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玉娥整理
⒈ 总论 夏洛蒂·勃朗特小说中的双性和谐思想 李凤兰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1期 浅谈《理智与情感》的现实主义 周青 吉林师大学报2003年第6期 两种世界观的冲突 对莎乐美故事的改写 谈瀛洲 中国比较文学2003年第2期(王尔德) 托妮·莫里森 写出黑人妇女的出路 晨芳 中国妇女报2003年12月15日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小说述评 刘莉 渝西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异乡人的写作 对赛珍珠作品的一种社会学解释 贺晓星,仲鑫 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爱和大自然的魔法 沈浩波 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3年8月15日(美国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1849-1924) 一幅美妙的三联画 米勒和她的新作《个人速度》 余倩 外国文学动态2003年第4期 华美文学与女性主义东方主义 赵文书 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第3期 双重异化 魁北克女同性恋文学简评 何昌邑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乔伊斯笔下的女性 彭珍珠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在孤独中走过的生命之旅 解读纳丁·戈迪黙的《无人伴随我》 金明 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第4期(当代南非作家1923-)
反性别本质主义的不同倾向及原因 中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比较 曹亚峰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中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比较初探 葛延峰 忻州师院学报2003年第5期
中西女性作家心理及表征分析 张晓敏 吉林师大学报2003年第5期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传统文学的认识 关涛 洛阳师院学报2003年第1期
走向中心的边缘诗学 当代女权主义批评之批评 徐岱 学术月刊2003年第7期
后殖民主义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批评 李小林 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第1期
后殖民主义理论与女性自我身份探索的关联 施?F 东岳论丛2003年第2期
影响与互动 解构理论与女性主义 杨莉馨 南京师大学报2003年第3期 人大J1,2003年第9期
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兼论女性主体的研究 黄华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人大J1,2004年第3期
生态女性主义 文学批评的一枝奇葩 韦清琦 外国文学动态2003年第4期
西方女性主义"身体写作"理论及其中国境遇 程丽蓉 西南师大学报2003年第4期
解构与重建 女性主义批评对现代艺术史的挑战 沈莹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述评 郭培筠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女性与翻译文学 朱虹教授访谈录 穆雷 外国语言文学2003年第1期
从父女矛盾看社会现实 对中外文学作品中不和谐的父女关系的思考 华汀汀 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西方文学中认命型女性形象及其成因 褚蓓娟 荆州师院学报2003年第3期
西方文学中母亲杀婴母题和母性的重构 陈蕾蕾 华南师大学报2003年第3期 人大J4,2003年第9期
那一盆泡了两千年的洗澡水 "苏珊娜与长老"或裸女沐浴的原型及演变 艾晓明 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第1期 香港文学2003年第10期
女性母题生存状态比较分析 曹为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西方电影中的东方女性 孙萌 电影艺术2003年第2期
沉默、缺席与边缘 看不见的女性 田卉群 电影艺术2003年第2期
银幕上女人的心跳声 近期海外女性电影的变化和特点 倪震 文汇报2003年3月7日
性与暴力 从狂欢到娱乐 论西方影视的大众文化特性 赵勇 当代电影2003年第3期
简论西方女性文学的发展 王晓英 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1期
解读女性写作的文化价值 刘勇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安娜、蘩漪、娜拉悲剧命运的分析比较 孙萍萍 渭南师院学报2003年第1期
论爱情故事中的"小人鱼"模式 安徒生、茨威格、蒲宁三个相似故事及含意 陆黎雅 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2期
二十世纪欧洲小说中三位"另类女性"形象解读 胡贤琴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民间文学负载的性别文化信息 以灰姑娘与七仙女为中心 黄燕尤 长江学术第4辑(2003年6月)
《灰姑娘》,拿女人的脚和鞋作文章 张中载 外国文学2003年第5期
"灰姑娘"故事中人类共同的社会价值观 何肖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2. 各国文学研究
⑴ 英国文学
压迫与保护、对立与依赖 评哥特小说中女性与父权制度的矛盾关系 苏耕欣 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何处是归程 论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女性小说中的回归模式 彭应� 广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十九世纪英国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嬗变 车莉 学术交流2003年第5期
冷战后期英国女性主义诗歌一瞥 郑超 粤海风2003年第2期
性别、政治与多元 当代英国戏剧管窥 费春放 戏剧艺术2003年第2期 人大J5,2003年第5期
勃朗特姐妹的内向性格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 周庆贺 南都学坛2003年第5期
超越者的悲剧 论《呼啸山庄》希斯克利夫的悲剧性 曾艳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呼啸山庄》 灵的经验与诗的创造 杨华彬 廊坊师院学报2003年第1期
激情的宣泄 也谈《呼啸山庄》的艺术魅力 孙宏新 淮南师院学报2003年第2期
从《呼啸山庄》看女性的自我追求 王轶美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自我的认同与回归 再读《呼啸山庄》 马坤 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
"呼啸"中的情感经验 王卓慈 黑河学刊2003年第3期
"呼啸"之悲凉 "荒原"之冷峻 "呼啸山庄"的主旨再剖析 凤宇飞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对《呼啸山庄》中的叙述者耐莉·丁恩的几点质疑 石爱民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诗意的《呼啸山庄》 邓建芬 南平师专学报 2003年第3期
乘着想象的翅膀 论《呼啸山庄》中作者独特的想象 张韧 阜阳师院学报2003年第3期
《呼啸山庄》的艺术结构评析李渝凤,罗伟 海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匠心独运的召唤结构 《呼啸山庄》的叙事策略探析 李晓燕 四川师院学报2003年第4期
反叛社会 返回自然 《呼啸山庄》的主题新论 周庆贺 河南师大学报2003年第4期
论《呼啸山庄》中的道德和社会寓言 任海燕 湘潭师院学报2003年第5期
在希斯克利夫形象的后面 《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创作模型考证 邓颖玲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第6期
《呼啸山庄》的《圣经》解构 刘永杰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空白之美 试论《呼啸山庄》中却失的场景 肖智立 湘潭师院学报2003年第6期
