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 辽宁友谊宾馆 | ||
8:00-22:00 辽宁友谊宾馆 一号楼大厅 | 报到 | |
17:30-20:30 一号楼一楼茗湖轩 | 晚餐 | |
20:00 一号楼二楼会见厅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 理事会议 | 召集人 乔以钢教授 |
7月10日 辽宁友谊宾馆 | ||
7:00-9:00 地点:一号楼 一楼茗湖轩 |
早餐 | |
9:00-9:30 地点:一号楼 二楼迎宾厅A区 | 开幕式 | |
1. 辽宁大学副校长杨松教授致辞 2.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副会长贺绍俊教授致辞 3.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副会长、女性文学委员会主任委员乔以钢教授致辞 | 主持人 胡胜教授 (辽宁大学文学院 院长) | |
9:30-9:45 | 合影 | |
9:50-10:45 地点:一号楼 二楼迎宾厅A区 | 大会发言(每人15分钟) 1. 王纯菲(辽宁大学):关于中国女性文学理论民族主体性建构的思考 2. 刘 钊(长春师范大学):妇女报刊与女性文学研究 3. 程亚丽(上海交通大学):性别:抗战时期文学研究的重要维度 | 主持人 李玲教授 女性文学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北京语言大学)
|
10:45-10:55 | 休息 | |
10:55-11:50 地点:一号楼 二楼迎宾厅A区 | 大会发言:(每人15分钟) 4. 黄晓娟(广西民族大学):少数民族文学女性形象的建构历程研究 5. 陈千里(南开大学):从“婚变叙事”看新时期初年的多重话语 6. 王 宇(厦门大学):日常生活精神与医疗、疾病书写——《笨花》新论兼及21世纪以来女性历史叙事新动向 | 同上 |
11:50-13:30 午餐:一号楼 一楼茗湖轩 | 午餐 午休 | |
14:15-17:45
| 分组发言(每人8-10分钟,余时讨论,由主持人掌握) (15:45-16:00休息) | |
第一组 女性文学史:理论与方法
主持人
于文秀教授 (黑龙江大学)
郭 力教授 (哈尔滨师范大学)
马春花教授 (中国海洋大学)
地点:一号楼 二楼迎宾厅B区 | 1. 李 蓉 杨 骥(浙江师范大学):现代文学史写作中的性别问题 2. 宋声泉(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女性文学史料述略 3. 周海琳(集美大学):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史研究的三种跨越 4. 孙 佳(辽宁大学):五四时期女性文学批评的现代意识 5. 李 东(辽宁大学):现代女作家女性文学意识的生成与嬗变 6. 吴雪丽(西南民族大学):空间“流动性”与现代女性写作初创期“情感话语”的建构 7. 向天一(辽宁大学):从局外人到剧中人——“艺术活动”与现代女性文学史的建构 8. 张瑞英(曲阜师范大学):“公寓”与“一间自己的房间” ——论张爱玲与伍尔夫内倾心理及创作 9. 李 萱(河南大学):“当下中国”:一个基于社会集体心理的叙事视角——谌容20世纪80年代的“当下性写作及其文学史意义 10.曹 霞(南开大学):城乡书写与“70后”女作家的性别意识 11.郑斯扬(福建社会科学院):乡土中国、性别立场与伦理观 ——对中国女性乡土写作的思考 12.赵树勤(湖南师范大学):美国自白派与中国当代女性自白诗 13.孙桂荣(山东师范大学):非虚构叙事、女性文学创作与性别文论话语的新时代建构 14.李晓丽(中华女子学院):现代传播背景下的非虚构女性写作 15.郭冰茹(中山大学):女性写作的多元化现象考察 | |
第二组 性别政治与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
主持人
黄晓娟教授 (广西民族大学)
郭淑梅研究员 (黑龙江省社科院)
刘钊教授 (长春师范大学)
