,阐发了引入女性视角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女性文学对两性关系的表达及其折射的深层问题构成了当代文学的重要经验;他以莫言新作《鳄鱼》中呈现的无意识男权视角为切入点,对女性文学研究提出了进一步的展望,应当发掘男作家书写中的女性形象及性别问题,同时要持续关注次发达地区的女性命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女性文学委员会主任委员乔以钢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近三十年来女性文学研究所走过的不平凡的道路,并指出女性文学委员会主要成员的调整有利于发挥中青年学者的作用,为性别研究领域的学人构建和谐的交流平台。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媒介的发展,性别研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与挑战,乔以钢教授期待中青年学者能够拓宽自身的研究视野,更紧密地将生命经验、文学文本与社会语境缝合在一起,贡献出更高质量的女性文学研究成果。

黑龙江大学副校长于文秀教授主持大会发言环节。在大会发言中,北京大学贺桂梅以《当代性视野下的百年中国文学叙事母题研究》为题,归纳分析了百年女性文学发展中的五个重要叙事母题及演变,以历史经验为参照,借助对百年文学叙事传统的总结提炼,探索女性文学书写新的发展可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王翠艳以《百年女性文学工人书写的传统与新变》为题考察了百年女性文学工人书写的特质及成因,归纳了女性文学工人书写的四种新变:一是与所处时代保持同构关系,积极迎合时代的文化主潮,二是经历了从代言到自述,从虚构到非虚构的转型过程,三是女性文学的工人书写中呈现了更为明确的女性意识,关注身体与情感的变化,四是具有在地经验书写特质,体现了鲜明的地域色彩。中山大学郭冰茹以《今天,我们如何谈论性别》为题分析了性别问题在当前社会语境中的三种呈现方式,一是女作家超性别的创作取向,二是大众文化对女性普遍困境的逐渐发现,三是男性知识分子以他者视角书写底层女性的生存状态,这些话语之间的交织与排斥说明了性别问题的复杂性及其与社会语境的密切联系,提出将性别作为一种方法或一种知识体系,以更加开放包容的视角推进对性别的认知与思考。南开大学陈琰娇以《意义重塑与女性意识的历史化:重探当代中国女性主义电影批评》为题梳理了当代中国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的演变线索,即历史的悖论想象的共同体,前者认为本土的女性主义理论与作为社会实践的妇女群体之间存在断裂,后者认为对女性经验的把握应当重视个体经验而非理念范畴,指出经历了90年代电影市场的初步发展后,当前文化语境中的女性意识开始由文化工业以及大众传媒进行生产,造成了女性意识的全面下沉,受众群体对女性电影进行的重新解读也有待于被纳入新的研究视野。

与会学者围绕以下重要议题展开了分组讨论。第一组是启蒙、革命与女性主体建构问题,学者们结合多维度的社会、文化语境对现代文学中女性主体的塑造进行了阐发。济南大学鲁毅、福建师范大学吕若涵通过对吴忏情、苏雪林两位作家及其作品的重新发现,剖析社会制度对女性写作的影响。上海财经大学姜云飞、江苏师范大学周文晓从启蒙现代性理论的本土化进程入手,将现代性话语、民族国家的询唤与女性主义的演进结合起来,剖析20世纪初女作家笔下的现代性想象与女性身份认同的建构。广西民族大学黄晓娟选取老舍、沈从文作品中的方秀莲与萧萧形象进行解读,揭示下层妇女命运与启蒙思想的悖谬,反思作为舶来品的现代性与本土妇女解放实践未能有效结合的问题。山西大同大学郭剑卿从现代中国小说中的服饰这一细节出发,认为文学中的服饰描写体现了关于民族/国家与个体/私人生活的现代性诉求。中南大学姜瑀、上海交通大学程亚丽通过对20世纪3040年代的母亲女看护文学形象的分析,探讨传统女性形象的重构折射出的特殊时期社会性别关系,发掘近现代中国性别文化的独特侧面。厦门大学金美杰认为1930年代左翼文学存在的弃婴叙事折射了革命伦理中潜藏的男权秩序,女作家则借助对自身的情感创伤与身体痛苦的呈现,反思革命与母职的冲突,批判了不能被整合进革命宏大叙事的男权无意识。中华女子学院杨春认为妇女解放运动建构了革命女性的主体,这些女性形象也体现了强烈的革命意识形态。北京电影学院许航指出了早期电影史中的女性编剧及其电影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女性意识和性别体验;上海大学于宁分析了赵清阁戏剧创作中的性别与国族书写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二组是性别政治与中国当代社会转型问题,讨论内容聚焦于历史转折期的女性书写策略与女性文学回应历史、切入历史的可能性。上海师范大学董丽敏引入布罗代尔的长时段理论探讨了女性文学史与当代文学史之间的互动关系,提出从女性文学史的视域出发来把握当代文学史中的复杂问题,在更加多元的视角中打通文学与社会、历史的深层联系。河南大学李萱认为当代女性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从女性的日常生活出发、同时又不局限于单一的性别经验来实现对历史的观照与书写。厦门大学景欣悦分析了20世纪560年代女作家小说中关于旧社会的历史想象及其与主流叙事的同构与张力性。西南民族大学吴雪丽通过将《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这一经典文本置于前三十年后四十年的转折时代中进行再解读,发掘作为历史中间物的文本体现的情感经验、叙事伦理及其深层的文化政治。山东师范大学孙桂荣将叙事学与社会性别研究结合起来,通过对新时期初女性小说中的第一人称叙事进行分析,发掘叙事形式中的社会性别内涵,认为这种叙事形式反映了转型期女性意识的生成及其折射的性别、社会、文学之间的多元结构。上海师范大学郭如如讨论了90年代中后期女性文学城市书写中体现的个人化写作与表现普通城市女性的两种面向,借助女作家反思社会转型问题的不同叙事策略,解读文学创作介入社会现实的功能与限度。黑龙江大学于文秀、首都师范大学王红旗从女性主义诗学的视角出发,分别在理论与创作两个层面阐释了女性主义的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指出女性主义诗学在观照女性独特生存境遇的基础上,不仅具有超越二元对立范式、建构审美共同体的精神深度,同时也体现了呼唤平等和谐的国际秩序、关注人类生命体验的生命哲学

