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性别研究与批评”学术信息(2006)之一
时间:2008-06-11   作者:

说明:本目录主要收集2006年国内报刊上所发表的有关“女性·性别研究与批评”内容方面的文章,分为“女性·性别·文化研究与批评”和“女性·性别·文学研究与批评”两部分,意在为研究者提供学术信息和资料参考,请勿作他用。)

一、女性·性别·文化研究与批评

(一)女性学、女性主义、妇女与性别理论研究

跨越式发展与本土经验:女性学学科建设的十年回顾/魏国英//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1期//人大D423,2006年第3期

推进妇女法学进入我国高等法学院的对策/欧阳梅//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1期

女性学学科建设的经验和发展对策:“高校女性学学科建设经验交流座谈会”综述/庄渝霞,

叶文振//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1期

女性学学科建设的障碍及归因分析/王晶,王磊//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关于中国女性学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陈方//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3期

努力推进女性学进入高校教育主流:“中国高校女性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武汉召开/李晓凤,谭玉敏//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3期

女性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学科意义/叶文振//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4期

论我国妇女/女性·性别研究学科资料建设/谢玉娥//山西师大学报2006年第4期

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妇女学建设/章立明//思想战线2006年第4期

女性学研究——反思与展望/杨永忠,周庆//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6年第4期

女性人类学及其对教育的启示/刘世风,马建福//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第4期

妇女学在中国高校:研究、课程和机制/杜芳琴//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最早提出妇女学的人/邓伟志//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搭建平台  推动女性学课程建设:“妇女学专业与课程建设”国际研讨会观点综述/陈方//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6期

论女性学的学术范式与研究方法/叶文振//东南学术2006年第6期

论高校女性学/社会性别研究的教学及其矛盾/严壁,王宏维//华南师大学报2006年第6期

关于“女性文学”课程教学理念与实践的探索/降红燕//中国女性主义2006年春(总第6期)

“中国女性文学文化”学科的本土策略和教学设计/刘群伟//中国女性主义2006年春(总第6期)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性别政治:2005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性别研究工作坊”活动综述/俊峰,亦言//中国女性主义2006年春(总第6期)

女性社会学本科课程建设和发展研讨会综述/胡涤菲//妇女与社会性别学通讯2006年3月(总第17期)

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网络成立/郑丹丹//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5期

从边缘走向主流:女性/性别社会学的发展(2001-2005)/王金玲//浙江学刊2006年第6期//人大D423,2007年第1期

’95世妇会以来中国大陆女性人口学研究述评/谭琳等//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11期

//人大D423,2007年第1期

“近二十年华人社会之性别研究:回顾与前瞻”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王向梅//妇女研究论丛

2006年第1期//妇女与社会性别学通讯2006年3月(总第17期)

汇聚女性力量,推进女性发展与创新:香港基督教女青年协会举办“华人妇女论坛”/曲雯

//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1期

近十年来中国妇女研究状况分析/陈琼,聂金山//山西师大学报2006年第1期

发挥基地优势,整合凝聚力量,推动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授牌仪式暨基地建设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顾秀莲//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4期

“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简介//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4期

“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简介之二//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5期

无所不在的性别:2006社会学年会“妇女/性别社会学论坛”综述/郑丹丹//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5期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性别平等:2006年中国妇女研究会年会综述/蒋永萍等//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6期//人大D423,2007年第2期

清华大学开设的“性别研究与女性主义伦理学”课程/肖巍//中国女性主义2006年秋(总第7期)

深化女性/性别研究  促进少数民族妇女发展:“女性/性别研究与少数民族妇女发展”理论研讨会综述/李育红,翟存明//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6期

少数民族妇女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拓展(2001-2005年)/杨国才//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人大D423,2007年第1期

两岸三地的男性研究与sexualities研究中的男性研究/方刚//中国女性主义2006年春(总第6期)

提升女性幸福感受,共享社会进步成果:“第三届亚洲女性论坛”综述/魏国英,李捷//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4期

参与社会:行动与保障:“第六届东亚妇女论坛”综述/史凯亮//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5期

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女性就业影响研究述评/管风利,孟宪生//财经科学2006年第11期

欧洲“中国女性和性别研究网络”/辛馨(摘)//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美国大学妇女研究学的发展/沈睿//中国女性主义2006年春(总第6期)

美国大学的妇女研究:议题与方法/沈睿//中国女性主义2006年秋(总第7期)

从妇女研究到社会性别研究:澳大利亚高校的女性主义教学历史/Chilla Bulbeck//中国女性主义2006年春(总第6期)

…………………………………………………

浅论妇女的人生观/马巧娥,张红娟//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2期

测量妇女赋权:妇女的参与以及她们在公民、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领域内的权利/瓦伦迪娜·M·莫甘达姆,鲁西·桑福特娃著;毕小青译//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06年第2期

在全球时代测量妇女的进步/西尔维亚·沃尔比著;郭建业译//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06年第2期

