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两性的和谐共存和诗性共舞而创造——第八届中国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暨高校女性文学教材建设研讨会综述
廖冬梅 董慧芳
第八届中国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暨高校女性文学教材建设研讨会于2007年10月 9日至10月13日在山西省太原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60余位知名作家和学者齐 聚一堂,就整个女性文学界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发言与讨论。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地女性文学委员会1995年借“世妇会”的东风在北京成立,是 女性文学最具影响的全国性学术团体。成立12年来,已经在北京、南京、厦门、北 京一承德、贵阳、哈尔滨、开封一洛阳等地召开了七次学术研讨会,并与中国作协、 中国版协、中华文学基金会等单位共同牵头主持了两届中国女性文学的评奖,对中 国的女性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工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次会议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和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主办, 山西省女作家协会承办,《名作欣赏》杂志社、山西文学院、山西大学文学院以及河北教育出版社等协办。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张平,太原 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傅书华,山西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毓庆,山西省女作家协会主席蒋韵等专家学者和著名作家叶兆言、毕飞宇等人出席了开幕仪式。
开幕仪式上,太原师院文学院院长傅书华与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张平分别作了开幕词与欢迎词,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张炯 发来贺信。大家首先充分肯定了中国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对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之后高度评价了山西女性文学创作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 协办单位代表,山西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刘毓庆则回顾了山西大学文学院 的百年发展史,介绍了它的现状,并提出了一个令与会者深思的问题:为何中文专业更多地培养了学者而不是作家?刘毓庆教授殷切地希望各位代表能给予支持。之后,女性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河北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谭湘作了总结发言,她在回顾中国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的由来与历史的基础上,感谢山西省著名女作家蒋韵、李建华等为本次会议能够顺利召开而付出的辛劳以及山西省作家协会 主席、著名作家张平对女性文学事业的支持,并总结本次会议有三大亮点:
其一,普通高等教育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女性文学教程》的出版与研讨。该书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具体策划,由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 正式出版。作为女性文学第一部“十一五”国家级教材,它的出版意义重大,亮点颇 多,可以说是里程碑式的。
其二,第一次颁发女性文学学术会议的优秀论文、论著奖,意在凝聚女性文学研究更多的尖端的学术成果,鼓励和肯定更多的学者们投入到女性文学事业中来, 做出新的成绩,创造新的业绩。
其三,第一次邀请优秀的男性作家参与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作为一种尝试与经验积累,女性文学学术会议的形式与内涵有了新的拓展。
本次大会的主要议题之一是近年来有关女性文化和女性文学的学术成果展示和研讨。会议期间,专家和学者们的论文、专著和发言精彩纷呈。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70余篇,专著近20部。在之后进行的大会发言中,我国女性文学研究的开拓者、 第一位女性文学博士生导师刘思谦教授和第一位以女性文学话题登上中央电话台“百家讲坛”的著名学者、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博士生导师李玲教授分别就两性和谐和社会发展,女性文学的主体性等宏观问题进行了高屋建瓴的发言。关于两性和谐与社会发展方面,刘思谦教授的主要观点是:两性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关键,而一夫多妻制 是两性关系的结构性毒瘤,其影响使得权力、金钱和身体的交换成为两性关系的一 种潜规则,抵达两性和谐的主要出路在于构建两性的主体间性,而女性的主体性成长尤其重要。李玲教授则在标题为《女性文学主体性论纲》的发言中认为:作为确立女性文学内涵的女性主体性,应是专指隐含作者的女性主体性,而非作品中女性人物的主体性或叙述者的主体性;而且,此种主体性剔除了霸权,因而实际上是一种主体间性。女性文学应该在女性隐含作者与作品中男性人物、女性人物之间建立主体间的对话关系。在目的论层面上,女性文学应该能够守护男女两性的本真存在、追问可能生活的维度,因而能够超越现代性反思语境中的怨恨情结。
