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以钢:《女性文学教程》获奖感言
时间:2009-11-24   作者:人物声音

各位老师:上午好!

     感谢大会给我这个机会,代表《女性文学教程》编写团队说几句话。

     去年,在庆祝改革开放30年时,一家报社记者曾问我这样一个问题:您作为在大学里从事教学科研的知识分子,在改革开放的这30年里,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事是什么?我对她说,80年代中期到现在,我亲历了女性文学研究从很少被人关注到成为“热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越来越多的学人探讨性别与文学/文化的关系,重新认识它的历史和现实,在先进性别文化的建设方面做出了努力。对我来说,这些年最有意义的事,是参与了《女性文学教程》的编写工作。这是我和20多位同行、朋友一道完成的。我重视它超过其他个人成果。

     这是我的心里话。因为在我看来,这部教程不是某一传统专业领域锦上添花式的教材,而是在女性文学这一新兴学科建设中具有一定标志意义的。从特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它是这一新兴学科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郑重亮相。作为第一部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高校女性文学教材,教程出版后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此前先后获得了中国当代文学优秀成果奖和国家新闻出版署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图书奖。

     但我这里特别想说的是,如果说教程取得了一些成绩,那它绝非仅仅属于若干直接参与者,而是融入了多年来学界几代同人的心血。奖项的获得,在深层次上,体现了20多年来中国女性文学研究从筚路蓝缕到初见成效所赢得的理解和尊重。这一点对我们从事这一事业的人来说,当然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可以说,离开思想解放、文化多元的整体氛围,离开众多学人研究成果的积累和出版,这样一个选题进入国家级教材规划,进而顺利完成编写出版,是难以设想的。为此,我首先代表本书的全体编著者,对各位研究界同人、评奖委员会的各位老师以及出版界的朋友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具体到本书的编写出版,特别要向我们景仰的学术前辈、为女性文学研究做出卓越贡献的刘思谦老师和陈骏涛老师致敬。他们分别担任本书的学术顾问和审读专家。刘老师当时远在美国探亲,和我们相隔千山万水,但她一直非常关心此书的编写,通过邮件保持联络,给予指点。陈老师在书稿完成后距离出版时间非常紧迫的情况下,认真审读全部书稿,提出了宝贵的建设性意见。学术前辈的关心给我们以莫大的鼓励,使我们从心里感到温暖。非常感谢陈老师在提交此次会议的文章中给教程以充分肯定。我们会珍惜前辈的扶植与呵护,努力,再努力。

     还要感谢女性文学委员会的谭湘会长。是她提议、策划并领衔担任责任编辑,促成了教程的问世。她对女性文学事业的高度热忱感染着我们,激励我们更加积极地行动起来,把心中多年的夙愿变成现实。值此教程获奖之时,请允许我在这里读一下全体参编者的名单,因为奖项属于整个团队(以下依各位老师所承担的章节的顺序):太原师范学院傅书华、河南大学沈红芳、厦门大学洪迎华、北京语言大学李玲、合肥学院朱育颖、厦门大学王宇、廖冬梅、 郑州大学樊洛平、 广东肇庆学院王敏 、南开大学刘?�/font>、贵州师范大学林树明、南京师范大学杨莉馨、陕西师范大学屈雅君、郭海文、李娟、程国君、唐晴川、东北师范大学宗先鸿、湖南师范大学赵树勤、上海大学董丽敏以及辽宁大学王春荣诸位老师我和林丹娅老师参与了部分章节的撰写,做了全书的统稿工作。非常高兴的是,今天我们中的8个姐妹,有机会在美丽的云南再次相会。

    在进行编写的过程中,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大家身上所体现的合作精神。尽管我们22个人分处天南地北、任职于16所高校,平时基本靠网络联系,但大家怀着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按时完成了书稿。回想这一过程,无论是与我一同担任主编的优秀学者林丹娅教授,还是参与各章节文稿撰写的老师们,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不计私利、精诚团结的精神,令我深怀敬意。

    可以说,这是一次在女性文学委员会组织协调下进行的跨地区、跨高校、跨性别的愉快合作和成功尝试。这段实践告诉我们,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可以为新型性别文化的建设和人文学术的繁荣,实实在在做一些事情,尽一份责任。

    毫无疑问,由于我们水平所限,目前教程还存在许多不足和缺憾,诚恳地期待各位同人不吝赐教。

    最后,再次对大家的支持和鼓励表示由衷的感谢!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