从叙述者看《呼啸山庄》的叙事艺术 黄敏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呼啸山庄》四题 朱亚宁 书屋2003年第11期
夏洛蒂·勃朗特的女性意识 王菊香 绥化师专学报2003年第2期
《维莱特》 《简爱》作者的又一部力作 金冰 中华读书报2003年1月8日
《简·爱》和《苍海茫茫》中的殖民主义话语 谷红丽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女作家笔下季节的象征性 浅析小说《简·爱》中四季的变化对小说及女主人公心理的衬托作用 李思阳 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3年第1期
从《简·爱》新译看异化与归化的动态统一 赵春系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从《简·爱》看女性作家的女性意识 高华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简爱》 圣经与前圣经场景的双重投影 杨小洪 外国语2003年第3期
《简·爱》与圣经 陈湛妍 湛江师院学报2003年第5期
从《简爱》的不同译本看多元系统理论 欧洁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年第8期
论《简爱》文本两极意蕴的诗性融合 张帆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9期
简·爱性格剖析 李群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简·爱性格的另一面 以女权主义批评解读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 王文惠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
是反抗还是妥协 从简·爱的出走谈起 侯银梅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论简·爱"他者"身份的潜在意识 罗世平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同途殊归的两个女性形象 简·爱与子君形象比较 黄江英 长沙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析《简·爱》女主人公 刘昆莺 青海师专学报2003年第4期
论英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鲍西亚与简·爱 曹颍哲 黑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两个性格,两种命运 简·爱和苔丝的形象比较 侯秀杰 吉林师大学报2003年第6期
展示人格魅力的叛逆女性 简·爱与苔丝形象的比较 叶松青 海南师院学报2003年第6期
论夏洛蒂·勃朗特对女性文学出路的探索 以《教师》为例 张瑾,齐秀坤 学术交流2003年第11期
安妮·勃朗特的女性写作立场 金琼 怀化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乔治·艾略特的浪漫主义情怀 崔东 江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乔治·艾略特的情感道德 崔东 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第9期
记忆 乔治·艾略特人物个性的连续性展现 崔东 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4期
平权优于霸权 中国女权主义的现实出路 夏洛蒂·勃朗特与弗吉利亚·伍尔芙的女权思想比较研究 王珂 两性视野网2003年
论伍尔夫与勃朗特的心灵与创作之关联 张舒予 安徽师大学报2003年第3期
灵魂的瞬间记忆 记弗吉尼亚·伍尔夫和她的父亲 曹疏影 百花洲2003年第5期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 吴庆宏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那近乎天界的美 魏家川 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3年7月4日(吴尔夫)
从《自己的一间屋》看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 王勇 绥化师专学报2003年第2期
弗吉尼亚·伍尔夫与女性写作 从《一间自己的房子》说起 郭张娜,王文 外语教学2003年第3期
双性同体的重新认识 批评·理论·方法 吕洪灵 南京师大学报2003年第3期 人大J1,2003年第9期
关于伍尔夫的"1910年的12月" 盛宁 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第3期 人大J4,2003年第11期
多丽丝·莱辛评弗吉尼亚·伍尔夫尘封的笔记 张颖译 文汇读书周报2003年7月11日
伍尔芙与意识流 石毅仁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伍尔夫创作思想形成轨迹略探 甄艳华 学术交流2003年第8期
在片刻之间捕捉到永恒 析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小说中的印象主义艺术手法 项凤靖 当代文坛2003年第1期
论伍尔夫小说的诗化 张薇 上海师大学报2003年第2期
略析伍尔夫小说中的基本人物形象 马小丰 牡丹江师院学报2003年第3期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创作及理论 上官秋实 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第3期
伍尔夫小说的背景分析 马小丰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伍尔夫小说的现代悲剧意识 马小丰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时间技巧与沃尔夫的意识流小说 李涛 西华师大学报2003年第5期
论伍尔夫小说中的悲观意识 兰守亭 天中学刊2003年第6期
万绿丛中一点红 序《吴尔芙中短篇小说精选》 刘国屏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小说艺术家的小说艺术 读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到灯塔去》和《海浪》(续) 止庵 博览群书2003年第1期
论《到灯塔去》对西方文明的再认识 申富英 山东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塔与灯的真实 论《到灯塔去》中灯塔的象征意义 杜娟 黄冈师院学报2003年第2期
《到灯塔去》中雌雄同体的女画家 刘南 零陵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论伍尔夫《到灯塔去》的艺术形式 刘南 安阳师院学报2003年第3期
时间的追问 重读《到灯塔去》 王丽丽 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4期 人大J4,2003年第12期
论《到灯塔去》的"非个人化" 岳峰 零陵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一首心理诗 解读弗·伍尔夫的《到灯塔去》 陈静 南昌高专学报2003年第4期
精巧的艺术构思,永恒的心灵探寻 试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 刘南,蒋晓红等 通化师院学报2003年第5期
男女二元等级对立模式的颠覆 《到灯塔去》的女性主义解读 王烈琴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宇宙人生的诉说 解读伍尔夫的诗小说《海浪》 武跃速 国外文学2003年第1期
六个人物,六种人生 谈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海浪》中的人物刻画 甄艳化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年第8期
生和死的瞬间 《达洛卫夫人》的另一种解读 叶青 福建师大学报2003年第1期
评《达洛卫夫人》中的二项对立 荆兴梅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情感的波澜 《达罗卫夫人》的诗话意识解读 赵光旭,张德玉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戴洛卫夫人》 独特的时间结构 牛宏宇 宁夏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穿越意识流动的迷雾 伍尔芙小说《墙上的斑点》解读 严僮伦 名作欣赏2003年第4期
意识流小说的典范之作 《墙上的斑点》解析 孙华南 名作欣赏2003年第10期
试析《墙上的斑点》 范圣宇 名作欣赏2003年第10期
爱的选择 解读伍尔夫的小说《黑夜与白天》 何玉蔚 名作欣赏2003年第8期
玩笑或最大可能性 止庵 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3年7月4日(《奥兰多》)
最后一次打量尘世 殷实 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3年7月4日(《幕间》)