地点:一号楼 二楼圆桌会议厅 | 1. 鲁 毅(济南大学):中国近代女性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构建及其张力 2. 曹晓华(上海社会科学院):论五四“新女性”兴起的跨文化语境 ——以马克思·奥雷尔(Max O’Rell)作品的译介为中心 3. 姜云飞(上海财经大学):五四女性的身体困境与“体育救国”话语的性别化错位——以石评梅为典型的考察 4. 张 婷(辽宁大学):《晨报副刊》视域下的冰心早期儿童文学观研究 5. 陆卓宁(广西民族大学):新文化运动语境下女留学生的家国情怀与价值理性 6. 黄湘金(中国海洋大学):《吴芝瑛集》补缀 7. 符杰祥(上海交通大学):革命情谊与文体政治——丁玲致冯雪峰未刊书信手稿考论 8. 姜 瑀(暨南大学):快感的话语循环:中国现代小说的非战时强奸叙事 9. 李 莉(湖北民族大学):从老舍创作看现代中国妇女的成长史 10.李 玲(北京语言大学):接纳不完美他者的慧心 ——冰心三四十年代创作的新视点 11.马勤勤(中国社会科学院):杨令茀生平考述及其小说创作 12.周文晓(江苏师范大学):从“女性”到“小资产阶级”——性别与现代性方案的内在关联 13.郭淑梅(黑龙江省社科院):萧红早期创作与性别政治 14.余蔷薇(武汉大学文学院):男性批评家女性意识的凸显:关于1930年代的一个选本研究 15.王翠艳(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政治、文学与性别之间:1930年代北方左联女作家的革命之路探寻
| |
第三组 女性文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变迁
主持人
罗 婷教授 (长沙师范学院)
王 宇教授 (厦门大学)
胡 哲讲师 (辽宁大学)
地点:一号楼 二楼会见厅
| 1. 樊洛平(郑州大学):镜像:从两岸女强人形象塑造看当代社会的发展演变 2. 李彦文(天津外国语大学):农裔女作家的兴起与新的文学经验 3. 景欣悦(厦门大学):试论中国当代小说的仁义叙事及其性别观念——以《小鲍庄》《白鹿原》《笨花》为例 4. 李雪梅(三峡大学):姚鄂梅小说中的性别寓言与空间表征 ——以《雾落》《真相》《西门坡》为例 5. 高艳芝(河北师范大学):女性在政治伦理挤压下的呻吟与抗争——对王周生小说《性别:女》中性别政治的审视与思考 6. 薛 冰(辽宁大学):未竟的找寻或荒诞存在主义的真相——苏兰朵都市题材小说论 7. 李婧妍(辽宁大学):精神的空洞与感觉的快适——苏兰朵《白熊》的当代启示 8. 刘 堃(南开大学):作为社会观察者的女性写作:以淡豹为例 9. 桑 莉(临沂大学):论当代小说中的女红民俗书写 10.王红旗(首都师范大学):铁凝“超越性别”的家族历史重构 ——以《笨花》为例 11.胡 哲(辽宁大学):女性视角下的家族命运抒写 12.王帅乃(北京师范大学):性别视角下当代儿童文学中的禁忌书写 13.程 箐(赣南师范大学):对少年成长的深度书写——评彭学军长篇小说《建一座窑送给你》 14.谢雪梅(云南大学):残雪小说的现代性主题研究 15.郑思佳(辽宁大学):自我认同与新时期女作家的历史书写 16.张文娟 杨可心(曲阜师范大学):“70后”女性如何书写自身的历史——对几部长篇小说新作的观察
| |
第四组 生态、媒介与性别想象
主持人
陆正兰教授 (四川大学)
苏琼教授 (厦门大学)
刘传霞教授 (济南大学)
地点:一号楼 一楼雅竹厅
| 1. 周雪花(河北师范大学):从“候鸟”看生态——迟子建小说《候鸟的勇敢》中的生态文化 2. 穆重怀(辽宁大学):当代俄罗斯文学中女性生态主义嬗变 3. 朱育颖(亳州学院):生死场上的博弈:评当代女作家的疫情书写 4. 谢 纳(东北大学):新中国成立初期视觉艺术中的女性形象建构 5. 苏 琼(厦门大学):新中国语境中的女性戏剧发展史论 6. 张 赟(辽宁大学):女性戏剧与当代中国社会变迁 7. 隋 丽(辽宁大学):口传的思维与女性讲述的特征——基于对故事家高延云故事的分析 8. 刘传霞(济南大学):《沙鸥》与女排精神建构、人生意义大讨论、社会主义新人塑造——电影《沙鸥》再解读 9. 许 航(北京电影学院):文学改编、时代伤痕与女性意识 ——由《红衣少女》引发的争议谈起 10.陈琰娇(南开大学):“女性电影”的后见之明——重返80年代电影的“女性意识”建构 11.刘 巍(辽宁大学):戴锦华电影批评之批评 12.陈娇华(苏州科技大学):性别意识在网络历史题材小说中的呈现 ——以《赘婿》和《鬓边不是海棠红》作为考察中心 13.傅美蓉(咸阳师范学院):想象的共同体:女性独白剧《听见她说》中的“她们” 14.纪海龙 魏楚航(中南大学):网络女性主义视角下耽美小说的审美机制 15.李 昊(鞍山师范学院):“女继承人”们的美学权力:耽美小说的美学语法——兼与毛尖教授商榷 16.王影君(上海理工大学):热播剧中大女主形象的文化突围 17.蒋尧尧(辽宁大学):身份焦虑与性别表达——热播电视剧《流金岁月》中的女性形象塑造 | |
18:00-20:30 地点:一号楼 一楼茗湖轩 | 晚餐 | |
