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法国
一份女权祖母的精神遗嘱/张念//读书2008年第8期 斯达尔夫人的比较文学观述评/管新福//贵州师大学报2008年第1期 女性问题的透视与自省:对女性主义理论经典《第二性》的解读/郑克鲁//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3期 西苏/语言:西苏与威蒂格的女性话语重建/张玫玫//外国文学2008年第3期//人大J4,2008年第9期 身体的困惑:从《美杜莎的笑声》中看到的/张琼//咸宁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依利加雷的女性言说与神秘主义和否定神学/方亚中//外国文学2008年第5期 克里斯蒂娃符号学思想探源:克里斯蒂娃研究之二/孙秀丽,李增//外语学刊2008年第1期 孤独无援的寂寞者:对《秃头歌女》中女性角色的分析/吕春媚//艺术广角2008年第1期 “我想要的是生活的一切”:西蒙·波夫娃百年诞辰/唐玉清//文艺报2008年2月16日 波伏瓦:不可没有,不可多有/李美皆//人民文学2008年第5期 萨特与波伏瓦在北京过“十·一”/杨建民//中华读书报2008年11月19日 “我一生都在用灵魂探索”:西蒙娜·德·波伏瓦拜年诞辰/萧平//文学报2008年11月27日 波伏娃在美国/余风高//中华读书报2008年12月17日 “第二性”的存在与超越:波伏娃《命运》的百年交响/张??//徐州师大学报2008年第5期 简析《女宾》中弗朗索瓦兹的形象:谨以此文纪念波伏娃诞辰100周年/周秀萍//湘潭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解密歌剧:男人的高潮,女人的毁灭:读《歌剧:女人的毁灭》/张早鸣//中国女性主义2008年6月总第10期(凯瑟琳·克莱门特著) 在解读中永生:评《解读杜拉斯》/杨振//文汇读书周报2008年1月11日 身份认同与文化想象:论杜拉斯小说中“中国情人”形象的文化内涵及意义/袁玉梅//海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杜拉斯与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小说的转型/张璐//商丘师院学报2008年第11期 杜拉斯四部作品中的互文性研究/户思社//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人大J4,2008年第9期 两性之间“看”与“被看”关系的颠覆与重塑:论杜拉斯《情人》系列小说中的凝视/刘桂霞//中国女性文化2008年5月总第9辑 《副领事》中的音乐表现形式及其象征意义/范荣//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2期(杜拉斯) 爱情的三次超越:从《广岛之恋》看杜拉斯的爱情观/史永霞//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第4期 杜拉斯离我们究竟有多远?/黄荭,许钧//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第3期 杜拉斯之后,我们该读什么?:“兄弟文化”总编辑周实与法国当代女性作家的对话/周实等//书屋2008年第5期 坏女孩,好作家:萨冈身后首部传记出版/康慨//中华读书报2008年3月12日 “创作的热情激扬我心/如一只夜鹰”:华语法语女作家闪萨专访/钱林森等//中华读书报2008年11月19日 作为战争机器的女同性恋书写:从德勒兹的“生成论”观照威蒂格的写作实践/张玫玫//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1期 (5)德国、奥地利 命运之舟:是谁为女性掌舵:评佳比·豪普特曼的女性小说三部曲/张帆//名作欣赏:文学研究版2008年第3期 从《新来的厨师》到《魔妇》:尤莉娅·弗兰克的文学创作之路/宋健飞,黄克琴//外国文学动态2008年第3期 浅议《灰姑娘》中折射的男权与女性/叶盛//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艺术、性别与权力:解读耶利内克的文学创作主题/陈晓兰//外国文学评论2008年第2期 爱怜一种真实的残酷:弗里德·耶利内克/张夕远//名作欣赏2008年第3期(世界女性文学专刊) 黑暗的大陆:探秘耶利内克的世界/方向真//中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论耶利内克与瓦尔泽的文学主体观/范捷平//外国文学2008年第5期//人大J4,2009年第1期 一部对经典的重构?:解读耶利内克《娜拉出走以后》的“双性同体”意识/田俊武,李霞//吉首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论耶里内克《娜拉离开丈夫以后》的互文性戏剧建构/姜山秀//戏剧文学2008年第11期 女性隐秘身体欲望的大胆突围:解读电影《钢琴教师》/张慧云//电影评介2008年第8期 幸福在别处:耶利内克《逐爱的女人》解读/袁玉梅,熊七芳//名作欣赏2008年第9期 (6)加拿大 论阿特伍德文学作品中的历史再现:从《苏珊娜·莫迪的日记》到《别名格雷斯》/傅俊//外国文学2008年第6期 论阿特伍德对格特式小说中女主角范式的典范的颠覆/谷野平//辽宁师大学报2008年第6期 阿特伍德获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奖/康慨//中华读书报2008年7月2日 