变化中的妇女政治权利支撑资源/凯瑟琳·迈耶等//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06年第2期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及其对西方女权主义的影响/王淼//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第5期

论马克思主义与西方新女性主义/姚红星//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年第7期

关于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问题/王建成//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从阶级到性别:女性主义对马克思的解读/张羽佳//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6年第4期

女权主义性别平等观的差异论与支配论之争/岳世平//兰州学刊2006年第12期//人大D423,2007年第2期

关于女性主义研究方法和方法论之争的思考/高红艳//玉林师院学报2006年第1期

女性主义的透视:经验世界与文本世界分离的历史/倪志娟//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7期

女性的欢宴:从公/私领域的角度看女性主义/周顺//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第2期下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教育评价理论研究:女性主义对知识论的批判及其方法论启示/敬少丽

//山西师大学报2006年第1期

西方的女性主义教育思潮/肖巍//理论与现代化2006年第6期

女性主义视野中的科学史/覃明兴,刘锦春//山西师大学报2006年第1期

女性主义培根观质疑/刘魁,史斌//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道教对生态女性主义的启示/刘燕,陈霞//中国女性主义2006年春(总第6期)

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和生态女性主义的对话:超越与认同/罗诗钿,贺平海//理论界2006年第8期

中国视角下的生态女性主义/韦清琦//江苏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论女性主义心理治疗观/郭爱妹//南京师大学报2006年第6期

两性道德发展差异的女性主义批判及其启示/周小李//山西师大学报2006年第6期

刍议女性主义对诺齐克权利正义论的批判/马晓燕//中州学刊2006年第1期

妇女、民族与民族国家:第三世界女权主义与民族关系初探/范若兰//思想战线2006年第1期

论当代国际关系中女性议题的演变/徐海荣//同济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女性主义对国际关系核心概念的挑战/杨素群,常乡君//山东师大学报2006年第5期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与激进女性主义科学观浅谈/李鹭//忻州师院学报2006年第3期

急进派女权主义的理论主张及其启示/尚晓莉//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当代西方女性主义电视理论特点与方法探析/刘如文//当代电影2006年第2期

试论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秦??//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消费社会的性别修辞:“后女权主义”/孙桂荣//中国女性主义2006年春(总第6期)

论后现代女性主义课程研究/谢淑海//贵州师大学报2006年第3期

法国后现代主流女性主义研究/李德,覃琮//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后现代视野中女性主义的嬗变/朱晓映//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5期

一种解构的知识论:女性主义后现代论/曹剑波//人文杂志2006年第6期

后现代女权主义理论的产生及对我国的意义/王淼//兰州学刊2006年第7期

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思想解读/祖群英//中共??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8期

法国后现代主流女性主义研究述评/李德,覃琮//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女性主义第三次浪潮的男性视角/麻友世//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女性主义史学中的几个理论问题/张宏//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4期

女性公共领域是否可能:以弗雷泽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概念批判为例/战洋//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女性主义与性(中)/李银河//中国女性文化2006年总第8卷

跨国主义:北京世妇会后的女性主义政治面貌/玛尼莎·德赛著;朱世达等译//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06年第2期

女性的缺席与国际无政府状态/苏云婷,靳继东//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6期

女性主义视域下的中国和平崛起/宋效峰,石彩霞//山西师大学报2006年第6期

一种投向边缘之边缘的目光:李银河的女性主义批评/成红舞//中国女性主义2006年春(总第6期)

…………………………………………

从女性主义回到性别研究/王进//吉首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朱迪斯·巴特勒:性别表演/钟厚涛//齐齐哈尔师专学报2006年第3期

性别支配是一种装置/陈慧平//博览群书2006年第3期(《性别支配是一种装置》/(日)江原由美子著)

西方社会性别概念及其测量的回顾与评述/杨雪燕,李树茁//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性别视角下的发展理论/何佩群//复旦学报2006年第4期

社会性别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付红梅//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7期

社会性别与法学研究/周安平//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5期

促进社会性别观念与公共管理实践的结合:首届“社会性别与公共管理论坛”综述/何兰萍//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5期

主体条件差异:信息性别分化的主要原因/王郁芳//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配额制:对妇女平等参政的快速跟进/(瑞典)D.达勒鲁普,L.弗莱登瓦尔著;高静宇摘译//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人大D423,2007年第1期

社会性别辨义/屈雅君//南开学报2006年第6期

应把社会性别理论纳入我国公共管理的研究与实践/鲍静//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8期

人类原生态是自然一体/崔子恩//中国女性文化2006年总第8卷

…………………………………………

婚姻的理论建构与遮蔽/陈庆德,刘锋//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5期

外婚制与人类社会起源/张岩//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6期

当代西方男性气质理论概述/方刚//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如何反思两性关系与两性差异:就《从兽性到人性》一书观点与张敦福先生商榷/焦杰//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3期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生态环境与妇女发展/康沛竹//清华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法律职业中的性别问题研究/周安平//贵州师大学报2006年第1期

