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本目录主要收集2007年国内报刊上所发表的有关“女性·性别研究与批评”内容方面的文章,分为“女性·性别·文化研究与批评”和“女性·性别·文学研究与批评”两部分,意在为研究者提供学术信息和资料参考,请勿作他用。)
二、女性·性别·文学研究与批评 (一)中国古代、近代女性文学研究与批评 1. 总论 从《聊斋》写实性三角模式婚恋看蒲氏婚恋观/李玛丽//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历史合理性中的伦理不合理性:中国文学女性历史主体位置失落的文化原因/王纯菲//辽宁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才女何须福薄/何英//文学自由谈2007年第6期
中国战争女神源流论/于丹//辽宁师大学报2007年第1期
对中国女神研究成果的回顾及检讨/刘勤//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2期
螺祖文化流变/周书灿//文史知识2007年第4期
20世纪以来嫦娥神话研究综述/赵红//宁夏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古代求雨仪式的女性主义思考/王艳丽//长春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人大J2,2008年第2期
钟敬文先生与中国巧女故事研究/康丽//民族艺术2007年第3期
女性与生态伦理:唇齿相依:以《格萨尔王传?姜岭大战》中女性群像为个案分析/万莲姣,王琼//湘潭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锡伯族散文类口头传统中女性形象类型探析/赵琴琴//昌吉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女贞与女色:中国古代文学两极女性形象并存的民族文化缘由/王纯菲//东方丛刊2007年第2期
卓文君形象的接受与阐释/邹晓霞//文艺报2007年2月13日
昭君形象的类型及其文化内涵/王宝琴//西北师大学报2007年第4期
女将与金莲:古代通俗“小说”中女将性别描写的文化内涵/王立,刘莹莹//辽东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礼教社会里的男尊女卑和爱情小说中的阴盛阳衰/张国风//文史知识2007年第3期
中国古代小说的色诱母题/魏崇新,陈毓飞//明清小说研究2007年第4期
诗歌与女性:论宋代之前“男子而作闺音”诗/曲向红//山东文学2007年第3期
结着“愁怨”的姑娘:中国古代女性诗歌的“幽怨”美/余飞,赵敏//文山师专学报2007年第4期
女性主义视阈下的花木兰形象演变/鞠贵芹//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神州集》对中国女性的再审视/李春长//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艳词”考》商榷/符继成//中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1期
从文学体式与性别文化谈词体的弱德之美/叶嘉莹//人文杂志2007年第5期
豫章才女蔚为霞:江西闺秀词人创作述略/罗春兰等//南昌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中国古代词学批评中的词“媚”论/何世钊//辽宁师大学报2007年第6期
关于强婚习俗的文化人类学解释/何春红//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年第1期
“雄花女性”、文化身份及其他:兼谈木兰故事的东西方演绎/李祥林//南开学报2007年第4期
从难题求婚透视苗族女性的婚恋观/(苗族)龙仙艳//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2期
论中国古代权力对优伶性别的利用和消费/厉震林//戏曲艺术2007年第2期
发、�与中国古代女性的创意美/周淑舫//北方论丛2007年第4期
名分与权利:“娶”字意义的文化演进与言语运用/丁素红//职大学报2007年第1期
《历代妇女著作考》价值初探/谢玉娥//湘潭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历代妇女著作考》所载妇女著作书名探析/谢玉娥//昌吉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历代妇女著作考》所载妇女著者人名探析/谢玉娥//殷都学刊2007年第4期
《女性文学研究与批评论著目录总汇(1978~2004)大型工具书出版//妇女与社会性别学通讯2007年11月总第20期
2. 各代文学
(1)先秦——魏晋南北朝
近年女娲补天的本相及其文化内蕴研究综述/李少华//绥化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女娲女皇神话的夭折/宁稼雨//山西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女娲神话及其文化内涵/雍际春//天水师院学报2007年第6期