阿特伍德小说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纪秀明//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第6期 对《潜鸟》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蔡奂//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欲望与伤害: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诗歌《你配合我》解读/曾立//名作欣赏:文学研究版2008年第2期 女性的盲从与觉醒:简评小说《盲刺客》中的女性意识/魏耀川//名作欣赏:文学研究版2008年第2期 《肉体伤害》与后殖民政治/潘守文/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第1期(阿特伍德) 迷茫·思索·选择:阿特伍德的小说《可以迟的女人》叙事视角转换研究/苗勇刚等//成都大学学报2008年第11期 厨房里的革命及反革命:读阿特伍德的乌托邦小说《使女》的故事/欧翔英//当代文坛2008年第3期 阿特伍德小说《使女的故事》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张冬梅,傅俊//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5期 解析《猫眼》中的儿童游戏/尤蕾//江苏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羚羊与秧鸡》中的启示意象/王庆萍//现代语文2008年第1期 试论《可以吃的女人》中的消费主义意识/何畅等// 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的“马纳瓦卡”女性形象/石静//天水师院学报2008年第3期 回忆过去是为了面对现在:评爱丽思·蒙罗的《洛克堡的风景》/袁霞//外国文学动态2008年第4期 加拿大华裔女作家伊芙琳·刘的自我书写/魏全凤//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10期 (7)美国 美国女权主义——反中心化和文学表达/王晓露//河南师大学报2008年第3期//人大J4,2008年第11期 苏珊·桑特格之死/康慨//中华读书报2008年3月5日 一朵在雪中盛开的玫瑰/河西//博览群书2008年第3期 苏珊桑塔格的女性“坎普”与叙事技巧/赵广竹//鞍山师院学报2008年第3期 走进中文世界的苏珊·桑塔格/姚君伟//新文学史料2008年第3期 形式论再批判:苏珊·桑塔格的风格论/陈文钢//海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桑塔格最后的日子:儿子的回忆:大卫·里夫《在死亡之海搏击》及其他/姚君伟//外国文学动态2008年第3期 超现实的精神探索:论桑塔格的小说《恩人》/王秋海//国外文学2008年第4期 浅析苏珊·桑塔格《中国旅行计划》的文体特色/聂宝玉//南阳师院学报2008年第8期 小说的冒险与小说术的迷幻:论苏珊·桑塔格的《恩主》/陈文钢//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3期 斯皮瓦克翻译研究初探/关熔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斯皮瓦克“属下”研究及其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基于性别和种族的双重视角/许晓琴//妇女研究论丛2008年第3期 斯皮瓦克后殖民框架下的女性主义理论:解读《三个女性文本与对帝国主义的批评》/李权文//江汉论坛2008年第11期 话语与表演:朱迪丝·巴特勒对性别身份的解构/王建香//湘潭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女性·女权·女人:美国女性成长小说流变论/王杨紫等//电影文学2008年第22期 上帝还是恶魔?:20世纪美国黑人小说中的父性/蒋天平//当代文坛2008年第3期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及文化探源/潘晓静,侯天皓//吉林师大学报2008年第4期 美国南方文学中的女性边缘化隐喻/张欣//江汉论坛2008年第8期 西方后学语境下的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王军//社会科学家2008年第11期 美国早期女性作家玛丽·罗兰森述评/王庆勇,徐颖果//河南师大学报2008年第5期 神话的延续:解读《觉醒》中的神话元素/赵莉,郑晓丹//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寻找失去的自我:用精神分析女权主义理论解读《觉醒》/陈燕//长江师院学报2008年第1期 《觉醒》中大海的意象/张波//语文学刊2008年第2期 解说一位“新女性”对传统女性气质的全新诠释:评《觉醒》中芮芝小姐/赵静//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觉醒》中爱德娜形象新解/陈梅//辽宁师大学报2008年第5期 伦理环境与小说《觉醒》的拒绝与接受/刘红卫//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6期 