性别的认定及其法律功用/赵杰//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3期

反性别歧视的理论与实证/李傲,罗旋/求索2006年第12期

暴力侵害妇女问题研究/蒋美华//中州学刊2006年第1期

女权、人权、法定权益:从女性主义视角看婚内强奸/黄平,陈凡//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论女性与现代战争/姜雪//中国女性主义2006年春(总第6期)

女权主义不是两性战争//环球时报2006年11月30日

妇女与战争:对西方女性主义战争观的理解与反思/梁文敏//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12期

和平的真义/戴锦华//读书2006年第5期

希望的土壤/刘健芝//读书2006年第5期

女性与差异政治的实践/陈顺馨//读书2006年第5期

生态是永恒的经济/钟秀梅//读书2006年第5期

女性在科学中的相对缺席现象探析/覃明兴//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女性主义视角/王小波//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6期

纸茶:有关品质生活和女性话题/张欣,李丹丹,艾云//大家2006年第2期

叛逆女人:女性的征服欲望/王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强势女性 请径直向前走/然然//中国女性文化2006年总第8卷

论女性性别角色变革的合理走向/杨青//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谈东方女性的美/陈敬良//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是谁定义了女性美/赖素莹//中国女性主义2006年秋(总第7期)

香车+美女=男人梦的背后/薛翔//中国女性文化2006年总第8卷

论性教育权的确立/季涛//浙江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性社会学研究对中国女性主义的启示:“中国‘性’研究的起点与使命“国际学术研讨会侧记”/余迪,张君,侯书芸//中国女性主义2006年春(总第6期)

“前卫性学“的谬误与尴尬:评李银河女士“南京讲演”/袁良骏//中华读书报2006年11月22日

新世纪,女子教育何处去:国际妇女视角下的日美中三国女子高校教育比较/大滨庆子//中国妇女报2006年1月24日

认知语义学视阈下的自然与女性之隐喻/龙娟//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国内语言性别差异研究概述/史耕山,张尚莲//外语教学2006年第3期

《男性语言:在讲述中构建男子气概》述评/J.Coates著;吴亚欣述评//当代语言学2006年第3期

性别歧视的历史印记与平等话语的建构/张其云//河北科技师院学报2006年第4期

语言与性别研究的新视角/李颖//菏泽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翻译忠实性及译者主体性/刘芳//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二)中国妇女基本理论、性别观、性别地位研究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男女平等的理论考察/刘澄//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妇女观的时代特征/课题组//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第1期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妇女的发展/王卫平//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解决两性问题的途径:“对话”通达两性和谐/周一骑,焦观生//思想战线2006年第1期

构建和谐社会与重建性别和谐/谭再琼//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1期

妇女发展问题  男性应该关注/李澍卿//中国妇女报2006年1月14日

实现男女平等,构建两性和谐发展的社会/王志岚//宁夏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时代女性的全面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张秋//理论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1期

性别政治下的女性发展边缘化/杨凤,田阡//思想战线2006年第1期

性别与男女平等/降红燕//职大学报2006年第1期

试析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发展/谢凤华等//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中国妇女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张克俭//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6年第2期

浅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男女平等问题/蔡伟红,赵秀芳//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6年第2期

积极推动社会性别主流化和决策科学化进程:在《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妇女绿皮书)首发式上的讲话/顾秀莲//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2期

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评估报告(1995-2005)/课题组//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2期

//人大D423,2006年第4期

采取积极措施,将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纳入和谐社会战略:《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妇女绿皮书)首发式在京召开/姜秀华//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2期

妇女解放的学理难题/贾乐芳//理论学刊2006年第2期

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与构建和谐社会/胡晓娅//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2期

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性别平等:问题与思考/陈桂蓉//福建师大学报2006年第2期

论两性和谐/韩东屏//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性别观点纳入决策主流与妇女参政/何琼,向婷//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推动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的新机遇:从性别视角解读“十一五”规划纲要/本刊编辑部

  完善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监测评估机制的新契机/蒋永萍

  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角度谈新时期农村妇女发展/李小云

  将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纳入教育优先发展的体系中/张李玺

  积极参与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女性在价值链形成环节中的地位/任远

  努力构建先进性别文化,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贡献/王卫国

  开发妇女政治参与的潜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进程/丁娟

  推进两性平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蒋培兰

  //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3期

和谐社会与女性人力资源/巢小丽//特区实践与理论2006年第3期

和谐社会视野下性别平等的实现路径/黄艳娥//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促进男女平等,构建和谐社会/胡有兰//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试论社会转型期的性别平等问题/刘东英//新疆师大学报2006年第3期

大连市两性和谐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单艺斌,叶苏平//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6年第3期

建设男女平等两性和谐发展的小康社会/李源潮//中国妇女报2006年3月7日

解读中国的“女性奥秘”/张红萍//中国妇女报2006年3月14日

经济发展与性别平等/杨兆文//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3期

论性别意识对实现男女平等的影响及解决途径/刘学平,杨倩之//邵阳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新时期我国妇女发展的路径选择/卜泳生//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企业文化与女性发展初探/石庆华//延边党校学报2006年第3期

