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中国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在沈阳举行
时间:2021-10-11   作者:

会议合影

2021710日至11日,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主办,辽宁大学文学院承办的第十五届中国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在辽宁省沈阳市召开,来自全国22个省和直辖市、60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12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710日上午的开幕式首先由辽宁大学副校长杨松教授致欢迎词。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著名评论家贺绍俊教授宣读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白烨的致辞。致辞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把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不同历史阶段的伟大胜利,归结为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包括女性文学在内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总主题,这一主题昭示我们,必须把文学事业放置于社会与时代的大历史与大格局中,去理解和认识文学的地位、作用与意义。女性文学研究也需要从这样一个视角,借助这样一个契机,去开拓新的空间,研讨新的问题。女性文学研究在体现性别差异与性别特征的同时,还应当注重与整体文学的关联性,与整体文坛的互动性,在社会历史的大进程中和文学发展的大格局中体现自身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随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女性文学委员会主任委员、南开大学乔以钢教授致辞。她首先对承办方辽宁大学给予本次会议的宝贵支持表示感谢,接着概括总结了近年来女性文学研究取得的成绩,并就本次年会议题的设置做出说明。她指出,在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诸多时代性、社会性因素对文学活动产生的影响,不能不引发我们的进一步思考。为此,本次会议一方面持续关注女性文学史的理论与方法,考察性别政治与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另一方面重点纳入了女性文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生态、媒介与性别想象等方面的议题,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对具有时代特征的人文命题的关切。

开幕式结束后,六位专家在大会上发言,所涉及的问题包括:中国女性文学理论民族主体性建构(辽宁大学王纯菲)、妇女报刊与女性文学研究之间的关系(长春师范大学刘钊)、性别维度与抗战时期的文学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程亚丽)、少数民族文学女性形象的建构(广西民族大学黄晓娟)、婚变叙事与新时期初年多重话语建构(南开大学陈千里)以及日常生活精神与21世纪以来女性历史叙事新动向(厦门大学王宇)等。其后,参会学者围绕女性文学史:理论与方法性别政治与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女性文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生态、媒介与性别想象等问题展开分组讨论。其间既有对女性文学研究现状的反思,又有对当下及未来女性文学研究新动向及新路径的关注和探讨。

11日上午举行的总结及闭幕式上,各组代表交流了讨论情况,女性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师范大学董丽敏教授做学术总结。她指出,首先,此次年会呼应并汲取了近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方法和成果,在文献史料的发掘、文学史意识的加强、文化研究视野的引入、跨学科研究方法的运用、重要作家作品的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新的推进。其次,女性文学研究自身的探索也日趋深化,对女性及女性文学的理解日趋理性成熟,逐步摆脱原先的二元对立思维格局,体现出更为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和文化自信,以及对新的研究领域的积极拓展。在此基础上,董丽敏教授指出,当代女性文学研究在历史化、当代性和人文性等方面仍有进一步探究的空间。最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沈阳师范大学贺绍俊教授致闭幕词。他充分肯定会议取得的成功,指出女性主义提供了看世界的另外一种视角、另外一种方式、另外一种态度;并结合对刘鹏艳的小说《逐日》的文本分析,提出了人道的女性主义和女性人道主义的概念。本次年会显示了近年来女性文学研究的新进展。

                            (辽宁大学文学院  孙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