7月11日 辽宁友谊宾馆 | ||
7:00-8:30 地点:一号楼 一楼茗湖轩 | 早餐 | |
8:30-9:55 | 分组发言(每人8-10分钟,余时讨论,由主持人掌握) | |
第一组 女性文学史:理论与方法
主持人
于文秀教授 (黑龙江大学)
郭 力教授 (哈尔滨师范大学)
马春花教授 (中国海洋大学)
地点:友谊宫 二楼芙蓉厅 | 1. 马春花(中国海洋大学):性别表意机制:一个理论概念的提出 2. 郭 力(哈尔滨师范大学):当代文化现象与女性性别理解研究 3. 吕若涵(福建师范大学):“自画像”、“自我表演”、“互为镜像”——探索女性散文研究的新路 4. 刘颖慧(长春师范大学):新世纪海外汉学性别研究与中国女性文学批评建构的反思 5. 吴玉杰(辽宁大学):数字人文时代女性文学史写作与研究的构想 6. 李 阳(辽宁大学):数字资本主义下的女性书写 7. 董丽敏(上海师范大学):女性文学研究:重构“切身性”如何可能? | |
第二组 性别政治与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
主持人
罗 婷教授 (长沙师范学院)
郭淑梅研究员 (黑龙江省社科院)
刘钊教授 (长春师范大学)
地点:友谊宫 一楼贵宾厅 | 1. 宋晓英(济南大学):论张爱玲自传体小说的叙事视角 2. 李佳奇(辽宁大学):个体言说与民族意识交融下的自我重塑 ——东北沦陷区女性书写研究 3. 肖珍珍(辽宁大学):是女神更是女从,是狂欢更是覆灭——无名氏《北极风情画》中奥蕾利亚形象分析 4. 郭姗姗(辽宁大学):东北文化视域下萧红小说创作的性别立场研究 5. 王怀昭(中山大学):革命叙事中知识女性的身份建构——以《我在霞村的时候》《百合花》《长长的流水》为例 6. 王 宁(廊坊师范学院):晋察冀文学中的妇女叙事 | |
第三组 女性文学与当代中国 社会变迁
主持人
黄晓娟教授 (广西民族大学)
王 宇教授 (厦门大学)
胡 哲讲师 (辽宁大学)
地点:友谊宫 一楼会见厅 | 1. 李 振(吉林大学):从《都是人民群众》说起 2. 赵冬梅(北京语言大学):跨域、“女性乌托邦”与风格的连贯性——由王安忆的《向西,向西,向南》谈起 3. 徐 寅(天津财经大学):当代藏族女性汉语诗歌写作的审美探究 4. 刘红英(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祛魅”与“返魅”:新移民女作家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与启蒙反思 5. 韩旭东(南开大学文学院):新世纪女性日常物语的极乐体验书写 6. 郑慧文(辽宁大学):论《他乡》女性叙事的突围和困境 7. 郭剑卿(山西大同大学):2020年度性别书写现象一瞥 | |
第四组 生态、媒介与性别想象
主持人
陆正兰教授 (四川大学)
苏琼教授 (厦门大学)
刘传霞教授 (济南大学)
地点:友谊宫 二楼VIP | 1. 陆正兰(四川大学):符号分节与网络文学中的性别文化表征 2. 马聪敏 姚羽佳(陕西师范大学):微博语境下“女拳”一词的意义考察 3. 王志萍(昌吉学院):困局与突围 ——网剧《摩天大楼》性别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4. 姚 韫(沈阳大学):网络时代女性武侠小说创作探微 5. 张立军 王 瑄(《艺术广角》编辑部,渤海大学文学院):颠覆性别书写——“女频”小说中女性意识的研究 6. 周 荣(辽宁文学院、《当代作家评论》):网络文艺中的女性文化空间建构 7. 张冬秀(沈阳大学):地方志与纪实性历史书写的一种可能—— 论杨春风长篇小说《辽河渡1931-1945》
| |
10:10-11:45
地点:友谊宫 二楼百合厅 | 会议总结及闭幕式 | |
1.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情况(每组8分钟) 2.学术总结: 女性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董丽敏教授(上海师范大学) 3.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副会长、沈阳师范大学 贺绍俊教授讲话 | 主持人 王侃教授 女性文学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杭州师范大学) | |
11:45-13:30 地点:一号楼 一楼茗湖轩 | 午餐 (会议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