解读《觉醒》中凯特·肖班思想上的矛盾性/李红燕//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从觉醒到幻灭只需一小时:读凯特·肖班的短篇小说《一小时的故事》/李希萌//世界文化2008年第6期 男权社会女性的困苦与挣扎:谈凯特·肖邦的《觉醒》/郭艳颖//艺术广角2008年第6期 女性的觉醒:凯特·肖邦小说《觉醒》的女权主义解读/关晶//电影文学2008年第24期 感性的爱 理性的美:解读凯特·肖邦的《一位正派女人》/万雪梅//名作欣赏:文学研究2008年第11期 《飘》和美国南方传统伦理道德观在内战中的陷落及回归/孙天南//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性别角色与父权制专制下的女性悲剧/张丽,郭蕊//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懦弱表象下根深蒂固的男权思想:斯卡利特始终不被阿什利接受的原因分析/刘冀,于瑾 //山东文学2008年第3期 《飘》文学作品郝思嘉形象解读/范慧英,张永华//山东文学2008年第4期 婚姻突围失败所折射的女性话语权的缺失:小说《飘》主人公郝斯嘉形象辨析/彭俊广//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飘》中郝斯嘉的性格美解读/崔冠华//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5期 从未随风而逝:《飘》的女性意识/唐丽芳//湘潭师院学报2008年第5期 《飘》和《荆棘鸟》的相似性解读/万丽莎//长沙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美国社会转型时期女性的困境:对郝斯嘉的重新解读/何洪娟//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郝斯嘉:“逝”不去的梦和人:论《飘》中郝斯嘉的女学主体意识/韩艳莉//南昌高专学报2008年第4期 姚木兰和斯佳丽文化内涵对比分析/欧秋耘//湖北第二师院学报2008年第7期 试析《飘》中的女性主义思想/郑海燕//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9期 《飘》中的玛格丽特·米切尔/蒋晓咏//现代语文2008年第31期 斯嘉丽的现代境遇/高鲜花//现代语文2008年第31期 薇拉·凯瑟的生态情结/陈妙玲//绥化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自然的呼唤,女性的赞歌: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探悉《啊,拓荒者!》/林海英//绵阳师院学报2008年第3期 维拉·凯瑟诗歌研究/郑晓园//名作欣赏:文学研究2008年第7期 种族·文化·影响:《我的安冬尼亚》中薇拉·凯瑟的种族观分析/徐从英//山东文学2008 年第4期 《我的安东妮亚》中性属空间的移迁/周铭//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人大J4,2008年第4期 《我的安东妮亚》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陈妙玲//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玩味“死亡”的女诗人——艾米莉·狄更生/薛蓉蓉//山西大同学校学报2008年第2期 吉尔曼对女作家关于疯女人叙事传统的突破/肖淑芬,杨肖//扬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女性主义乌托邦之旅:吉尔曼的《她乡》与李汝珍的《镜花缘》中女儿国之比较/陈榕//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小议赛珍珠与林语堂/姚君伟//新文学史料2008年第1期 赛珍珠与鲁迅/方何荣//宿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中西方文化交汇中的女性命运:兼论赛珍珠的文化立场的嬗变/张春蕾//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解读赛珍珠的中国情结/李慧莉//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赛珍珠在中国的接受/姚君伟//江苏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新的研讨,新的成果:2008中国镇江赛珍珠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张丹丽//江苏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赛珍珠研究的新拓展:镇江举办赛珍珠获诺奖70周年系列活动/陆行良//文学报2008年10月23日 赛珍珠的大爱:在江苏镇江2008赛珍珠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张恩和//鲁迅研究月刊2008年第11期 试析赛珍珠英译《水浒传》研究史上的几次重要评价/鈡再强//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第12期 