谈《傲慢与偏见》的喜剧色彩 白心敏 张家口师专学报2003年第4期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面面观 管先恒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同是天涯沦落人 伊丽莎白与夏绿蒂形象比较谈 王晨爽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奥斯丁)
简·奥斯丁的小说《爱玛》中反讽的艺术特色 刘丹翎 西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穿针引线者思 晨芳 中国妇女报2003年9月29日(玛丽·拉姆19世纪)
《弗兰肯斯坦》的现实意义 陶明星,王慧 湖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玛丽·雪莱1818)
勃朗宁夫人的情与诗 张小玲 人物2003年第6期
爱情的绝唱 生命的新歌 读白朗宁夫人《抒情十四行诗集》 王韶华 名作欣赏2003年第4期
试论曼斯菲尔德对契诃夫创作特点的汲取 徐晗,赵刚松 雁北师院学报2003年第1期
曼斯菲尔德的叙事策略和语言风格 陈红 湘潭师院学报2003年第2期
曼斯菲尔德的现代小说叙述艺术 《园会集》技巧探微 陈红 湖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试析曼斯菲尔德笔下"孩童式"少妇形象 徐晗 井冈山师院学报2003年(第23期上)
曼斯菲尔德的《相册一页》中的女性话语 张在新,王泉 外国文学2003年第4期
论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序曲》的艺术创新 张金凤 唐山师院学报2003年第6期
不在的存在,无声的有声 论《丽蓓卡》的叙事技巧 胡晓华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重新解读丽蓓卡 胡晓华 外语与外语教学(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第9期
论《金色笔记》的女性主义 夏琼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金色笔记本》的超小说艺术 徐燕 宁波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有意味的形式 莱辛的《金色笔记》中的认识主题与形式分析 姜红 外国文学2003年第4期
构建单身知识女性的世界 论布鲁克纳的小说创作 王守仁,何宁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第4期(英国1928-)
《新夏娃受难记》的女性主义读解 讴阳美和,徐崇亮 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4期(安吉拉·卡特1940-1992)
天才拜厄特与她的魔书《占有》 程倩 中华读书报2003年2月19日(英国1936-)
女性生命本真的历史叙述 拜厄特小说《占有》之女性主义解读 程倩 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英国当红女作家德拉布尔 程倩 中华读书报2003年6月18日(玛格丽特·德拉布尔1939)
我们都是历史的一部分,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 英国作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访谈 唐岫敏 文艺报2003年9月9日
走出女性自身的樊笼 从《天之骄女》看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的第二次浪潮 叶红 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第2期(英国女剧作家凯丽尔·丘吉尔1938-)
记叙真理的时刻 晨芳 中国妇女报2003年3月10日(英国女作家、评论家塞奇1943年-)
历史中的单身女性 晨芳 中国妇女报2003年11月17日(英国女记者贝蒂·以色瑞尔《单身女孩儿》)
她的笔记录纳粹的死刑 评介英国著名女作家丽贝卡·韦斯特 晨芳 中国妇女报2003年8月18日
癫狂与诗意 晨芳 中国妇女报2003年9月1日(英国女诗人夏洛特·缪)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 张俊芳 艺术广角2003年第3期(英1890-1976)
爱尔兰语诗人奴拉·尼·古诺的独特魅力 杨建玫 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第2期(英1952-)
论当代英国女诗人卡罗尔·安·达菲与她的戏剧独白 刘须明 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第4期(1955-)
评当代童话小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叙述特征 丁素萍 燕山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哈利·波特》的双重解读 王泉根 中华读书报2003年2月12日
《哈利·波特》的异教想像及其原型 兼论西方后现代文化寻根思潮 叶舒宪 视界2003年第9期(索安娜·罗琳1965年出生)
J.K.罗琳 我会永远捍卫哈利 文汇读书周报2003年10月17日
在成长中寄托魔幻 记《哈利·波特》之母罗琳 红景天 传记文学2003年第12期
雪莱诗歌中的女权思想 宁梅 贵阳师专学报2003年第4期
D·H劳伦斯 男权与女权 金学品 孝感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论劳伦斯笔下的女性形象 赵晓江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劳伦斯作品中的女性统治主题 李璐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精神型女人"的雏形 试论《白孔雀》中的莱蒂形象 蒋家国 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2期(劳伦斯)
论安娜·布朗文的悲剧性追求 蒋家国 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第2期(劳伦斯《虹》)
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阳物意识 余建军,王松林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哈代的女性观透析 王桂琴 襄樊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被解构的男性主体 《苔丝》中安吉尔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 李璐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苔丝与艾德娜 父权制度下的悲剧 张宏薇 学术交流2003年第4期
纯洁的女人 悲惨的命运 苔丝悲剧命运解析 李丹 许昌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评弥尔顿的女性意识与婚姻观 陈璟霞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第5期
对格林纳韦影片的性别文化分析 李力 电影艺术2003年第2期(英)
巧合与必然 论乔伊斯与沃尔夫之异同 刘慧苹,林莺 淮南师院学报2003年第4期
《尤利西斯》和《达罗卫夫人》意识流表现之比较 陶震华 安魂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一曲女性物化的悲歌 评约翰·福尔斯的小说《收藏家》 张峰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屋子"的寻获与失落 对《远离尘嚣》的一种女权主义解读 宫小兵 湖北师院学报2003年第3期
浅析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 王瑾红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试论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女性命运主线 权红梅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8期
对《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的女性阅读 王挺 学术探索2003年第7期(莎士比亚)
浅评哈姆莱特的女性意识 彭体春 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3年第3期
⑵ 法国文学
还原女人西蒙娜·德·波伏瓦 施依秀 百花洲2003年第3期
作为女人的波伏瓦 施依秀 粤海风 2003年第4期
《第二性》写作动机与出版始末 吴康茹 两性视野2003年2月版
女性主义的身体认知变奏 《第二性》的"身体"理论浅析 王若君 浙江学刊2003年第6期
克里斯特娃关于母性 卑贱的权力话语与文学表现 罗婷 国外文学2003年第1期