试论伏羲女娲与一夫一妻制之滥觞/任振河//太原师院学报2007年第5期
娥皇、女英神话的文化渊源及原型意义/李晓风//商丘师院学报2007年第2期
论汉水流域的女娲文化遗存及其地位/袁林//郧阳师专学报2007年第1期
从“圭”到“鼋”:女娲信仰与蛙崇拜关系新考/王贵生//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第2期
从河北涉县女娲信仰看女神文明的民间遗存/黄悦//中国比较文学2007年第2期
解读不同版本的古籍文献洞悉中国社会性别的隐喻:以牛郎织女的传说为中心/侯咏梅等//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禁忌中的寡妇命运之透视:从壮族诗史《莫一大王》中莫母形象谈起/(壮族)侯红良//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
特殊的受众:论寡妇在民间故事传承中的身份/王剑//语文学刊2007年第5期
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浅议先秦魏晋爱情诗/唐萍//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7年第3期
六朝男性诗人代言思妇原因探析/周忠起,张慧//江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归藏》及其性别文化解读/李祥林//民族艺术2007年第2期
“大母神”原型对《老子》创作的影响/陈思//世界文学评论2007年第2期
性别视野中的《老子》思想/彭华//中国女性主义2007年3月总第8期
《诗经》中“弃妇”形象论/贾香娟//郧阳师专学报2007年第1期
弃妇文学母题的不同呈现:《氓》和《焦仲卿妻》比较阅读/汪云霞,石玉敏//名作欣赏2007年第8期(文学研究)
从《诗经》婚恋诗看古代女性地位的变迁/宋琰//昆明师专学报2007年第2期
婚冠之礼与《诗经》婚俗诗/战学成//北方论丛2007年第4期
从《诗经》婚恋诗看周人多元的婚姻观/路雪莉//商丘师院学报2007年第4期
《诗经》婚恋诗中的几种植物意象/牛晓贞//洛阳师院学报2007年第6期
由《诗经》中的女性描写看周代审美文化特征/邓田田,李山//求索2007年第6期
谈《诗经》爱情诗中女性的美/石俊霞//名作欣赏2007年第9期(文学研究)
《诗经?载驰》诗意考辨/卜师霞//阿坝师专学报2007年第3期
被建构的性别:以《凯风》形象解读为例/彭体春//海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左传》与《战国策》女性形象塑造比较/张凤秋//绥化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左传》中的女性:男性叙事话语中的沉默者/尹雪华//福建师大学报2007年第2期
试论《左传》中“干政女性”形象/史继东//乐山师院学报2007年第10期
从甲骨文、铜器铭文看商周时期女性的地位/陈曦//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第2期
《离骚》“性恋模式”试探/王玫//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第2期
“男嬖政治”与“美人政治”:先秦时期的男同性恋/池桢//河南师大学报2007年第1期
先秦两汉现实女性题材赋研究/陈晓峰//周口师院学报2007年第1期
论汉代的“房中乐”、“房中歌”王福利//徐州师大学报2007年第2期
论汉乐府民歌女性人格追求/张宝林//绥化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周汉“房中乐”考论/钱志熙//文史2007年第2辑
汉画像石中的女娲/汪小洋//文史知识2007年第4期
两汉时期“桑女受辱”故事文本化演变的价值与意义/李立//沈阳师大学报2007年第6期//人大J2,2008年第4期
汉代女性教育与文学/鞠传文//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汉代女性诗歌情感探微/郭慧//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论《史记》中的女性形象/董继伟//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年第7期
蔡文姬“乱离”诗之价值研究/向玉露,李颂梅//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年第1期
丁仪妻《寡妇赋》作者及相关问题考论/庄新霞//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第2期
莫把鸳鸯当冤家:读《男权统治下的女性悲剧:<孔雀东南飞>主题的重新探讨》/高蓬洲
//名作欣赏2007年第2期
爱情契约与男权契约矛盾冲突酿成的悲剧:《孔雀东南飞》主题的另一种解读/张丽红//名作欣赏2007年第4期
爱情契约与男权契约矛盾冲突酿成的悲剧:《孔雀东南飞》主题的另一种解读/张丽红//文学
欣赏2007年文学鉴赏版第4期