乡村政治图景与社会品格想象:以赛珍珠的《大地》河《龙子》为例/孙宗广,陈凤云//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大地》三部曲中体现的中国传统妇道观/王丹等//宿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赛珍珠《大地》对中国文化的展示和传播/鈡再强//南通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大地的女儿们:评述赛珍珠《大地》三部曲之女性形象/汪玉枝等//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1期 遭遇解放:论《东风·西风》(上篇)的女性叙事/徐清//江苏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解读伊莉莎白·毕肖普的诗歌《渔房》/王峰灵,李静//昌吉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悲伤之歌为谁而唱?:《伤心咖啡馆之歌》的文本解构/徐湄//译林2008年第1期(卡森·麦卡勒斯1917-1967) 《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的爱与现代主义孤独/徐明等//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6期 理想中的和谐,现实中的悲剧:论卡森·麦卡勒斯小说中的双性同体/朱丽君//焦作师专学报2008年第2期 权力关系的性别隐喻:麦卡勒斯《金色眼睛的映像》中哥特意象的后现代解读/林斌//国外文学2008年第4期 试析奥康纳短篇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孙丽丽//山东文学2008年第2期 弗兰纳里·奥康纳:一个种族偏见阴影下的非种族主义作家/孙丽丽//电影文学2008年第10期 《欢乐之家》中华顿对男性权威的解构/李希萌//南京师大文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汤姆叔叔的小屋》与美国文学中的性别歧视/刘戈//郑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被凝视的女诗人:也论狄金森研究中的几个重大争议/肖丽华//中外诗歌研究2008年第1期 爱米莉·狄金森宗教审美意识中的边缘性/周平//国外文学2008年第3期 束缚与反抗:爱伦·坡与艾米莉·迪金森死亡诗中迥然不同的女性形象/王琳//南昌高专学报2008年第4期 狄金森矛盾的上帝观及其诗歌创作/戴莉莉//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奇人·奇想·奇诗:艾米莉·狄金森的诗人特质/孙叶红//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6期 “反熵的英雄”—— 艾米莉·狄金森/高艳宇等//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12期 在迷茫中追求永生:艾米莉·狄金森对死亡的感知/王立言//电影文学2008年第16期 试论艾米莉·狄金森雨席慕容的爱情诗/杨玉英//电影文学2008年第16期 论赫斯顿的种族观/张海燕//现代语文2008年第34期 《他们眼望上苍》中的恶作剧精灵意象解读/秦苏珏//国外文学2008年第3期(佐拉·尼尔·赫斯顿) 《他们眼望上苍》中黑人女性的空间拓展/徐颖//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黑人文化身份构建:析《他们眼望上苍》/赵纪萍//理论学刊2008年第11期 话语的力量:《他们仰望上苍》与《紫色》的叙事模式分析/孙宁//现代语文2008年第31期 梅·萨藤的文学创作对原始神话的女性诠释与重构/张华,付娜//求是学刊2008年第3期 沉默的歌者:伊丽莎白·毕晓普和她的代表作《鱼》/庞密香//译林2008年第6期 行走的诗人,流动的歌:伊丽莎白·毕晓普诗歌动态美探析/赵增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为分裂的灵魂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析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黑人宗教思想/洪增流,姚学丽//国外文学2008年第1期 试析托尼·莫里森的创作主题/王丽艳//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打破镜像,重塑自我:解读解构主义者托尼·莫里森/王玉//山东外语教学2008年第2期 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非洲文化元素/孙静波//深圳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文化的失落、认同与适应:谈托尼·莫里森三部作品的启示/樊晓丽//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浅谈莫里森小说中的色彩运用/胡丽英//宁德师专学报2008年第4期 试论托妮·莫里森小说中《圣经》象征运用/马卫华//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黑暗中的游戏:托尼·莫里森对黑人文化身份的重构/胡作友//清华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托尼·莫里森作品的互文性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分析/张燕楠等//东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托妮·莫瑞森作品中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简论/王博//河南师大学报2008年第5期 