克里斯蒂娃 诗歌语言与革命 郭军 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1期
汉语界第一本克里斯多娃研究专著 读罗婷《克里斯多娃》 卫泽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4期
克里斯特瓦的理论背景与诗学思想 罗婷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5期 人大J1,2004年第1期
读《美杜莎的笑声》的几点思考 吴晓晨 青海师专学报2003年第4期
"幽灵"属于谁? 从两个玛丽之争看法国文学的"复兴" 唐玉清 世界文学2003年第1期
顺时间的呼唤而行 董强 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3年9月19日(法国玛格丽特·尤瑟纳尔1903-1987)
缺席者的使命 止庵 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3年9月19日
简论杜拉斯作品在中国的译介、研究与接受 宋学智,许钧 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第4期(杜拉斯1914-1996)
《情人》 女性的伸张与压抑 周薇 长安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可能的故事" 对杜拉斯《情人》二元对立结构的解读 朱萍 苏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写出心灵欲望的真实 杜拉斯《情人》与《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的体裁 杨令飞,曾俊杰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杜拉斯 寻求绝对爱情的人 刘成富 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第2期
杜拉斯和她的"小情人" 沈国凡 名人传记2003年第3期
迷狂岁月中爱的欲望 杜拉斯小说主题探寻 邱叶 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10期
萨勒纳芙 写作也是一种呼吸 谭立德 文汇读书周报2003年2月28日
因为矛盾而精彩 张宏 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3年4月4日(法女作家博纳费)
法国当代作家西戈和她的小说 李建英 安庆师院学报2003年第3期
"支持女人"的色情 陈世迪 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3年12月12日(法国让·德·贝格)
拾穗者 法国新浪潮电影的"老祖母"阿涅斯·瓦尔达 梅越 百花洲2003年第5期
"女人不是生就的!" 读莫泊桑的《一生》,谈男权文化下的女性悲剧 杨庭芳 法国研究2003年第1期
女性主义新视角 莫里哀与博马舍的再认识 董健 职大学报2003年第1期
《巴黎圣母院》的性虐色彩 透视一种文化现象 谢炜如 广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0期
⑶ 俄罗斯文学
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与中国"五四"文学女性形象之比较 孙立新 池州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
俄罗斯女性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陈方 百花洲2003年第2期
试论俄罗斯文学中贵族妇女形象的叛逆意识 王文虹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俄罗斯妇女、家庭和人口问题一瞥 任国英 俄罗斯文艺2003年第2期
从彷徨到呐喊 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电影的女性形象分析 孟英丽 牡丹江师院学报2003年第5期
俄罗斯的女侦探小说家群体 张捷 外国文学动态2003年第6期
女作家领军俄侦探小说界 张俊翔 中华读书报2003年8月20日
俄罗斯白银时代女性诗人的"帕耳那索斯山" 万海松 百花洲2003年第2期
女性"当代英雄"的群像 试论柳·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小说的艺术特色 段丽君 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第4期(1938-)
她和她的上帝 西渡 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3年4月4日(茨维塔耶娃)
以离别的形式相会 刘文飞 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3年4月4日
嘶哑着,与命运争吵 周伟驰 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3年4月4日
茨维塔耶娃 诗歌与十字架
"属于所有世纪"的诗人 止庵
我心目中的茨维塔耶娃 王家新
火月亮 宋逖
不要命的诗人 树才
博览群书2003年第5期
不朽者和她的诗 止庵 中华读书报2003年5月28日(茨维塔耶娃1892-1941)
写下人性经典 读玛·茨维塔耶娃 丛青 中国妇女报2003年9月1日
浅析阿赫玛托娃诗作中词的文化伴随意义 万红梅 吉林师大学报2003年第2期
玫瑰泣血别样红 大诗人安娜·阿赫玛托娃的生平与创作 宋嗣喜 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4期
激情真的飘逝了吗? 读伊·拉克莎的《飘逝的激情岁月》 孙大满 俄罗斯文艺2003年第2期
家庭怎样才能跟上天才的方式 由托尔斯泰夫人的晚期日记谈起 刘海燕 百花洲2003年第6期
《复活》中的女权主义思想 万孟群 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安娜与蘩漪悲剧成因探析 王珊 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解读爱情与欲望 《安娜·卡列尼娜》和《金瓶梅》女主人公形象比较 何孟良 名作欣赏2003年第12期
《静静的顿河》中的女性形象 牟学苑 珠海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妻子和"人"的悲剧 读《克莱采奏鸣曲》 胡丹娃 中国妇女报2003年4月7日((列夫·托尔斯泰)
浅论屠格涅夫的少女少妇对立原则 缑广飞 俄罗斯文艺2003年第4期
童话世界中的性别与权力 普希金《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解读 刘春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摘下光环的尤利和拉拉 从女性视角读《日瓦戈医生》 侯玉芹 乐山师院学报2003年第7期
思想残片中的女性叙述 阅读《蓝》《白》《红》 陶子 中国妇女报2003年4月22日(基耶洛夫斯基)
上世纪末的俄国男子汉 简评巴克兰诺夫的"爱情"小说《我的将军》 袁玉德 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第2期
⑷ 美国、加拿大文学
当代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 修树新 学术交流2003年第12期
当代美国女性文学述评 李美华 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
美国女性文学中的日记文学 从玛丽·麦克雷的日记看19世纪妇女文化 徐颖果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今见功名胜古人 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创作述评(上、下) 吴新云 外国文学动态2003年第5期、第6期
论美国黑人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杨莉,龙迪勇 江西师大学报2003年第6期
试论美国南方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杨莉 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8期
美国犹太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杨莉 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9期
服饰、自我与社会变革 论美国现实主义小说中的女性自我形塑 杨金才 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6期
她们选择墙外香 介绍三位美籍亚裔女诗人 晨芳 中国妇女报2003年7月21日
抗拒性阅读与女性批评的建构 评凯特·米利特的《性政治》 吴笛,徐绛雪 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第3期
凯瑟琳·休姆和她的《美国梦,美国的梦魇》 吴晟 外国文学动态2003年第6期(文学评论著作)
美国废奴文学的代表作 试析《汤姆叔叔的小屋》的文学价值 姜楠 西藏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狄金森的死亡情结与美学理念 杜丽霞 安阳师院学报2003年第1期