“采桑女”形象的文化探源/陈丽平//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1期
女性美的绝代咏唱:两汉河北歌诗《李夫人歌》《陌上桑》评析/王双//名作欣赏2007年文学研究版第6期
徐?直氏碌乃几拘蜗蠹拔娜俗跃醯拇蕴宕醋�刘淑丽//古典文学知识2007年第2期(汉末)
晋代女作家李婉著作考/庄新霞//西华师大学报2007年第1期
女中名士谢道蕴的“林下风气”/马鹏翔//三峡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从“夫妻同志说”看陶渊明研究/谢序华//凯里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徘徊载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女性价值追求:论陶渊明诗文中的女性形象/郭景华//兰州学刊207年第10期
外戚政治背景与《女史箴》的箴戒艺术:兼论《文选》箴体流变与文体特征/李乃龙//东方丛
刊2007年第1期
《木兰诗》成诗年代、作者及木兰故里百年研究回顾/王文倩,聂永华//商丘师院学报2007
年第1期
一曲不朽的“女德”颂歌:关于《木兰诗》主题意义的另类思考/刘祥//中学语文2007年第11期
北魏末年灵胡太后述论/马望英//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2)唐、宋-辽金
从诗词描写中看唐代女性的服饰和审美心态/白慧静//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11期
“双性同体”:唐宋词女性化文学品格的另一种阐释/王晓骊//学术论坛2007年第3期
论唐宋歌妓在词史上的贡献/王娟//乐山师院学报2007年第3期
欲笺心事 独语斜栏:论弃妇词的女性意识和男权色彩/吴秀红,张前川//名作欣赏2007年文学研究版第2期
从唐人墓碑文看士女风尚及社会教化/兰翠//齐鲁学刊2007年第4期//人大J2,2008年第1期
从《敦煌歌辞》中乐妓形象看中古时期中国文化审美价值体系的多元化态势/刘洁//西北师大学报2007年第2期
中古志怪小说女性形象到唐传奇女性形象的演变/沈晓梅//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7年年第2期
女侠形象投影下的唐文人心态/乔孝冬,张文德//淮海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唐代女侠兴盛的文化阐释/乔孝冬//河北科技师院学报2007年第4期
唐代女侠形象的审美特征/乔孝冬,张文德//淮阴师院学报2007年第5期
论道教传播对唐女侠形象建构的影响/乔孝冬,张文德//盐城师院学报2007年第6期
再论唐代的人神恋小说/关四平//沈阳师大学报2007年第6期
晋唐小说螺女故事考论/李道和//文学遗产2007年第3期//人大J2,2007年第9期
从《剑侠传》看唐宋女性观的差异/王雪晴//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7年第1期
论“红叶题诗”的文本流传/鲁茜//宜宾学院学报2007年第8期
唐代商妇诗刍议/李小奇//陕西师大继续教育学报2007年第3期
唐诗中的“春闺梦”/绛大任//名作欣赏2007年第8期(文学鉴赏)
鱼玄机悲剧命运探因/罗石,周加胜//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贞魂慧性话薛涛/冯士彦//常州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男性话语中的闺阁女性形象:王昌龄《闺怨》诗的另一种解读/任葆华//古典文学知识2007年第4期
论王维诗歌中的女性意象/刘曙初//福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略论杜甫诗中劳动妇女形象的悲剧美/黄静//合肥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论李商隐的女冠诗/易明珍,邹婷//南昌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莺莺传》男性意识再探/窦春雷//名作欣赏2007年文学研究版第3期(元稹)
关于花蕊夫人《宫词》作者的再探讨:与曹大兴先生商榷/赵晓兰//清华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话本小说“一妇二夫”情结元素初探/梁文宁//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宋人笔记《永康倡女》的性别文化分析/李晓珏//求索2007年第8期
宋代龙女报恩型故事的世俗化演变及其小说史意义/许彰明//民族艺术2007年第4期
宋代士人心态的解读:以宋代昭君诗为例/谭景玉//江淮论坛2007年第1期
论宋代青楼文学对宋代文人文化的影响/余雪莲//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8期
论宋代民俗词中的女性文化/谢穑//文史博览2007年第1期