论莫里森小说中的黑人性/雷敏等//南昌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理想的天空与现实的石楠地:托妮·莫里森小说中的神话解读/朱小琳//名作欣赏2008年第8期 扭曲的生命,不屈的灵魂:论托妮·莫里森小说的暴力禁忌意象及意义/朱小琳//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第10期//人大J4,2009年第3期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罹患者的天堂:从乔治·奥委尔的未来世界到托尼·莫里森的精神乐园/张丽华//名作欣赏:文学研究版2008年第11期 记忆不能承受之重:《考瑞基多拉》及《乐园》重的母亲、记忆与历史/曾艳钰//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第4期//人大J4,2009年第4期 重构黑人历史,期盼人间乐园:解读历史语境下的《乐园》/曾梅//山东外语教学2008年第5期 析托尼·莫瑞森小说《所罗门之歌》中的象征手法/罗春霞//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黑色声音的呐喊:解析《所罗门之歌》中的女性意识/纪颖,张晓敏//吉林师大学报2008年第2期 回归自然 返璞归真:解读《所罗门之歌》中黑人的精神困境/刘玉娟//名作欣赏:文学研究版2008年第3期 奶娃能飞多高:解读托妮·莫里森《所罗门之歌》中的飞翔主题/李鸿鸿//国外文学2008年第4期 作为修辞的命名与托妮·莫里森《所罗门之歌》中的飞翔主题/李宏鸿//国外文学2008年第4期//人大J4,2009年第5期 托妮·莫里森《宠儿》的诗话小说特点/胡晓瑛//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拒绝删除的记忆幽灵:从托尼·莫里森的《宣叙》谈起/朱梅//外国文学评论2008年第2期 托尼·莫里森小说《宠儿》的生态女权主义解读/马应心//山东外语教学2008年第2期 托妮·莫里森作品中的创伤情结:以《宠儿》和《天堂》为例/赵庆玲//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论《宠儿》中黑人自我意识及民族意识的重塑问题/赵怡//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略谈《宠儿》的文学性和陌生化/卢春林//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艰辛之路——论《宠儿》中民族文化意识的重建/许美珍//东华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解读《宠儿》中的美国黑人女性主义历史观/祁玉龙//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合着布鲁斯舞蹈:试析《宠儿》的艺术特点/辽南等//当代文坛2008年第6期 探索现代艺术,寻根非洲文化:评《宠儿》的艺术特色/金美兰,莫红利//乐山师院学报2008年第8期 雾里看花:《宠儿》中与大自然有关的象征意象之 解读/陈红琳//山东文学2008年第8期 《姣女》的“召唤—回应模式”激起黑人美学思想/嵇敏//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4期 在主流话语中安插“黑人本体”的边缘叙述:托妮·莫里森《天堂》的写作策略/刘晓文//暨南学报2008年第6期 精心打磨的一块美玉:评托尼·莫里森小说《柏油孩子》/杨敏//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空间策略与文化身份:从后殖民视角解读《柏油娃娃》/都岚岚//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6期 《最蓝的眼睛》中的“恋物”悲情/宋健横等//安庆师院学报2008年第4期 从《最蓝的眼睛》看莫里森对黑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贾素芹//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从《秀拉》看黑人群体的善恶观和是非观/章汝雯,江红//浙江学刊2008年第3期 论艾丽斯·沃克的《欢迎之桌》/王峰灵//昌吉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共生的精神传记:解读沃克新作《现在是你敞开心扉之际》/王卓//济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人大及,2008年第8期 “位移”解读艾丽斯·沃克作品的后殖民视角/李青霜//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被子”在艾丽丝·沃克作品中的意义/李静//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译者的性别意识与翻译实践:谈性别视角下的《紫色》四译本/李红玉//中国比较文学2008年第1期 