第三组是媒介、跨域经验与性别想象问题,论者在比较文化的视野下,引入传播学、政治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结合当前的理论热点对文本与文化现象进行解读。集美大学周海琳、郑州大学樊洛平分别对20世纪50年代与新世纪的台湾女性文学中的家族叙事进行考察,50年代台湾女性文学通过对小我家庭叙事的构建,折射出对中国女性命运变迁的思考,新时期以来台湾女性的家庭书写在家族史的叙述中融入鲜明的个人体验与女性意识,并且不回避对家国与民族命运的关切。广西民族大学陆卓宁立足海峡两岸的政治历史语境,指出两岸的女性主义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虽然取得不俗成绩,但对少数民族女性经验尚没有给予足够重视,海峡两岸少数民族女性如何在多重话语困境下突围、共建主体意识与民族精神需要两岸女性的共同努力。赣南师范大学程菁分析了女作家汤汤的童话创作中以儿童为本位书写中国精神元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北京语言大学赵冬梅选取《女作家学刊》进行个案研究,通过分析刊物的作者群体构成以及研究对象、理论方法上存在的洞见与盲视,对专门以女作家为研究对象的学术刊物的发展路径提出了设想。上海师范大学陈晨、上海社会科学院狄霞晨借鉴后殖民主义的理论资源,从中日文学比较的视角出发探讨汉文小说与华裔文学中的性别内涵,考察中国话语在世界文学中的意义与价值。湖南师范大学赵树勤分析了俄、法、日三国的文学对迟子建小说创作的影响,探讨中国当代作家与外国文学的对话关系。

第四组是“21世纪女性文学的新变问题,讨论涉及当代文学的前沿问题与女性文学发展中的新变,涵盖了小说、诗歌、电影、戏剧、网络文学等多种研究文类。哈尔滨师范大学郭力、合肥学院朱育颖从人文地理学视角出发,分别对新世纪以来女作家乡土小说中的叙事风格与女性作家的书写策略进行研究,解读她们在作品中寄寓的乡土想象与人文情怀。厦门大学苏琼、杭州师范大学刘杨分别考察了徐棻的戏剧创作与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系谱,从中透视女性作家的性别意识与女性价值观在社会历史中的生成。北京外国语大学曹霞以魏微新作《烟霞里》为例,剖析女作家笔下的生命体验与历史书写在城镇化进程中发生的变化;南开大学韩旭东、苏州科技大学陈娇华指出在作品中重构主体间的情感体验是为新世纪的女性作家共同选择的创作取向。中山大学王怀昭、武汉大学余蔷薇聚焦于女性诗歌书写中的性别体验以及新媒体书写语境下女性诗歌的特质。河北师范大学周雪花指出21世纪10年代女性电影存在一种保护者-行动者的两性关系模式,体现了从疏离趋向和谐的两性关系。杭州师范大学周敏、厦门大学刘琳分别运用社会学与精神分析理论,通过对女性向网络小说的解读,发现其中呈现的新型性别想象。

上海师范大学董丽敏教授主持了闭幕式。中山大学的郭冰茹教授在会议闭幕式上进行学术总结,她认为本次会议涉及的议题体现了女性文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凸显了当代女性文学研究的基本特点,反映了研究者在重视性别视角、性别理论的同时也注意在更广阔的意义上对其进行反思与拓展。本次大会所提交的论文成果既回应了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化趋势,讨论了启蒙、革命、日常生活等现代性话语与女性文学、性别政治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聚焦于当下的学术热点问题,分析当下多元共生的文化语境中性别想象和性别书写的新变。郭冰茹教授进而对当代女性文学研究的发展前景提出了设想,认为应当在二元对立的思考模式之外发现性别问题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充分考察群体与个体、普遍性与差异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将性别作为一种认和理解世界的知识体系。本次研讨会在与会专家学者的共同参与下获得了圆满成功。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 李沅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