宋词与歌妓略论/赵庆芳//襄樊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论宋代女诗人的咏史诗/张小丽//宜春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论宋代女性文学的审美空间/舒红霞//辽宁师大学报2007年第5期
论宋代女性诗词的对话情境与叙事艺术/舒红霞//西北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宋代女性词常见意象浅析/戴全论吴藻的词学观/张洲//南阳师院学报2007年第1期
宋代女性词的语言特色/赵庆芳//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女性书写与性别缺席:论宋代女性词的性别意识/王晓骊//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8期
论歌妓传播宋词对宋代文人及其创作的影响/朱春花//语文学刊2007年第12期B
近百年李清照研究综述/鲁渊//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年第9期
嫠不恤纬 惟国是爱:李清照避难金华期间作品心解/陈祖美//文史知识2007年第11期
宋型文化的标准产儿李清照/沈家庄//文史知识2007年第11期
李清照:美丽的词心与美好的词性/钟鸣//文史知识2007年第11期
李清照主体创作中的人格魅力/朱晓燕//保山师专学报2007年第1期
论李清照及其文学创作/王英志//盐城师院学报2007年第2期
李清照的另一面:豪迈风骨/阮素芳//写作2007年第4期
李清照与秋瑾之比较/刘清华//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文人的精神/李国文//文学自由谈2007年第4期(李清照)
士大夫情怀与生命意识的文人化追求:李清照文化角色的自我选择/向梅林//齐鲁学刊2007年第5期
论李清照的生活历程对其词风的影响/张小平//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李清照晚年的婚嫁悲剧/雪磊//文艺研究2007年第6期//人大J2,2007年第10期
坚毅刚健,不屈不挠:李清照个性支配性特征试析/邵佩华//成都大学学报2007年第7期
女性宿命的无奈与抗争:李清照情感生活与心路历程探悉/向梅林//怀化学院学报2007年第7期
论李清照对杜甫诗歌的接受/章可敦//名作欣赏2007年第8期(文学鉴赏)
试论李清照的独立人格/张昱//现代语文2007年第22期
李清照词中的“梦”意象/侯智芳//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论李清照词的悲剧意识/刘宝侠//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由李清照词论其女性情结/杨艾明//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百花丛中最鲜艳:谈李清照的几首咏花词/宫红英//邯郸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李煜、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探微/陈静,焦晓云//燕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李清照及其婉约词创作/王英志//语文知识2007年第2期
论李清照词以色彩意象营造意境/胡遂,李媛//枣庄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论李清照咏花词中的女性意识/郭慧英//船山学刊2007年第3期
此情可待成追忆:论李清照词作中的审美回忆/王会敏//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论李清照词的女性意识/向梅林//船山学刊2007年第4期
审美关照下李清照词中酒的文化意义/丁晓梅//喀什师院学报2007年第4期
经典确立与创作建构:明清女词人与李清照/张宏生//中华文史论丛2007年第4期
李清照在词史上的成就和地位/李剑锋//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年第4期
“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代女词人所展示的女性情感世界/魏秀萍//辽宁师大学报2007年第4期
解读李清照词中的女性自我意识/张锡梅//大理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论李清照词中的女性主体意识/向梅林//中州学刊2007年第5期
李清照婉约词论略/王英志//齐鲁学刊2007年第5期
李清照咏物词论略/王英志//古典文学知识2007年第5期
易安体,怎一个“别”字了得:谈李清照“别是一家”的词风/原磊//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5期
论李清照咏物词的命运与情感投射/张映光//苏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论李清照词作中的“愁”/肖胜云//湖湘论坛2007年第6期
