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乔以钢教授在闭幕式上的讲话
时间:2015-08-13   作者:


尊敬的各位代表,老师们、朋友们:

在内蒙古大草原最美好的季节,我们相聚在祖国北疆的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召开纪念女性文学委员会成立2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在一天半的会议进程中,我们回顾了女性文学委员会成立20年来事业的发展,颁发了第四届中国女性文学研究成果表彰奖,围绕会议学术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现在,大会已经圆满完成各项预定议程,即将闭幕。在此时刻,请允许我代表女性文学委员会以及到会的全体代表,再次向为本次会议顺利召开付出极大心血、提供了全方位支持的《职大学报》领导和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的领导以及会务组老师们的无私奉献,表示衷心感谢!

纪念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成立20周年,是本次会议的重要内容。开幕式上,白烨会长充分肯定了女性文学委员会20年来取得的成绩,并对我们今后的工作做出指示。闭幕式上,陈骏涛、阎纯德、吴思敬三位先生作为伴随女性文学委员会一同走过20年的前辈学者,发表了感言。他们的话语出自肺腑,令人倍觉温暖和感动。当然,他们只是许许多多为女性文学委员会成长付出心血的学人的代表。在此,我提议,大家以热烈的掌声,向20年来为女性文学委员会的事业作出贡献的前辈学者和各位老师们,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感谢!

我们知道,1995年女性文学委员会的建立本身具有标志性,但它并不是研究的起点,而是80年代兴起的女性文学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学界产生影响之后的产物。20年来,在几代人共同努力下,女性文学委员会作为一个交流的平台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今天,拉开时间距离回望,可以清晰地看到女性文学事业一路走来的艰辛足迹。我们为取得的收获感到高兴,但今天更值得看重的或许是,女性文学研究的参与者在葆有学术热情和使命感的同时,具备了不断反省自身的意识和能力。

我们努力将世界范围内丰富复杂的性别文化现象纳入视野,在文学文化研究中渗透真诚的人文关怀。我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所谓“性别”从来都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正因为如此,当我们凸显性别视角的时候,并不意味着仅从这一个角度就可以对问题作出相对充分的回答,而是需要更为开阔的思想格局以及洞察问题、解剖问题的穿透力。我们没有沉浸在盲目的乐观或浅薄的自赏之中,而是对时代和社会变迁背景下产生的种种性别现象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给予了持续的关注。面对前行中的理论困境和现实问题,我们深知需要在浮躁的社会氛围中保持一份对生活、对事业的虔诚,同时以平和、包容的心态理性倾听各种质疑和批评,在平等交流中相互启发,深化思考。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平台未来的建设和发展,有助于推进文学文化领域的性别平等事业。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能做的十分有限,但我们不会放弃努力。

本次会上,白烨会长主持完成了女性文学委员会的换届工作,宣布由我接任新一届女性文学委员会主任。我尊重和服从研究会的决定,非常感谢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以及大家对我的信任!如同白烨会长以及刚才发表感言的几位前辈所提到的,谭湘老师在过去20年间为女性文学委员会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她对事业的倾情投入的精神值得我学习。今后,我将尽己所能做好研究会委派的工作,和大家一道继续建设好将女性文学委员会这个可宝贵的平台。

非常令人高兴的是,而今,一批优秀青年学者正在成长为本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生力军。这也正是我们事业发展的希望所在!在会前召开的常务理事会上,决定在此次大会上向各位会员提名12位青年学者增补为女性文学委员会理事。他们是(以姓氏拼音为序):

陈千里(南开大学)、段江丽(北京语言大学)、郭冰茹(中山大学)、郭  力(哈尔滨师范大学)、马春花(中国海洋大学)、田美莲(中国社会科学院)、王艳芳(江苏师范大学)、王  烨(厦门大学)、王志萍(新疆昌吉学院)、谢雪梅(云南大学)、杨莉馨(南京师范大学)、张  莉(天津师范大学)

                     (全体鼓掌通过)

新生力量的加入为女性文学委员会增添了活力。20年来,委员会始终是在大家共同努力下运行的,它的存在基于一代又一代学人对推进文学文化领域性别研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同林丹娅教授在开幕式上所提到的,女性文学委员会除了定期召开较大规模的学术研讨会外,日常还以多种方式积极工作,促进交流,推动学科建设的发展。而这一切无不有赖于大家的团结协作。本次会议的圆满举行,又一次生动反映出老师们对委员会工作的大力支持和相互交流的热切愿望。正是由于有大家的积极参与,我们对委员会的未来充满信心。让我们共同珍惜、建设好这个平台,脚踏实地,推进女性文学研究事业的前行!最后,再次感谢各位前辈、各位同仁!感谢会议的东道主和参加会议的全体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