路在何方:对《紫色》与《玩偶之家》女主人公反抗道路的比较分析/黄峰//黄山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骡子”的救赎之舟:试析《紫色》中美国黑人妇女的自我解放/龚云霞//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论艾丽丝·沃克《紫色》中的女性主义/王玲//艺术广角2008年第2期 女性之生存美:也读艾丽丝·沃克的《紫颜色》/芩玮邓//山东外语教学2008年第4期 《紫颜色》规训权力的建构与解构/阮红缨//周口师院学报2008年第4期 《紫颜色》的表层文本与隐含文本解读/张琳//译林2008年第4期 从《紫颜色》看艾丽斯·沃克的终极追求/王庆勇//名作欣赏:文学研究2008年第6期 试析沃克笔下的女性自我意识:以小说《紫颜色》为例/熊慧//民族论坛2008年第8期 艾丽斯·沃克《紫色》的象征隐喻解析/冯修文//名作欣赏:文学研究2008年第10期 原型的复活:“梭子的诉说”与《紫颜色》/包丽丽//名作欣赏2008年第11期 艾丽丝·沃克的“妇女主义”情结:解读《日用家当》中母亲一角/赵晓囡//电影文学2008年第23期 在歧视与抗争中成长的黑人女性:电影《紫颜色》有感/李燕,李怀鹏//电影评介2008年第16期 被性唤醒的黑人女性:评《紫色》女主人公西莉/黄爱华//电影评介2008年第23期 人格分析中凸显的文化冲突:艾丽斯·沃克的《日常用品》分析/张叶,黄晓燕//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两性理想的回归之路:解读艾利斯·沃克小说《父亲的微笑之光》/张淑菊//邢台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父亲的微笑之光》的视角变异及其语用意义/王成宇//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8年第11期 种族主义与黑人家庭暴力:评艾丽斯·沃克的《格兰奇·科普兰的第三次生命》/刘戈//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从边缘到中心:解析沃克的短篇小说《流产》/彭毳鑫//吉林师大学报2008年第5期 《戴家奶奶》中百纳被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曾竹青,杨帅//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边缘与颠覆:《梅丽迪安》的女性主义诗学解读/鲁娅辉//周口师院学报2008年第3期 阿尔玛·申德勒:解放中的性与灵/萧耳//百花洲2008年第1期 作为成长小说的《棕色姑娘,棕色砖房》/刘喜波//电影文学2008年第4期(美国女作家波·马歇尔) 西尔维亚·普拉斯自白诗中的自我意识/曾巍//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 6期 名字的背后是什么:评裘帕·拉希莉的小说《同名人》/梅晓云//西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跨越时空的马德琳·英格/吕洪灵,姚臻//外国文学动态2008年第1期 女性多声部与多元混融手法生成的绝唱:论安吉拉·卡特《马戏团之夜》的艺术特点/杨春芳//名作欣赏:文学研究版2008年第3期 《小妇人》的女性意识解读/温钊莲//南宁师专学报2008年第4期 伤痕累累的记忆:评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新作《掘墓人的女儿》/汪凯/外国文学动态2008年第1期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访谈录/杨向荣译//青年文学2008年第11期 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欧茨小说《大瀑布》的生态伦理解读/高颖娜//电影文学2008年第15期 现代荒原上的角斗士:欧茨小说《大瀑布》的男性形象赏析/张生茂//内江师院学报2008年第11期 语用预设与苏珊·格拉斯佩尔名剧《琐事》的语篇艺术/唐红芳//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2期 “虚空”的焦点:《琐事》中女性人物的缺席和沉默/潘静,沈建青//中国女性主义2008年6月总第10期 《乐观者的女儿》:一部对女性主义批评进行反思的元小说/郭立颖//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追寻自我的“妖妇”:对《白夹竹桃》中英格里德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邢军//中国女性主义2008年6月总第10期(珍妮特·菲奇) 逃离和等待:对《芒果街上的小屋》中父权制的解读/李杨//唐山师院学报2008年第3期 “渡名”之辨:关于温妮弗蕾德·伊顿的署名/潘志明//外国文学2008年第3期//人大J4,2008年第8期 从《晚安,妈妈》看玛莎·诺曼的女性主义戏剧创作/刘秀玉//辽宁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第三届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揭晓/李庆建,吴翠编译//外国文学动态2008年第5期(米兰达·朱来) 克里斯蒂娜·加西娅在《梦系古巴》中的历史书写/李保杰,苏永刚//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5期 凯瑟琳·安妮·波特短篇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女性主义研究/慎丹丹//上海商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凯瑟琳·安·波特小说《他》的文体风格研究/张弘//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人大J4,2009年第1期 论《偷窃》中的女性主义立场/张??