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冬梅 董慧芳
“第八届中国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暨高校女性文学教材建设研讨会”于2007 年10 月9- 13 日在山西省太原市召开,来自全国中地的六十余位知名作家和学者齐聚一堂, 就整个女性文学界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1995 年借世妇会的东风在北京成立, 是中国女性文学领域的全国性学术团体。成立12年来, 已经在北京、南京、厦门、北京—承德、贵阳、哈尔滨、开封—洛阳等地召开了7 次学术研讨会, 并与中国作协、中国版协、中华文学基金会等单位共同牵头主持了两届中国女性文学的评奖, 对中国的女性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工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次会议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和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主办, 山西省女作家协会、《名作欣赏》杂志社、山西文学院、山西大学文学院以及河北教育出版社协办。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张平, 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傅书华, 山西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毓庆, 山西省女作家协会主席蒋韵等专家学者和著名作家叶兆言、毕飞宇等人出席了开幕式。
本次大会收到论文七十余篇, 专著近二十部。在大会发言中, 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开拓者、第一位女性文学博士生导师刘思谦教授和第一位以女性文学话题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著名学者、北京语言大学博士生导师李玲教授分别就两性和谐和社会发展、女性文学的体性等宏观问题作了高屋建瓴的发言。
与会者就文学历史和性别视野、女性文学主体性建构、民国时期上海知识女性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女学生与现代妇女写作的发生、当代女性文学创作及批评中的误区与出路、文学母题与女性创作、女性创作主体的精神世界、美女作家与消费文化以及高等院校的女性文学教学等诸多当代女性文化和女性文学的热点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认为,女性文学创作通过二十多年的繁荣和发展, 各路创作主体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女性文学观照人生和世界, 反思传统性别文化和女性自身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写作的女性将性别意识和性别视角同国家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乃至宗教情怀的意识整合在一起, 女性文学的总体格局呈现出令人瞩目的多元化发展态势, 创作日趋繁荣和理性, 视野和主题更加宽广和深刻, 而女性创作主体队伍的代际关系也愈发协调和熔融。
此外, 本届大会还对高等教育国家级女性文学教材《女性文学教程》进行了研讨。作为中国第一部高校女性文学教材,《女性文学教程》的出版在当代文学历史、女性文化和文学发展历史、女性文学学科建设历史以及出版历史上均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是长期以来活跃在教学一线的专家学者们多们教学实践和性别研究成果的结晶, 也是以女性文学委员会为标志的众多学者们多年默默耕耘的汗水和智慧, 它涵盖和部分代表了中国女性文学教学和研究的顶级学术水准。《女性文学教程》的学术视野开阔,涵盖古今中外, 追求科学性、实用性和启发性, 注重知识性、学理性和可读性。
会议期间, 教程主编、南开大学乔以钢教授、厦门大学汉语言文化研究所所长林丹娅教授还就教程编写的基本认识和思考、教程编写的指导思想和特点以及对教程使用的建议等问题作了详细而具体的陈述。教程编写的指导思想是: 面向高校女性文学课程的教学需要, 力求在有限的篇幅中, 以开阔的视野阐述女性文学及其相关概念、女性文学的基本内涵以及女性文学研究的主要理论和方法, 介绍古今中外女性文学创作的基本情况, 梳理女性文学批评和研究的探索与实践, 分析女性文学面临的问题及其发展前景, 使读者对女性文学创作的基本面貌有初步的认识, 对以性别视角观照各类文学现象的意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进而启发学生对性别与文学关系问题的敏感和思考, 推动女性文学研究的深入和学科的发展, 促进文化领域的两性平等。教程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体系的完整性; 二是注意在开阔的文化视野中把握女性文学的面貌; 三是在注重意识形态分析的同时尽量不忽略女性创作的审美特征和艺术创造, 不离开文学本体; 四是文风比较平实、客观并具学理性。在教材使用方面, 教程强调应该注意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在讲授专业性课程之前,调动学生在生活中的性别感受和由此发生的性别意识, 提供有关性别文化与文学之间关系的知识; 二是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 突出重点, 布置书目的阅读和讨论, 适当穿插影视观摩; 三是点面结合, 以点带面, 使学生从整体上进行把握轮廓和线索; 四是教材为辅助, 主要提供脉络, 课程讲授需要丰满的血肉; 五是课后进行教师的设置。参考书目鼓励自学, 不追求标准答案, 尊重不同理解, 重在启发思维; 六是文学研究与文化视野结合。
本次会议还进行了一场趣味盎然的作家与评论家的对话, 著名作家叶兆言、毕飞宇、蒋韵、葛水平等与来自全国各个地区的专家、学者就各自所关心的问题畅所欲言。大家就文学的本质、新文学创作中的女性形象塑造、以及20 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的个人化写作、21 世纪女性文学研究的优化、女性作家的社会使命和责任感等热点问题进行了诚恳而热烈的对话, 作家们还对各自的创作主张、近年来的创作情况、创作体验和感悟以及他们对现当代经典作家的看法等坦诚地交换了意见。
(妇女研究论丛 2007 年11 月第6 期总第8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