女诗人狄金森的意识觉醒 高立水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冥想·思索与感悟 解读爱米莉·狄金森的诗 王秀香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虐恋之花 艾米莉·狄金森精神分析初探 孙立恒 外语教学2003年第3期
飞翔的快乐与惶恐 艾米莉·迪金森的诗歌与宗教 周芳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3年第3期
内省,虔敬,激扬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心灵寻迹 张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艾米莉·狄金森的死亡意识解读 杨桂媛 名作欣赏2003年第4期
艾米莉·狄金森的女性个体主义 薛春霞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艾米莉·狄金森死亡诗修辞手法研究 缪昌义 昭通师专学报2003年第4期
论艾米莉·狄金森的隐晦艺术 李玲 宁夏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疯狂是理智的同义语 美国女诗人狄金森和普拉斯对读 范革新 沈阳师大学报2003年第4期
论狄金森的死亡情结 余荣美,孙亦平 江西科技师院学报2003年第5期
超验主义的视野 艾米莉·狄金森独特诗风溯源 谌莉文 郧阳师专学报2003年第5期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三美 曹萍 巢湖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一个在矛盾中游荡的灵魂 剖析艾米莉· 狄金森的矛盾心理 文爱军 零陵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欲望与禁忌的冲突 狄金森《篱笆那边》解读 杨秀喜 名作欣赏2003年第2期
美在"无声"处,意从"喻"中生 关于Westra的两首诗 黄慧敏 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韦斯特娜1936-)
女诗人之死 彭予 外国文学动态2003年第5期(西尔维亚·普拉斯和安妮·塞克斯顿)
我迷失了,在整个夜晚的罩衣里 袁楠 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3年10月17日(西尔维亚·普拉斯)
爱丽丝·沃克《日常用品》中的文化冲突 张延军,武雪莉 沈阳师大学报2003年第1期
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艾丽斯·沃克《日常用品》中的女性形象 黄炳瑜 广西师院学报2003年第1期
西方中心论的颠覆 读艾丽斯·沃克《父亲的微笑之光》 高齐 中华读书报2003年3月5日
艾丽斯·沃克的《父亲的微笑之光》 张燕 外国文学动态2003年第4期
在苦难中觉醒 浅析艾丽斯·沃克的《紫颜色》 曾敏宜,赖楚珊 韩山师院学报2003年第1期
一种反抗父权和寻找自我的声音 论《紫颜色》中"歌唱"意象的主题意义 张燕,杜志卿 华侨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紫色》中的上帝 张红敏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艾丽丝·沃克《紫色》探析 王秋玲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紫色》中的词汇拼写变异研究 王成宇 外国文学2003年第6期
梦想、幻灭、再生 谈《紫色》中茜莉女性意识的觉醒 朱丽 信阳师院学报2003年第6期
身份、创造力与姐妹情谊 论艾丽斯·沃克《紫颜色》中的黑人女性主义生存观凌建娥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年第7期
论《紫色》中强奸原型的运用及改写 黄立华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悲剧命运的扣问 托妮·莫里森小说中的悲剧精神阐释 焦晓婷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夹缝中求生存,边缘上求自尊 再论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悲剧精神 焦晓婷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你的爱太浓了" 读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宠儿》 程青 世界文学2003年第1期
《宠儿》语言的散文体特征 李忠霞,于娜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宠儿》的艺术追求 王祖友 肇庆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畸变的母爱 评《宠儿》 李雪梅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宠儿》的象征意义 李中霞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论《宠儿》中怪诞的双重性 习传进 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5期
为了忘却的记忆 论《至爱》对黑人"二次解放"的呼唤 王湘云 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第4期(托妮·莫里森)
论《所罗门之歌》中的自由与回归主题 徐文培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1期
《所罗门之歌》与民族身份认同 周春 中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所罗门之歌》中疏离的人际关系 徐文培 学术交流2003年第3期
《所罗门之歌》中的飞翔传统 徐文培 北方论丛2003年第4期(托妮·莫里森1931-)
《所罗门之歌》场景描写与悲剧精神阐释 焦晓婷 商丘师院学报2003年第6期
《秀拉》的死亡主题 杜志卿 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第3期
试析《秀拉》中的黑人女性形象 郑成英,李道柏 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简评托尼·莫里森处女作《最蓝的眼睛》的写作特色 周珊 江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最蓝的眼睛"中的盲点 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文化视角 张晔,王丽丽 学术交流2003年第7期
超越"孤立艺术家的神话" 从《奇境》和《婚姻与不忠》浅析欧茨创作过渡期的艺术观 林斌 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第1期(美国女作家1938-)
评欧茨小说创作中的女性视角 顾玲 河南师大学报2003年第3期
乔伊斯·卡洛尔·欧茨小说世界中的女性群像 单雪梅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他们》中的她们 乔伊斯·卡洛尔·奥茨笔下的女性与暴力 朱荣杰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对无意义的暴力与偏见的展示 乔·卡·奥茨的新作《文身的姑娘》 邹海仑 外国文学动态2003年第5期
自由的代价 管窥《阔佬》中的自由观 金铭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乔伊斯·卡洛尔·欧茨)
关于赛珍珠研究的几个有待深入的问题 汪应果 江苏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论赛珍珠创作和论说中的辩证思想 周锡山 江苏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赛珍珠对狄更斯小说创作的借鉴 兼论赛珍珠研究中的西方文化因素问题 张春蕾,祝诚 江苏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赛珍珠与中国文化 顾钧 江苏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我们今天研究赛珍珠什么? 姚君伟 江苏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论赛珍珠宗教立场的文化内蕴 陈敬 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赛珍珠 文化双视镜 朱岩 传记文学2003年第6期
传统与现代的平衡 从赛珍珠的演讲看《同胞》里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定位 张宇 江苏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论《大地》三部曲对人性的适度把握 兰守亭 临沂师院学报2003年第2期