建设男女平等两性和谐发展的小康社会/里源潮//中国妇女报2006年3月7日

尽展巾帼风采,再铸时代辉煌/顾秀莲//人民日报2006年3月4日//中国妇女报2006年3月6日

经济领域内的性别平等与妇女赋权/蒋美华,李瑾瑾//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6年第4期

从妇女人权的特性看男女平等的法律定位/孙萌//东岳论丛2006年第4期

新中国成立以来妇女基本理论研究综述/刘霞//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4期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性别关系/潘萍//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妇女解放的时代内涵/陈巧云//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5期

中国公民性别观调查分析/陈凤年,肖鸾//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邓小平妇女思想初探/杨方//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在差异中走向平等:当代中国女性理论探讨及实践/李辉//淮北煤炭师院学报2006年第5期

中国女性意识崛起的必由之路/陶泽元//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建构一个完善的女性价值体系/李明霞//怀化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女性生存与发展的思考:以安徽省淮北市为例/吴璇//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两性和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宋晓蓝//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6期

论女性资源开发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巢小丽//中国女性主义2006年秋(总第7期)

男女平等与社会和谐/曹景文//兰州学刊2006年第7期

从男女平等到性别平等:当代妇女观与“跨性别”弱势群体/王周生//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第8期

全社会共同树立文明健康的婚恋观/黄晴宜//中国妇女报2006年9月30日

从PRA论如何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扶贫发展项目/黄鹏丽//学术论坛2006年第10期

倡导性别公正,构建现代和谐社会/茹婧,聂应德//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

有关妇女理论问题的四点反思/张德强//兰州学刊2006年第12期

两性平等  男人担责/佟吉清//中国妇女报2006年12月12日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团结动员广大妇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在全国妇联九届四次执委会议上的工作报告(摘要)/黄晴宜//中国妇女报2006年12月16日

性别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张励仁//理论前沿2006年第15期

………………………………………………

她们更愿具有双性魅力//中国妇女报2006年1月11日

提高社会性别意识任重道远:福建省党政干部性别意识调查与分析/吴贵明,马义英//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2期

女性·财富·政治:温州市女企业家的政治参与的调查/郭夏娟,董以红//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社会性别特征与领导风格性别差异实证研究/梁巧转,杨林,狄桂芳//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3期//人大D423,2006年第5期

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程中进一步提高妇女参政程度

1.加大推进力度,实现新的突破/冯敏刚

2.树立新标杆,建立新机制/王国生

3.各级妇联组织的重要职责/柏志英

4.不断改革创新让优秀女性人才脱颖而出/刘国中

5.成功的经验,有益的启示/江萱

//中国妇女报2006年3月28日

提高“妇女代表比例”的对策建议/翟新明//沧桑2006年第4期

妇女参政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刘忠碧//西华师大学报2006年第4期

全球化:中国妇女参政的历史机遇/孙建娥//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4期

论我国妇女参政权实现之困境及对策:从国际人权法比较的视角/司马俊莲//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我国女性参政难的辩证思考/黄娥姣//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学报2006年第4期

中外女性参政比较/徐金菊//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5期

女干部提升领导能力的方法与途径/文素芳,廖湘凤//领导科学2006年第5期

妇女领导:多重悖论分析与开发机制建设/游海疆,林秀果//理论与改革2006年第5期

团结动员广大妇女为实现“十一五”规划而努力奋斗/黄晴宜//求是2006年第5期

从法律与现实的差距透视中国妇女参政/栾爱峰//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创建女性参政新体制/于清学,吴爱军//兵团党校学报2006年第6期

中国妇女民间外交工作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发展前景/赵少华//理论前沿2006年第6期

女性参政之忧/阿计//人民之友2006年第7期

转形期妇女参政的困境与出路/赵士红//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第8期下

女性参与政治文明建设有关问题的思考/吴艳丽//行政与法2006年第10期

解读性别政治下女性领导发展困境/林雯娟//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女干部如何走出性别角色的困境/董晓璐//领导科学2006年第22期

影响农村基层青年女性参政积极性的个体因素分析:以广西为例/肖周燕//中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农村妇女参政议政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雷才丽,操文锋//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3期

论农村女性的政治参与和先进政治文化的建构/梁飞禽//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6年第5期

对村民自治中妇女参与问题的探讨:以湖南“农村妇女参与村级治理”项目实施为例/肖百灵//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关于农村妇女参与村务管理现状的调查及思考/曾璇//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7期

村民自治中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基于湖北省黄村的调查分析/张华,陈朋//理论月刊2006年第10期

………………………………………………

论妇女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途径:人种方法论的视角/刘俊青,甘开鹏//常州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对加强妇联基层组织服务能力建设的思考/唐娅辉//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加强调查研究,提高工作水平,努力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在2006年中国妇女研究会研训班上的讲话/陈秀榕//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3期

妇女工作中“以人为本”的理论与实践/陈慧平//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妇女在决策中的角色具有核心意义//人民日报2006年3月8日