易安词的“瘦残”“愁损”意象/吕艳//聊城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从李清照前后期生活巨变谈其词体形象的演变/周成霞//沧桑2007年第6期
李清照词意境美三题/徐定辉//名作欣赏2007年文学研究版第7期
论李清照词生命意识的演进/石邵华//成都大学学报2007年第9期
从李清照诗词透视期女性意识/宋佳东//世纪桥2007年第9期
浅谈李清照词的语言魅力/潘景学//现代语文2007年第10期上
探索李清照“易安体”的女性意识形成的两种维度/陈亚新//电影评介2007年第15期
李清照词不同时期的情感与心境/王建花//现代语文2007年第22期
李清照《醉花阴?重阳》赏析/邓星明//名作欣赏2007年第2期
李清照《满庭芳?小阁藏春》作年论辨/粱军仙//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易安体”美学意蕴的历史阐释:易安词千年接受史考察/程晶晶//安徽师大学报2007年第2期
音情之悲与词体之尊:李清照《词论》新探/彭玉平//中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人大J2,2007年第11期
由李清照《金石录后序》看中国文人的收藏情结/吴伟//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朱淑真的女性自我情节透视/孙艳红//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6期
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朱淑真诗词中的“断肠”解读/张兰仙//名作欣赏2007年第9期(文学研究)
契丹族女诗人萧观音诗词中少数民族女性的文化审美品质探源/贺利//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2期
反抗还是屈从:《快嘴李翠莲记》中的“巧女”“恶媳妇”原型透析/陈佳佳//名作欣赏2007年文学研究版第6期
歌妓与柳永词的传播/文迪义//黔南民族师院学报2007年第4期
柳永、李清照词的比较/朱前红//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论辽代帝王后妃诗/田意可//太原师院学报2007年第5期
(3)元明清及近代
中国古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元明清几部戏曲作品中典型人物形象的探析/李红梅//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明清江南商业经济对闺秀文学的影响/王细芷//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元明歌妓散曲作品浅探/李铁晓//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元代贤妇戏与杂剧作家创作心理研究/刘竞//北方论丛2007年第4期
旦本元杂剧寡妇形象分析/冯晓玲//广西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元散曲的瑕疵与遗憾:元散曲女性形象塑造的倾向及成因/孙春艳//名作欣赏2007年文学研究版第7期
略论民族文化交融与元散曲之爱情婚姻及两性关系描写/云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性爱心理 情爱本质:解析《西厢记》之恋爱曲/李正学//名作欣赏2007年文学研究版第2期
解读《后庭花》中的女性人物塑造/巍峨//戏剧文学2007年第2期(元代郑廷玉)
宣卷与进香:明清妇女生活剪影:以小说为考察对象/万晴川,曹丽娜//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第3期
明清比丘尼与闺阁女性的生活、写作比较/张煜//东方丛刊2007年第4期
明清女子文学启蒙教育述论/郭英德//北京师大学报2007年第4期
信物在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的叙事作用/吕?�/明清小说研究2007年第4期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婚恋叙事的基本走向/赵勖,吴建国//中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4期
重塑明清妇女的生活空间:评高彦颐《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陈静梅//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当美人临镜之时/孟晖//青年文学2007年第4期
明清艳情小说因果报应观念中的性别伦理/李明军//唐山师院学报2007年第6期
风月乡里谈因果:明清艳情小说因果报应观念中的作别伦理/李明军//江汉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人大J2,2007年第11期