《大地》中的中国情结 纪启明,李明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赛珍珠的中国妇女观 对《大地》三部曲的女性主义解读 朱坤领 江苏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赛珍珠《大地三部曲》中的三个男主角解读 朱希祥 江苏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试论赛珍珠《大地》中的中国人视角 王玉括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女生专看"的奇幻经典 雨君 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3年8月15日
论薇拉·凯瑟及其创作 朱炯强 浙江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1873-1947)
清新的早晨与无聊的面孔 解读薇拉·凯瑟作品中乡村与城市生活的矛盾 徐仁凤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开创美国西部文明的拓荒女 评薇拉·凯瑟《啊,拓荒者!》 宋文,毕宙嫔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浅析《我的安东妮亚》的叙述风格 孙晓青 商丘师院学报2003年第4期(薇拉·凯瑟)
薇拉·凯瑟的内布拉斯加 读《我的安东妮亚》 金娟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我的安东妮亚》的叙事艺术 张晶,初志红 学术交流2003年第9期
个人细微的声音 《觉醒》 吴娟 扬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美国1899)
美丽的自我流放 晨芳 中国妇女报2003年10月20日(马撒·格丽霍恩1905-1998)
奥齐克小说的叙事艺术和民族关注 陈红 国外文学2003年第1期(美国女作家)
只因为,孩子需要我的爱 李琳 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3年3月7日(美国女作家简·韦伯斯特小说《亲爱的敌人》)
一个令人着迷而飘逝的梦 玛格丽特·米切尔《飘》中卫希礼形象剖析 解英兰 运城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从婚姻的角度塑造人物形象 《飘》中郝思嘉性格探析 解英兰 中国女性文化第3卷
《飘》与妇女觉醒 《飘》中女性价值观浅析 顾韶阳,王丽艳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寻求自己的精神家园 斯佳丽身上的传统意识探微 邹晶明 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归化异化、各具一格 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评价《飘》的两种译本 文军,高晓鹰 中国翻译2003年第5期
两位左翼女作家的生死怨 董鼎山 文汇读书周报2003年2月17日(玛丽· 麦卡锡1912-1984;丽琳·海尔曼1905-1984)
谈《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的女性主义意识 程锡麟 四川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美黑人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著,1937年版)
《伤心咖啡馆之歌》的"二元性别观"透视 林斌 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第4期(美国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1917-1967)
放逐的悲苦与救赎的挣脱 评卡森·麦卡勒斯的《伤心咖啡馆之歌》 王新国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朱丽叶·格拉斯和她的获奖小说《三个六月》 2002年美国全国图书奖获奖作及其作者评介 虞建华 译林2003年第3期
文化冲突视野中的成长与困惑 评波·马歇尔的《棕色姑娘,棕色砖房》 芮渝萍 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第2期(美国女作家,1959年出版)
乱世中的红颜 沈默克 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3年11月14日(美国宝琳娜·西蒙斯)
苏姗·桑塔格 意义的影子世界 程巍 中华读书报2003年7月30日
苏珊·桑塔格的《火山情人》 王予霞 外国文学动态2003年第4期
后现代的马赛克镶嵌画 魏家川等 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3年11月28日(《火山恋人》)
摄影与他者的痛苦 评苏珊·桑塔格的两本书 晨芳 中国妇女报2003年6月9日(美国女作家、思想家散文集《关于摄影》、《关于他人的痛苦》)
疾病现象的文化阐释 王予霞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3年第6期(桑塔格《生活之路》等)
漂泊的心灵,失落的个人 苏珊·桑塔格的小说《在美国》 李小均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当连环杀人成为暴力仪式 魏家川 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3年6月27日(美帕特丽夏·康薇尔生于1956-)
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奥康纳《获救的也许正是你自己》赏析 张弘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1925-1964)
反抗与消解 奥康纳作品的女性主义解读 张燕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格林立夫》 弗兰纳里·奥康纳对女性问题的思考 张燕 洛阳师院学报2003年第3期
荒诞畸形,警醒世人 解析奥康纳笔下"畸人"形象 石云龙 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第4期
《慧血》 奥康纳对萨特无神论存在主义自由观的拒绝 张燕,杜志卿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人类心灵隐秘的探究者 爱伦·坡创作及诗论一瞥 上官秋实 吉林师大学报2003年第2期
安妮·泰勒在美国当代女性文学中的地位 李美华 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第3期
迪迪恩的小说与非小说创作述评 李美华 外国文学动态2003年第4期
林·赫甄莲的《我的生活》之探讨 郑燕虹 外国文学2003年第5期(美国1941-)
战争中巴勒斯坦女性生活的写照 库柯的第一部小说《我的生活》 宗笑飞 外国文学动态2003年第4期(美国1948-)
反偶像崇拜者 美国犹太女作家辛西娅·奥兹克 周南翼,卢小香 译林2003年第6期
性别解放文本《蓝调石墙T》解读 夏茵英 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6期(美国费雷思自传体小说1993年)
路易丝·格吕克 美国的新桂冠诗人 杨锏 外国文学动态2003年第6期
收获最后一粒词语 介绍本年度普利策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 周瓒 中国妇女报2003年9月15日
母爱也能出售? 《全球妇女 新经济中的保姆、佣人和性奴隶》 晨芳 中国妇女报2003年8月4日(美国芭芭拉·汉瑞士等编散文集)
看新美学时代 评《物质的本质 怎样提升美学的价值重造商业、文化和意识》 晨芳 中国妇女报2003年9月15日(美国维吉妮亚·波斯托尔)
女学者讲的故事 读苏珊·桑塔格的《宝贝》 申慧辉 中国妇女报2003年9月29日
美国剧坛的"先锋妈妈" 玛丽娅·艾琳·福尼斯及其戏剧作品评介 陈茂庆 戏剧艺术2003年第5期(1930-)
饮食文化上的"他者" 当代华裔美国女作家的东方主义色彩 陈爱敏 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第3期(黄玉雪、汤亭亭、谭恩美)
华裔美国文学之母 充满传奇色彩的黄玉雪 张子清 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第3期
听汤婷婷谈诗歌创作 李美华 外国文学动态2003年第1期
汤婷婷的《和平第五书》 董鼎山 文汇读书周报2003年11月7日
改写中国故事 文化想象的空间 论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文本"中国故事"的叙事策略 卫景宜 国外文学2003年第2期
当代华裔美国文学作品解析 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小说评述 王利民,文晶 黑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小说的迁徙主题 卫景宜 外国文学2003年第6期
鬼魂言说 《女勇士》中"鬼"的意象之文化解读 薛玉凤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边缘化"女性自我的发现与重塑 对《女战士》的女性主义解读 张静,李敏 烟台师院学报2003年第2期