此外,陈骏涛、阎纯德、盛英、林丹娅、赵树勤、王春荣、戴冠青、徐肖楠、 朱育颖、万莲皎、王宇、刘钊、郭剑卿、宗先鸿、王艳芳、任佑卿、吴玉杰、金文 野、毕新伟、彭燕彬、刘文菊等众多知名专家和年轻学者们以科学发展的眼光、开阔的学术视野、严谨的治学态度、开放的研究方法和创造的生命激情就文学历史和性别视野、女性文学主体性建构、民国时期上海知识女性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女学生与现代妇女写作的发生、当代女性文学创作及批评中的误区与出路、民国时期上海知识女性与大众传媒的关系,文学母题与女性创作、女性创作主体的精神世界、美女作家与消费文化以及髙等院校的女性文学教学等诸多当代女性文化和女性文学的热点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认为:女性文学创作通过20多年的繁荣和发展,各路创作主体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女性文学观照人生和世界,反思传统性别文化和女性自身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写作的女性将性别意识和性别视角,同国家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乃至宗教情怀的意识整合在一起,女性文学的总体格局呈现出令人瞩目的多元化发展态势,创作日趋繁荣和理性,视野和主题更加宽广和深刻,而女性创作主体队伍的代际关系也愈发协调和熔融。
本届大会的另一主要议题是对髙等教育国家级女性文学教材《女性文学教程》进行研讨。作为我国第一部髙校女性文学教材的《女性文学教程》的出版,其在当代文 学历史、女性文化和文学发展历史、女性文学学科建设历史以及出版历史上均具有 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教程是长期以来活跃在教学一线的专家学者们多年教学实践 和性?e研究成果的结晶,也是以女性文学委员会为标志的众多学者们多年默默耕耘 的汗水和智慧,它涵盖和部分代表了我国女性文学教学和研究的顶级学术水准。《教 程》的学术视野开阔,涵盖古今中外,追求科学性、实用性和启发性,注重知识的学 理性和可读性。
会议期间,教程主编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乔以钢教授、厦门大学汉语言文化研究所所长林丹娅教授还就教程编写的基本认识和思考、教程编写的指导思想和特点 以及对教程使用的建议等问题作了详细而具体的陈述: 教程“它不是女性文学史,不完全按照时间线索进行结构,但包含史的线索和整体轮廓,展现女性文学形成和发 展的历程及其主要成就”,“它不是专题研究,但对重点问题加以提炼,陈述见解”, “它不是女性文学批评理论著作,但对与此相关的基本内容加以简要介绍。”教程编写的指导思想是:“面向高校女性文学课程的教学需要,力求在有限的篇幅中,以开阔的视野阐述女性文学及其相关概念、女性文学的基本内涵以及女性文学研究的主要 理论和方法,介绍古今中外女性文学创作的基本情况,梳理女性文学批评和研究的探索与实践,分析女性文学面临的问题及其发展前景,使读者对女性文学创作的基 本面貌有初步的认识,对以性别视角观照各类文学现象的意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进而启发学生对性别与文学关系问题的敏感和思考,推动女性文学研究的深人和学科的发展,促进文化领域的两性平等”。教程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体系的完整性,二是注意在开阔的文化视野中把握女性文学的面貌,三是在注重意识形态分析的同时,尽量不忽略女性创作的审美特征和艺术创造,不离开文学本体,四是文风比较平实,出之以比较客观的、学理化的态度。
在教材使用方面,教程强调应该注意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讲授专业性课程之前,调动学生在生活中的性别感受和由此生发的性别意识,提供有关性别文化与文学之间关系的预备知识。二是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布置书目的阅读和讨论,适当穿插影视观摩。三是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使学生从整体上建立起一定的轮廓和线索。四是教材为辅助,主要提供脉络,课程讲授需要丰满的血肉。 五是课后思考题的设置。参考书目鼓励自学,不追求标准答案,尊重不同理解,重在启发思维,六是文学研究与文化视野结合。此外,教材主编和教材的出版策划者 还就有关女性文学学科建设的进一步设想、策划以及高等学校女性文学系列教材的编写与与会专家和学者进行了交流并在大会上集思广益。
本次会议还进行了一场趣味盎然的作家与评论家的对话,著名作家叶兆言、毕飞宇、蒋韵、葛水平等与来自全国各个地区的专家、学者就各自所关心的问题畅所欲言。大家就文学的本质,新文学创作中的女性形象塑造,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的个人化写作、21世纪女性文学研究的优化、女性作家的社会使命和责任感等热点问题进行了诚恳而热烈的对话,作家们还对各自的创作主张、近年来的创作情况以及创作体验和感悟以及他们对现当代经典作家的看法等坦诚地交换了意见。座谈气氛极其热烈,不时有精彩的对答,会场上热烈的掌声、笑声不断。相关问题的讨论和争鸣,极大地拓展了女性文学创作和批评的新思路和新视野。
本届会议期间,还安排了一场非正式自由讨论会,与会专家与学者们畅所欲言,就近年来从事女性文学研究和女性文学教学实践的收获和思考交换了各自的心得和体会。
会议最后,进行了会议优秀专著/论文颁奖,李玲等25位学者的论文(著)获得了这份让人瞩目的荣誉。获奖的论文(著)或选题独到,或观点新颖,或论证严谨,或分析精细,各有千秋。
闭幕式上,例行地进行了组织发展,王春荣、刘蜀贝等四位同志被新增补为女性文学委员会委员,潭湘同时宣布下一届中国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的举办地为昆明市,由云南大学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共同主办。至此,第八届中国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暨高校女性文学教材建设研讨会胜利闭幕。
本届女性文学研讨会和女性教材建设研讨会,是在女性文学作为一个学科已经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的基础上,又在党的十七大召开前夕举行的,因而意义特别重大。目前,我国人民正在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正为落实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全面小康的和谐社会而努力,本届大会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呼吁女性文学的创作和研究的发展应该为这样的伟大目标开展工作,呼吁热爱女性文学的专家和学者用生命和激情为两性的和谐共存和诗性共舞而创造。
(《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年第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