方以智家族女性作家论略/郭永锐//运城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女诗人孟蕴和戏曲作家孟称舜/徐永明//浙江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明初女诗人)
黄娥《仕女图》与“三妇艳体’:兼论文学史上的群体排列描写现象/万伟成,贺仁智//中国韵文学刊2007年第2期
如兰的母亲是谁?:归有光《女如兰圹志》、《寒花葬志》本事及文献/邬国平//文艺研究2007年第6期//人大J2,2007年第10期
“本我”的发现与“自我”的觉醒:《金瓶梅》女性角色意识的文化审视/吕珍珍//南阳师院学报2007年第2期
《金瓶梅》中西门庆两性关系的文化阐释/黄吟珂//衡阳师院学报2007年第4期
《金瓶梅》与《十日谈》女性观比较/姚作舟//凯里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欲望世界与悲悯情怀:男权视域中的《金瓶梅》/谭楚子//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第7期
《金瓶梅》中潘金莲两性关系的文化阐释/黄吟珂//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11期
从《西游记》看入赘婚现象/袁秋实//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慈爱的母亲,世俗的女性:《西游记》中的观音形象分析/刘田田//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欲望的取舍——谈《西游记》女性形象的塑造/刘双四//怀化学院学报2007年第12期
坚冰下的暗流:《水浒传》女性意识的觉醒/柏俊才//山西师大学报2007年第3期
浅析《水浒传》中女性形象及其悲剧成因/范秀君//贵州文史丛刊2007年第4期
《水浒传》妇女观的文化学诠释/王菊艳//嘉兴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论《水浒传》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王康//语文学刊2007年第9期
《紫钗记》和《威尼斯商人》中的女性形象: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角下的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人文思想/张玲//苏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重合的意义:试论《牡丹亭》对晚眀戏曲小青题材的影响/王永恩//南京师大学报2007年第3期
《牡丹亭》在明清时期闺阁女性中的传播/张筱梅//长江论坛2007年第3期
论明清时期《牡丹亭》的闺阁传播/张筱梅//南昌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杜丽娘的情梦与明清女性情爱教育/谢拥军//北京师大学报2007年第4期
女性觉醒表象背后的男权面孔: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戳穿《牡丹亭》中女性觉醒的假象/陶然//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杜丽娘“写真”与女性的自我呈现/张筱梅徐州师大学报2007年第6期
从《二拍》中的女性看凌蒙初的女性观/高惠娟//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中晚明女性诗歌总集编刊宗旨及选录标准的文化解读/陈广宏//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第1期
论晚明名妓的艺术表现及其艺术史地位/柳素平//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男越女界:论晚眀两部同性恋小说集的性别意义/陈静梅//南京师大学报2007年第4期(醉西湖心月主人著短篇小说集)
才子佳人小说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张淑贤//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第2期
论才子佳人小说女性意识的文学史意义/张淑贤//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向才子佳人话语霸权的挑战:土商“区隔”的跨越与融构/冯文楼//陕西师大学报2007年第
3期
眀中后期长篇小说中的“恶姻缘”/孙书蝶//新闻爱好者2007年第4期
浅析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的婢女形象/林敏//许昌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闺中忆语”的情感蕴涵/周海鸥//文史知识2007年第3期(明清)