《女勇士》中的个人与群体价值初探 林斌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3年第3期
族裔女性的发声 以《女勇士》和《扶桑》为例 李亚萍 暨南学报2003年第3期
女性主体建构与父权意识残余 《女勇士》与《灶神之妻》比较 詹乔 华文文学2003年第5期
夹缝中的女性人生 论《女勇士》中的女性形象 关合凤 河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解读被双重边缘化的文化属性 试论汤亭亭的《女勇士》和谭恩美的《喜福会》 刘卓 东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诗意的权威 《女勇士》中的"讲故事"与自我认同 周晓露 贵州师大学报2003年第6期 人大J3,2004年第2期
唐敖的子孙们 试论《中国佬》华裔男性的属性建构与语言传统 潘志明 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第3期(汤亭亭)
沉默的双重象征 种族主义与女性主义 析华裔美国作家汤婷婷之《中国佬》 王鹏飞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双重身份下的双重写作 谈谭恩美、汤亭亭作品中的异国形象 于秀娟 聊城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华裔文学中的中国文化形象 张琼 中华读书报2003年5月21日(谭恩美)
谭恩美和美国主流意识形态 陈蕾蕾 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第3期 人大J3,2003年第10期
谭恩美 命运的对面 董鼎山 文汇读书周报2003年12月26日
《灶神之妻》的女权主义解读 蒋曙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华裔美国女性文学的兴起与谭恩美的《喜福会》 包丽丽 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第3期
从《喜福会》中的"美国梦"主题看东西文化冲突 袁霞 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
母女关系主题再回首 谭恩美的新作《接骨师的女儿》解读 陈爱敏 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
论谭恩美新作《接骨师的女儿》中的母女关系 陈爱敏 南京师大学报2003年第6期
解构阅读艾米·谭的《女儿愿》 曹海燕 连云港师专学报2003年第2期
跨越此岸与彼岸的人 对华裔美国文学中"家"与身份的思考 陆薇 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第3期(女作家伍慧明《骨》和伍美琴《裸体吃中餐》)
任碧莲创作论 兼谈美籍华裔英语作家的世界性 刘丹 当代文坛2003年第5期
《典型美国人》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新探索 程爱民,刘婷婷 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第3期(任碧莲1955年-)
言说之中的沉默 谈华裔作家任碧莲和其短篇小说中的叙事声音 刘丹 河南师大学报2003年第6期
多样的文化 多变的认同 美国华裔作家任璧莲访谈录 石平萍 文艺报2003年8月26日
华裔美国的文学创新与中国的文化传统 赵文书 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
中国人的文化身份 江宁康 文艺报2003年6月17日
华裔作家在美国文坛的地位及归类 (美)林涧;戴从容译 复旦学报2003年第5期 人大J3,2003年第11期
美国华裔小说中的"关公"与"花木兰" 卫景宜 华文文学2003年第3期
重塑华裔男性的阳刚形象 王光林 文艺报2003年6月17日(华裔男作家赵健秀等)
论华裔美国男作家的主体意识 王光林 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第3期
从蝴蝶夫人到蝴蝶君 黄哲伦的文化策略初探 卢梭 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
自画像 此即重点所在 读小说《朝圣的鹰》 (美国)苏珊·桑塔格作;吴可译 外国文艺2003年第2期(美国格伦韦·威斯科特1901-1987)
不幸母女的悲歌 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玻璃动物园》的主题(威廉斯) 李莉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精致而易碎的"古瓮" 田纳西·威廉斯剧中的南方女性形象分析 武文泉,汪卉 戏剧之家2003年第2期
论托尼·库什纳的同性恋剧《美国天使》的"国家主题" 朱新福 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4期
双性视角作家海明威 戴桂玉 外国文学2003年第6期
海明威的女性意识及其女性人物形象 郑汉生 求索2003年第2期
海明威的女性意识 郑青虬 福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海明威和他的"女人们" 男权世界里的阴影 朱文利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没有女人的男人 也论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隋燕 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
海明威成功的基石 《在我们的时代里》 黄利玲 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
你永远不知道我想要的 从女性视角再读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中的两性关系 施依秀 博览群书2003年第4期
走出阴霾 论《红字》中海丝特的形象 黄立,白冰 山西师大学报2003年第1期
《红字》女主人公爱情悲剧诠释 熊文 鄂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惊奇的回归 《红字》中的海斯特·白兰形象解读 甘文平 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
迷失于社会传统中的女权战士 论《红字》中海丝特的形象演变 崔竞生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爱情祭坛上的供品 潘金莲与海丝特语言和形象的比较 苏雅琴 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海丝特获得新生了吗 《红字》女主人公新探 蒙雪琴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从嘉莉形象看德莱塞的女性观及其内在矛盾性 林斌 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2期
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女性人物透视"爵士时代"女性价值观 张勤 浙江师大学报2003年第4期(菲兹杰拉德)
夏娃的毁灭 福克纳小说创作的女性范式 朱振武 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4期
福克纳的女性情结 刘道全 许昌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怪异的真实本源 《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一种女性主义的解读 李洁平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福克纳)
凯蒂的女性身份与"男性目光" 王玉括 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第2期(《喧哗与骚动》)
解读《喧哗与骚动》 浅议福克纳的妇女观 赵辉辉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杰西之死与女性意识 陈丽江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变 人生的另一种解读 评析梅根·特利的女性主义戏剧艺术 杨跃华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简评奥尼尔晚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及其男权思想局限 杨建玫 河南师大学报2003年第1期
奥尼尔的宿命爱情观 洪靖慧 上海戏剧2003年第3期
疯癫中的挣扎和抵抗 谈《长日入夜行》里的玛丽 沈建青 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5期(奥尼尔剧作)
论奥尼尔和曹禺悲剧中的"母性"特质 奥尼尔和曹禺戏剧比较研究之三 梁巧娜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