妇联在政府职能转变中的作用研究/丁娟,曲雯//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和谐社会中的妇女组织/徐宏卓//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6年第4期

增强民间妇女组织能力  促进社会性别和谐平等/张钟汝//上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塑造新时期女性形象//天津日报2006年4月17日

论乡村治理中的妇女参与与村级党组织的社会性别意识/刘筱红,吴治平//江汉论坛2006年第1期//人大D423,2006年第4期

妇女支持小组协作者的心理枯竭问题研究/李景华//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充分发挥妇联组织优势为构建和谐社会多做贡献/蒋培兰//当代广西2006年第5期

 “社会中的国家”与妇联的政治资源/龚咏梅//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6期

………………………………

三峡移民妇女的权益保护与公共政策回应/刘筱红,陈辉玲//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1

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变化趋势及效应分析/周庆行,孙慧君//经济经纬(河南财经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

关于贫困地区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考/冯小茹//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及其保障/董江爱//华中师大学报2006年第1期

“守土与离乡”中的性别失衡/李小云//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女性就业与公共政策的选择:以山西妇女就业状况为例/梁丽萍//山西大学学报2006年第1

农村少数民族女性生命健康权的法律保障/李玉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论农村青年妇女的发展问题/陈慧平//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农村妇女素质与农村社会的全面小康/袁玲儿//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流动妇女职业发展的性别思考/叶文振//中国妇女报2006年2月21日

农村妇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王荣//沈阳干部学刊2006年第2期

将性别平等视角纳入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进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培训与就业研讨会综述

/丁娟//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3期

农村女性非农化职业流动中的结构性差异/周运清,刘莫鲜//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妇女NGO与农村妇女参与意识/徐宇珊//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让女性充分享有平等就业权/曹小武//江西日报2006年3月7日

非农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性别分析/王黎芳//山西师大学报2006年第4期

发展农村女性教育应注重系统性/陈慧平//学术探索2006年第4期

中国农村研究:妇女参与

  主持人语:妻子=领导!?/徐勇,项继权

  以力治理、性别偏好与女性参与:基于妇女参与乡村治理的地位分析/刘筱红

  乡村转型、角色变迁与女性崛起:我国农村女性角色变迁的制度环境分析/张凤华

  社会性别、比例政策与女性参与:以天津川村村委会选举为例/杨翠萍

  “政策失败”、比例失衡与性别和谐:农村妇女参与村民自治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韩玲梅,黄祖辉

  //华中师大学报2006年第4期

论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翟粉荣//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小议农村妇女教育/韩云洁//成人教育2006年第4期

农村妇女受教育程度的决定性因素——农村妇女就业模式/李?F,谭洪波//农业经济2006年

第4期

农村妇代会直选启示录/常丽虹//中国妇女报2006年4月25日

多种社会排斥:农村离异和丧偶妇女的不堪承受之重:对豫北某县农村离异和丧偶妇女的调查研究/卓惠萍,鲁颜平//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人大D423,2007年第4期

影响妇女参与村级选举的诸因素分析/胡荣等//华东师大学报2006年第5期

论农村“留守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和作用/周全德,齐建英//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我国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经济学分析/王英梅//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民间法与国家法双重视野下的农村妇女土地财产权/欧阳国庆//求索2006年第6期

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社会性别分析/饶常林//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新农村建设与妇女的解放和发展/赵宇霞//理论探索2006年第6期

振奋精神,锐意创新,团结动员广大妇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在全国省区市妇女主席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顾秀莲//中国妇女报2006年7月6日

保护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思考/赵彦波//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第7期

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独特优势:全国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黄晴宜答本报记者问/李玉梅//学习时报2006年8月14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妇女权益受损问题研究/陈慧//前沿2006年第8期

妇女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骆晓戈//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

失落的选择:村妇依旧守农田/胡玉坤//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10期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性别问题/陈耀//福建论坛2006年第11期

理解都市农家女的经验/周文彬//文汇读书周报2006年11月10日

农村少数民族女性生命健康权的法律保障/李玉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关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妇女参政问题的思考:以东乡族为例/牛正兰,王允端//科学·经济·社

会2006年第1期

少数民族女性在村民自治中的参与和角色分析/赵丽珍//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

《妇女权益保障法》修正案之解读/韩志才//宜宾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法律父爱主义在中国的实用/孙笑侠,郭春镇//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6

年第7期

协调中的差异:以《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的眼光审视我国的《妇女权益保障法

/肖巧平//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1期

妇女权益保障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韩志才//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1期

我国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制度研究/邵芬//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男女分铺”的双重意义/杨涛//中国妇女报2006年1月17日

劣势积累与制度公平/裴晓梅//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2期

福利权利是个人的还是家庭的?:从性别视角看福利供热制度改革与社会公平重建/胡晓红,王晶//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2期