《石点头》女性与科举关系论/马珏玶//明清小说研究2007年第3期(明后期小说)
………………………………
清代文言小说女性形象“陌生化”审美效果/刘琦//蒲松龄研究2007年第3期
“以情为隐”:清中叶通俗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和情感世界/李明军//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女性弹词小说繁荣于江南的原因/雷霞//平原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祸水论、情悔论与遗民情怀:《隋唐演义》与《长生殿》之李杨故事比较/曾礼军//山西师大学报2007年第3期
《隋唐演义》的女性观/蔡美云//明清小说研究2007年第3期
修到人间才子妇,不辞清瘦似梅花:清代知识女性对理想婚姻的设想/段继红//西华师大学报2007年第3期
鲜血沐浴下的贞节之花:论《国朝闺秀正始集》中的绝命诗/高春花//名作欣赏2007年文学研究版第6期
晚清女性的才名焦虑:以《清闺秀正始再续集》为考察对象/黄湘金//中国女性主义2007年9月总第9期
清代闺秀诗人的“才”“德”之辩/程君//江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人大J2,2007年第12期
修到人间才子妇,不辞清瘦似梅花:清代知识女性对理想婚姻的设想/段继红//西华师大学报2007年第3期
三位清代女剧作家生平资料新证/邓丹//戏曲艺术2007年第3期(张令仪、王筠、吴兰征)
清初辅治才女王淑昭:从地方文献中采撷的杰出女性/杜海华//文史知识2007年第10期(1652-1738)
清代女曲家王筠考论/邓丹//戏剧2007年第4期(约1749-1819)
钱谦益女性墓志铭的特点及其文化意义/孙小力//南京师大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纳兰性德的爱情、伤别、悼亡词探析/沈燕红//名作欣赏2007年文学研究版第6期
从王士禛小说活动看其进步妇女观/宫泉久//东岳论从2007年第6期
论李渔红颜薄命的情爱思想/钟明奇//苏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香奁结社擅风流:清代清溪吟社的风貌/石?F//文史知识2007年第3期
随园女弟子诗歌的价值评判/由亚萍//龙岩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用俗笔写俗人:浅谈曹雪芹的性爱观/魏延山//北方论丛2007年第3期
“女娲补天”与《红楼梦》新解/赵云芳//红楼梦学刊2007年第1辑
应是《红楼梦》里人:清代闺阁对《红楼梦》的阅读/刘舒曼//红楼梦学刊2007年第1辑
《红楼梦》情爱观构建的哲学解析:兼析《红楼梦》与晚眀启蒙思潮中尚情思想的关系/付丽//红楼梦学刊2007年第3辑
《红楼梦》作者的女性观与满族文化习俗/李爽,陶广学//沈阳师大学报2007年第3期
从“红楼三钗”到现代女性形象之塑立/张青云//辽东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红楼梦》中的花意象与众女儿形象/王海萍//赤峰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略论《红楼梦》中女儿们的情、美、才/谢德俊//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这“姑娘”就是那“姑娘”:对《红楼梦》中“姑娘”称呼语的看法/唐雪凝//红楼梦学刊2007年第4期
《红楼梦》中的女性悲剧/杨萍//长春师院学报2007年第5期
《红楼梦》中的太阳女神——贾元春:浅谈满族神话对红楼梦的影响/张雪飞//聊城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钗黛合璧,众美归一:《红楼梦》理想女性的审美构想/李英然,孙文莲//石家庄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论《红楼梦》中的“副小姐”/孔令彬,陈家欢//红楼梦学刊2007年第6期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与《飘》中的郝思嘉/翟旭//沈阳师大学报2007年第5期
欢声和哀曲:钗黛形象在清代的影响研究/李庆霞//合肥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译者的女性主义意识与《葬花词》英译/杨雪上海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论《红楼梦》中的男仆群像/周志波//南宁师专学报2007年第3期
贾宝玉与光源氏“寻母”意识探迹/杜鹃//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论贾宝玉初见林黛玉的心理现象:兼论宋玉和曹植等人笔下的美神形象/王富鹏//红楼梦学刊2007年第2辑
贾宝玉性格中的女性主义意识分析/疏蕾//合肥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真与雅:贾宝玉之女子审美观/宴义玲//成都大学学报2007年第9期