//吉林师大学报2008年第5期 老年女性的生命赞歌:2008年福克纳奖获奖小说《大人物》评析/石平萍//文艺报2008年7月19日(凯特·克里斯藤森) …………………… 试论美国华裔文学中性别二元对立的消解:“双性同体”视域下的美国华裔文学之人物形象 /刘怀玉//杭州师大学报2008年第3期 当代美国华裔女性主义文学探析/关春梅,王思懿//吉林师大学报2008年第2期 文化冲突与和谐趋向:谈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发展脉络/芦海英//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年第2期 社会性别身份与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张卓//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北美华裔女性文学:镜像设置和视觉批判:以刘绮芬、陈迎和林玉玲的作品为例/赵庆庆//外国文学评论2008年第4期 解构美国的东方主义:汤亭亭中西方文学传统之再阐释:评《语言的铁幕》/徐颖果//文艺报2008年1月31日 汤亭亭获美国国家图书奖之终身成就奖/康慨//中华读书报2008年9月17日 汤亭亭:书写“中国姥”的女勇士/张子清//文学报2008年9月25日 论汤亭亭小说的后现代性/梁呐//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文化的差异在《女勇士》中的体现/潘雅莉//文艺争鸣2008年第2期 自传:解构与建构的有效文本策略:解读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女勇士》人物形象/杨德娟,张丽//艺术广角2008年第2期 《女勇士》中“无名姑姑”的镜像作用/王晓琪//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汤亭亭《女勇士》中留守女性命运探微/董学//昌吉学院学报2008 海达:一个诗性的悲剧女人/朱晓映/国外文学2008年第1期 论希腊神话中的女性话语/李枫//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希腊悲剧女性形象的现代解读/杨翥鹏//戏剧文学2008年第6期 古希腊文学中女性主体地位的演变/刘绿宇//南都学坛2008年第6期 《封神演义》与《荷马史诗》中的女性群像/冯娟//太原师院学报2008年第5期 《伊利亚特》中的女性/陈戎女//求是学刊2008年第3期 佩涅洛佩的纺织和梦:论《奥德赛》的女性主义/陈戎女//外国文学评论2008年第2期 《寒冬夜行人》中的性别政治与卡尔维诺的性别立场/周小莉//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第1期 骸骨上的红百合:评《百年孤独》中的女性/黎小冰//乐山师院学报2008年第8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澳洲殖民时期伟大而大胆的女性作家——艾达·坎布雷特/李新新//西华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一个“不适合神经质女人德地方”:从澳大利亚丛林女性日记看丛林女性/孙怀香//名作欣赏:文学研究版2008年第9期 艰难的解放之旅:《荆棘鸟》的女性意识解读/刘苗//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爱情的琥珀:情爱的生灵:《荆棘鸟》中梅吉与拉夫尔的性爱/陈达//长江师院学报2008年第1期 《荆棘鸟》:女性主义和反女性主义似是而非/程静,米春//邵阳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人性与神性从对抗到和谐的演变:比较阅读《荆棘鸟》和《沃斯》/程敏//黄山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荆棘鸟》的经典性探讨/董菁//沧桑2008年第5期 论《荆棘鸟》中的女性形象及麦卡洛的女性观/赵佳丽//宁夏师院学报2008年第5期 含蓄而隽永的宗教爱情:浅析作品《荆棘鸟》中的宗教文化情结/张加生等//绥化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痛饼快乐者:用生命讴歌爱的永恒:简评《荆棘鸟》为何畅销不衰/赵薇//中华读书报2008年8月27日 《荆棘鸟》中德罗海达意象分析/刘泓//名作欣赏:文学研究版2008年第9期 海伦·加纳和她的《孩子们的巴赫》/朱晓映//外国文学动态2008年第5期 女性,人性:浅析《风暴眼》女主人翁亨特太太的个性/向兰//西华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从边缘化人物看女性的失语:小说《井》的女性主义解读/詹春娟//西华大学学报2008年第 1 期 尴尬的女权主义作家:贝弗利·法默小说中的女权主义解读/郑小燕//西华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