中国女童权益保护的现状与推进/黄宇//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2期

以妇女权益的名义:2005年维权案件回放/孙一枚,张志华//中国妇女报2006年3月4日

论在劳动和社会保险领域的立法和执法中存在的性别盲点/刘明辉//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婚姻变化中的妇女土地权益的法律保护/韩志才//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养老金制度中的社会性别倾向/许晓茵//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4期//人大D423,2007年第1期

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办法的修改和完善/莫文秀等//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试论妇女劳动权益保障的国际立法以及对中国的启示/张丽//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6年第4期

杂散居地区回族妇女权益保障的社会人类学考察/李安辉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婚姻偿付制度的地方实践:以红山峪村为例/刁统菊//民俗研究2006年第4期

传统厨房炉灶的空间、性别与权力/许圣伦等//浙江学刊2006年第4期

和谐社会视野中妇女维权社会化问题研究/齐晓耘,谭四红//阜阳师院学报2006年第5期

论离婚损害赔偿/康俊亮//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简论建立居住权制度的必要性:从离婚妇女的角度/刘俊//湘潭师院学报2006年第6期

试论婚约制度在我国的设立/袁翠清/中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妇女权益的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范鹦//兰州学刊2006年第7期

性别、阶层与国族的多重冲突:也谈外企女秘书PK老板事件/柯倩婷//中国女性主义2006年秋(总第7期)

论我国妇女平等权及其立法保障/李晓静//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7期

经济学视阈的离婚妇女财产权益/王琪//求索2006年第7期

遭遇职场——50 60 70 80年代的女性 谁更无奈?/晓晏,王红旗,葛冰,樊晓艳,佘若文

//中国女性文化2006年总第8卷

职业性别隔离与女性素质的提高/林云//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

论妇女权利的实现与妇女素质的提高/郭华茹//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第10期

进城务工女性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益保护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以新《妇女权益保障法》为视角/吴萍//行政与法2006年第10期

女性禁忌劳动范围的重新审视/于怀清//中国妇女报2006年11月7日

女性视角下的矿难/韩芳//中国妇女报2006年1月16日

防治职场性骚扰的法律思考/林建军//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人大D423,2006年

第4期

反性骚扰需公益事业支持/丁娟//中国妇女报2006年1月17日

关于性骚扰立法的几点思考:兼评《妇女权益保障法》相关条款/胡波//妇女研究论丛2006

年第1期

论职场女性反性骚扰的法律保护/王丽霞,林泰//石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性骚扰”现象的法律规制与社会防范/邓艳珍//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4期

“禁止性骚扰”法律成本的性别分配:新修《妇女权益保障法》的法律经济学分析/郭慧敏,于慧君//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5期//人大D423,2007年第1期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性骚扰定义浅析/王雪梅//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5期

…………………………………………

“针对妇女的暴力”的法律概念化/郭慧敏//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1期

反家暴,我们走了有多远:“推动中国反家暴立法与实施研讨会暨中国法学会反家暴网络第

三届年会”综述/陈本建//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1期

中国北方部分城市人工流产妇女家庭暴力相关因素初探/吴久玲等//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1期

家庭暴力的法理分析与规范建构/郭宗军//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6年第3期

浅谈家庭暴力受害方之法律救济/刘欣//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6年第3期

对我国城市女性遭遇家庭暴力问题的再思考/曹勇,赵冬艳//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关于帮助妇女摆脱家庭暴力的法律思考/徐杉//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论家庭暴力中针对妇女暴力的生产和再生产/袁艾兰//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第4期下

一元还是多元:论家庭暴力女性受害者的权利救济途径/邵华,马青波//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我国反家庭暴力工作的实践与思考/莫文秀//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人大D423,

2006年第5期

家庭暴力受虐妇女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的实证研究:以天津市为例/陈钟林,张芳//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5期

试论家庭暴力对妇女人权的侵害/曾友祥,张洪林//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家庭暴力中受害妇女行为的思考/黄冬云//南通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强奸犯罪中生育角色缺失的法律探讨/林金贵//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1期

对“婚内强奸”行为法律定性的再思考/张阳//中州学刊2006年第2期

关于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的两个问题/彭新林//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强奸罪客体新论/于跃江//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直面黄静案医一审/萧瀚//中国妇女报2006年7月18日

黄静案拷问下的女性权益//中国妇女报2006年8月7日

女性犯罪的特点及其危害探究/雍自元//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受虐妇女综合症”对正当防卫要件的质疑:由刘栓霞受虐杀夫案说起/钱泳宏//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受虐妇女杀夫”量刑偏重/蔡敏//中国妇女报2006年3月28日

关注女性犯罪,促进社会和谐:北京法官针对女性犯罪特点提出相应对策建议/王军善//中国改革报2006年3月15日

“性贿赂”也是贿赂犯罪/杨涛//中国妇女报2006年3月21日

论“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曾龙//求索2006年第6期

嫖宿幼女罪之罪刑辨析/彭文华//河南师大学报2006年第6期

…………………………………………………………

浅议我国女性劳动力素质与人力资本投资的关系/涂玉华,张业权//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招聘单位的性别偏好:一个分析框架/王黎芳//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转型期我国女性高工作卷入形成机理及政策调控/陈晓云//西南师大学报2006年第1期