论《聊斋志异》中的夫妻伦理观/董佩娜//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7年第1期
《聊斋志异》同篇双女情结及其文化内涵/吴琼//蒲松龄研究2007年第3期
《聊斋志异》:错综缠绕的性别言说:蒲松龄进步妇女观的另一面/王向东//扬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谁说女子不如男:论《聊斋志异》中的女强人形象/王会敏//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论蒲松龄对传统婚恋观的继承与创新:以《聊斋志异》中女性形象的类化与解读为例/臧国书,任秀芹//云南师大学报2007年第5期
以性行侠——蒲松龄的另类侠义观/郑秀琴//名作欣赏2007年文学研究版第6期
《聊斋志异》“自然美”女性形象论略/任增霞//辽宁师大学报2007年第1期
《聊斋志异》狐女的社会化特征/常昭//蒲松龄研究2007年第1期
《聊斋志异》女性世界的多重文化视角/颜莉莉//泉州师院学报2007年第1期
从悍妇形象的塑造看蒲松龄的父权情结/李开拓//蒲松龄研究2007年第1期
聊斋才女论:以《颜氏》、《连琐》、《狐谐》为例/张丽敏,丁玉//蒲松龄研究2007年第1期
健妇持门户,亦胜一丈夫:蒲松龄笔下的泼辣女性/韩田鹿//蒲松龄研究2007年第1期
《聊斋志异》理想女性的角色定位及其价值功能期待/侯学智//潍坊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洪升历史剧爱情观的进步性及男权色彩/刘丽文//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论《再生缘》及其戏曲改编/陈娟娟//艺术百家2007年第6期
《江蓠槛》词与陈子龙、柳如是恋情/李越深//浙江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柳如是《尺牍》与钱柳因缘/刘勇刚//文史知识2007年第7期
常熟之秋:关于柳如是/黄裳//读书2007年第7期
青楼传奇:秦淮记忆的晚清命运/秦燕春//文艺研究2007年第2期//人大2,2007年第6期
在“情”“色”与“爱国”之间:论清末民初“英雄救国”小说的性/政治意识/李奇志//江汉论坛2007年第1期//人大J3,2007年第7期
在“女权”与“爱国”之间:清末民初文学中的“新女性”想象/李奇志//广西师大学报2007年第3期
悦赏、游移与损抑:透视清末男性文人对娼妓的再表现/刘秀丽,闫月英//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从女性形象透视《儿女英雄传》的儒家伦理/荆丽霞//安阳师院学报2007年第4期
其人哀 其诗悲:论清代女诗人陈静渊的短暂人生及其诗歌创作/任丽波//名作欣赏2007年文学研究版第4期
女性文学经典化的焦虑与策略:论沈善宝《名媛诗话》异性话语体系下的传播技巧/聂欣晗//求索2007年第11期
《顾太清词新释辑评》辨误/胥洪泉//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1期
尝拟雄心胜丈夫:清代女作家王贞仪和她的诗词/王云平//上饶师院学报2007年第1期
论吴藻的词学观/张洲//南阳师院学报2007年第1期
从“卿不解怜我”到“吟事随废”:试论吴藻的婚姻状况在其创作之路上产生的影响/陈淳淳//平原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吴藻词中的才名焦虑与逃禅出世/段继红//山西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吴藻,1799-1862)
戏曲《乔影》与吴藻的“才子情结”/孟梅//沈阳师大学报2007年第5期
“秋瑾供词”考辨:兼与马自毅先生商榷/毛艳丽等//长春师院学报2007年第6期
秋瑾与中国的女性文学/郭辉//焦作师专学报2007年第4期
岁月不会遗忘:秋瑾拜年祭/张晓芽//中国妇女报2007年7月20日
什么是对秋瑾最好的纪念/池雨花//中国妇女报2007年8月21日
秋瑾与贵林/夏晓虹//读书2007年第9期
读《吕碧城词笺注》拾零(二)/祖保泉//巢湖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吕碧城抒怀词简论/王忠禄//青海师专学报2007年第1期
中国近代新女性建构中的悖论:以吕碧城为个案研究/胡凤,王天根//大连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薛绍徽吕碧城异同论/杨万里//南阳师院学报2007年第1期(薛绍徽,1866-1911;吕碧城,1883-1943)
“前娜拉”时代的娜拉:关于吕碧城/刘希云//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7年第4期
吕碧城散文刍议/王忠禄//河西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在“女权”与“爱国”之间:清末民初文学中的“新女性”想象/李奇志//广西师大学报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