英雄之血与女人之血 从电影《魔鬼女大兵》想到的话题 常彬 中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2期(美国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又名《伴我雄心》)
女人是什么 影片《末路狂花》中模糊的女性意识 刘江 理论与创作2003年第4期
倾听"V"的独白 反暴力戏剧上海演出记 卜卫 两性视野2003年2月版
基德曼 一个走向伍尔芙的女人 影片《此时此刻》人物欣赏 林远 文汇报2003年3月7日(好莱坞女影星)
听伍尔芙歌唱 李世跃 读者导报2003年4月4-10日第12期16版(《时时刻刻》 美国戴得利导演)
女性灵魂的隐秘亲缘 解读《岁月如歌》 张琦 中外文化交流2003年第8期(《时时刻刻》)
《潜水鸟》女主人公失语症的由来 张晔 北方论丛2003年第4期(加拿大女作家玛格特·劳伦斯1926-1987)
一部反映现实的未来小说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评析 陈小慰 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第1期(加拿大女作家1939--)
感知"他者" 析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短篇小说《蓝胡子的蛋》中的人文关怀 刘爱英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动态过程与静态结果 阿特伍德与后现代主义 杨俊峰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第3期
人类毁灭与幸存的寓言 阿特伍德出版新作《羚羊与秧鸡》 海舟子 外国文学动态2003年第5期
"他是地球上的最后一个人" 读阿特伍德的最新小说《羚羊与秧鸡》 傅俊 外国文学动态2003年第6期
阿特伍德谈创作《羚羊与秧鸡》 张沫译;傅俊校 外国文学动态2003年第6期
从边缘人群写起 加拿大妇女眼中的历史 晨芳 中国妇女报2003年5月26日(加拿大女作家玛丽·斯旺的小说集《深度》)
平凡者的奇迹 简评加拿大女作家卡罗尔·希尔兹的小说创作 陈榕 外国文学2003年第6期
⑸ 其它国家文学
简析日本平安时代女性文学及其成因 赵小柏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日本少女作家早熟早慧 戴铮 中华读书报2003年7月2日
日本蛇郎故事文本的六种形态 蔡春华 福建师大学报2003年第2期 人大J4,2003年第6期
《源氏物语》与唐代变文、传奇之比较研究 姚继中 东方丛刊2003年第1期
《源氏物语》的压卷之作 《须磨》 蓝泰凯 贵阳师专学报2003年第3期
《源氏物语》中的小说叙事与历史叙事 张哲俊 国外文学2003年第3期
变异的专偶制 从《源氏物语》看日本平安时代的婚姻形态 钱澄 苏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论《源氏物语》的艺术魅力 赵连元 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5期
男权重压下的"完美"女性 浅析紫姬与宝钗的悲剧 王燕 宜宾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紫姬与黛玉 心理异变与死亡意志 刘浩,毕大群 延边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与日本女作家柳美里"对谈" 李长声 译林2003年第1期
《时雨记》的伦理学 董炳月 中华读书报2003年1月8日(日女作家中里恒子)
绚丽之极反平淡 雨林 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3年4月25日(日女作家中里恒子1900~1987)
贴近心灵行走的网络精灵 解读日本女作家田口蓝迪 许金龙 外国文学动态2003年第4期
《落洼物语》中女性形象的比较研究与解读 石寒 日本研究2003年第3期
作为异文化现象的渡边文学 兼论日本文学中的"女"与"自然" 冯羽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在通向强势话语途中 从森林里走出的女性主义 崔明路,詹建华,李建利 西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村上春树)
蒙尘的珍珠 评《阿拉伯女性小说百年》 史月 阿拉伯世界2003年第3期
伊朗诗坛两姐妹 穆宏燕 外国文学动态2003年第5期
走向那片流淌着奶和蜜的土地 《我的米海尔》的女性主义解读
易国定 黑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
纸上奔驰的快马 嘉男 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3年12月26日(比利时阿梅丽·诺冬)
当代德国女性的传统角色超越 伽比·豪普特曼女性小说的人物塑造 邵思婵 浙江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女作家 《找一个男人过日子》1995年;《只有死男人才是好男人》1996年;《床上的谎言》1997年)
日常与迷离的糅合 德语文学新星尤蒂·海尔曼解读 印芝虹 国外文学2003年第1期
她用野性表达热爱 王银 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3年10月24日(德国莎乐美)
悬崖上的女性主义者 德国影片《坏宝贝》赏析 江晓雯 电视·电影·文学2003年第4期(德国女导演嘉·范·嘉尼执导)
激情驱遣的道德化身 试析茨威格中短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陈志菲 广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7期
德语新生代女作家策·燕妮的写作主题 黄克琴 外国文学动态2003年第4期(瑞士)
政治与性爱 公众视角与私人情境 米兰·昆德拉小说题材的历史内涵与存在意味 李凤亮 暨南学报2003年第2期
父权、女性和男性:关于《玩偶之家》的女性主义解构 郑杰 咸宁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谁是玩偶 再读《玩偶之家》 吴娜 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女性命运与生命激情 希腊神话阅读札记 施翊磊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弃妇的反抗 从中、希文化背景中审视美狄亚和秦香莲性格差异 李艳梅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驳《奥瑞斯忒斯》中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特征论 杨德煜 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被缚的女人群像"解读 李权华 语文学刊2003年第3期(荷马史诗)
对生命的探询与追问 读《走出非洲》有感 戴佳 当代文坛2003年第2期
论《走出非洲》的思想寓意──兼及主要人物性格的评判 江山. 张微江汉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丹麦女作家艾萨克·丹森的同名自传体小说)
《走出非洲》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 万雪梅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原罪与救赎 黛莱达沉重的女性意识 张锐强 读者导报2003年8月15-21日第30期A5版(意大利)
《十日谈》 女性话语的第一次正直发声 马粉英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沉默的女人们 评影片《对她说》 徐红 中国妇女报2003年6月17日(西班牙男导演阿尔莫多瓦新作)
拒绝冷漠与毒品 淑丽 中国妇女报2003年6月9日(葡萄牙女作家玛丽亚·冈萨雷斯小说《上弦月,下弦月》)
超越界限,塑造自我 评当代澳大利亚女作家伊丽莎白·乔利的个性创作 许庆红 山东外语教学2003年第3期
神秘的符咒 关于澳大利亚小说《鳄鱼的愤怒》 张琼 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第1期(作者贝丝·雅普,华裔,1992年发表,长篇)
亦幻亦真,畸形人生 读珍妮特·弗雷姆的《猫头鹰在哀叫》 张明 外国文学2003年第4期(新西兰女作家1924-)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读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现代婚姻》 雷月梅 名作欣赏2003年第8期(新西兰)
曼斯菲尔德的女性意识 雷月梅 忻州师院学报2003年第4期
新西兰导演简·堪皮恩 郑洞天,祝虹,(英)丹娜.波蓝 当代电影2003年第2期
简·堪皮恩作品当中的女性问题 (英)丹娜·波蓝著;霍文利译 当代电影2003年第2期(新西兰籍女导演《钢琴课》等)
从女性主义文化理论看《荆棘鸟》现象 夏天,王腊宝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在无爱中播种,在无望中求生 试论《百年孤独》中的女性
崔书颖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