影响女性阶层上升流动的社会性别因素:北京职业女性阶层流动影响因素调查研究/王凤仙等//人大D423,2007年第1期

服务行业中女性的工资歧视研究:对某高校后勤集团的调查/毛海强,姚莉萍//中华女子学院

学报2006年第1期

女性非正规就业:现状与对策/金一虹//河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女性就业边缘化问题的思考/王红芳//南昌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我国女性非正规就业现状的调查与困境分析/王红芳,蓝光喜//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

2期//人大D423,2006年第3期

当代女青年负性生存状态的成因分析/叶松庆//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人大D423,2006年第3期

论职业女性形象的现代重塑/杨永香//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性别关系建构的科技职场/严祥鸾//浙江学刊2006年第3期

城镇妇女平等就业问题研究/李斐然//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非正规就业对女性利益的影响及对策/王红芳//浙江学刊2006年第3期

我国女性创业特点:一个学习的过程/胡坏敏,朱雪忠//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西部地区女性人力资本优先开发的作用及路径选择/赵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以科学人才观指导女性人才资源的开发使用/赖佳//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6年第3

中国职业女性人力资源退化研究/张清涛,黎永泰//求索2006年第4期

女性就业难不能与性别歧视划等号/许桃芳//学习月刊2006年第4期

试论非正规就业:兼谈我国妇女的非正规就业/顾栋//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妇女就业/毕红艳/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社区就业女性的增权问题研究:社会性别视角的分析/张银,唐斌尧,宋月萍//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5期

谈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选择/颜绍梅,李家祥//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5期

女性社区就业政策的若干问题及建议/张娴//中国女性主义2006年春(总第6期)

我国城镇青年女性就业歧视状况分析/徐章辉//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7期

 “美女迷思”的政治经济:兼谈“人造美女”的意义/丁少彦//中国女性主义2006年秋(总第7期)

职场女性的行为选择/朱莉//中国女性文化2006年总第8卷

就业性别歧视与保障女性就业/黄娟//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9期

中国女企业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欧阳海燕//河南师大学报2006年第1期

女性·财富·政治:温州市女企业家的政治参与的调查/郭夏娟,董以红//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

对成功女企业家思维方式和领导行为的几点探讨/王丽丽//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企业所有者的女企业家和企业雇佣管理的女职业经理人比较研究:珠江三角洲地区女私营企

业家群体分析/李超海,唐斌//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人大D423,2007年第2期

………………………………………………

论女性成才与性别教育/缪周芬//常州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可持续发展与我国西部农村妇女教育/连丽霞等//高等农业教育2006年第2期

教育科技对我国女性的影响/吴贵明,万希//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4期

妇女教育对农户收入与收入差距的影响:山西的经验证据/高梦滔,和云//人大D423,2006年第5期

用发展的眼光、在更大的视野内关注女性教育问题:“女性与教育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

/魏国英,吴泽兵//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5期

教育男生和女生:对性别平等教育的启示/苏珊·麦吉·贝利(著);周鸿燕译//华南师大学报2006年第6期

试论妇女教育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莫文秀//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中国女性教育问题的理论解释/叶文振//中国妇女报2006年10月31日

建设妇女教育体系,促进妇女进步发展/顾秀莲//光明日报2006年12月6日

论女子院校的十大办学优势/雷庆礼////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人大D423,2007年第1期

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创新:专家教授笔谈/闫广芬等//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人大D423,2006年第4期

近十年来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研究述评/秦飞//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女子高校培养目标定位/回春茹//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高校知识女性的发展困惑与权益保障探析/周莳文,马利宁//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对女子高等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余泽萍//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6年第3期

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赵艳丽//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女子高校的经营方略/陈新忠,李忠云//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安徽师范大学女教职工状况调查与分析/赵怀娟等//安徽师大学报2006年第6期

累并快乐者:某国家重点中学女教师自我身份认同研究/闫广芬,杨洋//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

关于当前我国女大学生就业弱势问题的思考/周华珍//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公共政策选择/周晨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初探/田蕾//新疆社科论坛2006年第1期

关于女大学生性别权利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以湖南高校为例/蒋梅//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

年第2期

女大学生成才的性别文化背景及教育应对/刘燚//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第2期上

女大学生成才与成长的能力修炼和任务/黄钟仪//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性别视角下的高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周丽琴//妇女与社会性别学通讯2006年3月(总第17期)

网络环境中的女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调查与分析/杨琴,冯开甫//西华师大学报2006年第3

传统与现实的碰撞:高学历女性择偶难原因的调查与分析/陆建民//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

年第3期

从社会性别视角透析女大学生遭遇性骚扰/万琼华//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刘会娟//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女研究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与角色认同/宋寒//青年探索2006年第4期

女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质兴研究/池丽萍,辛自强//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4期

女大学生学习效能感:两种评价标准及其协调/池丽萍,辛自强//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高职女生个性特征和应付方式的相关研究/陈新叶等//山东师大学报2006年第5期

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压力、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研究/杨珺//山东师大学报2006年第5期

试论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权的法律保护/展洪德,樊宇凤//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非智力因素对女大学生成才的影响/杨霞//南华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初探/李晓明,王欢//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对北京、广州、南宁女大学生婚育意愿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胡邓等//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10期

大学生婚恋观呈现多元化/辛媛//中国妇女报2006年11月4日

…………………………………………

农村地区影响父母对子女教育投资的因素分析:以河北承德农村地区为例/李?F,赵连阁,谭洪波//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3期

“关爱女孩行动”的公共政策解读/魏星河//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我国女童教育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以女童教育研究为个案透视我国教育研究存在的普遍问题/万明钢,王舟//西北师大学报2006年第5期

3—6岁幼儿自由活动时间亲社会行为性别差异研究/马娥,丁继兰//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教育中性别平等的理性诉求与中小学教材中性别不平等的现实困惑:兼论对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荆建华//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从性别平等视角看“关爱女孩”行动/林梅//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

婚姻自主权检讨/杨大文,王世贤//河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婚约及其立法构想探讨/王丽娟//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论配偶间同居义务的效力/马特//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非婚同居法律问题探析/王绍霞//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6年第4期

“婚外恋”观念的代际差异性和代内多元化/石彤//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从征婚启示看婚姻观念20年变化/王迪//中国妇女报2006年5月13日

论中国婚姻法在法律体系中地位研究之误区:兼与婚姻法私法论商榷/巫若枝//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新《婚姻法》5年实践之评析/何贵忠//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6期

婚居习俗可以改变吗:陕西略阳汉族婚姻居住方式调查/李慧英//中国妇女报2006年7月18日

我看“富豪征处女”/陈静梅//中国女性主义2006年秋(总第7期)

“处女情结”背后的角力/柯倩婷//中国女性主义2006年秋(总第7期)

将遗属保险引入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徐勤//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6期

资产占有的性别不平等与贫困/李小云等//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6期//人大D423,2007年第3期

为“二奶”讨说法深陷伦理与法的悖论/佟吉清//中国妇女报2006年10月17日

性别视角下的“二奶维权”/郭慧敏//中国妇女报2006年10月17日

…………………………………………

从男女平等视角分析和谐家庭特征/闫晓梅//集美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家庭与妇女地位/骆晓戈//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关于家庭和谐状况的评价体系研究/单艺斌,叶苏平//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职业妇女家庭地位的经济学分析/张桂蓉,周文飞//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3期

职业妇女家庭地位与家庭经济行为/张桂蓉//湘潭师院学报2006年第4期

从家务分工看私人空间的性别界限/杨菊花//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5期

也论“贤妻良母”/郑雷//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女性家庭角色和谐关系探讨/许放眀//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6期

一个身兼数职的母亲的早晨:母职生活经验分析/翟宗悌//中国女性主义2006年秋(总第7期)

社会性别视野中的健康公平性分析/姜秀华//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4期

代际交换对中国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基于性别差异的纵向研究/宋璐,李树茁////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4期

城市老年妇女健康问题探究/李彩凤//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6年第4期

中国老年人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王德文,叶文振//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4期

促进老年保障的性别平等:“老年保障与性别平等”研讨会综述/中国性别平等研究课题组

//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6期

老龄化社会与妇女问题:现状及发展趋势/刘畅//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城市老年妇女生活照料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陈晓敏//北华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人大D423,2007年第2期

人生的困局:中老年女性的婚变/张红萍//中国妇女报2006年10月31日

中国老年妇女经济与生活状况的社会性别分析/张辉//兰州学刊2006年第12期

宁波市农村老年妇女生活状况调查与思考/方燕等//三江论坛2006年第12期

流动人口妇幼保健服务利用及服务提供模式的定性研究/高燕秋等//中国妇幼保健2006年第

8期//人大D423,2006年第4期

…………………………………………

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为何成效甚微?/ 汤兆云//人口研究2006年第1期

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从存疑到求解/人口研究编辑部//人口研究2006年第1期

避孕方法知情选择与人工流产的关系/刘鸿雁,蔚志新//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1期

领导干部看我国性别比失衡/潘嘉//中国妇女报2006年2月7日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地区差异及其政策选择/汤兆云//河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遏止性别比失衡需严肃执法/李克杰//中国妇女报2006年4月4日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生育性别偏好研究/郑百灵等//江西师大学报2006年第6期

“女儿也是传后人”深入人心/耿兴敏////中国妇女报2006年9月12日

性别比失衡需全社会关注/解振明//中国妇女报2006年10月30日

“父”与“子”:现代社会之中代际伦理的考察/靳松//中州学刊2006年第3期

独生子女家庭背景中女孩的性别角色社会化:对独生女父母育儿观的调查与分析/张艳霞

//中州学刊2006年第3期

生育保险制度中的女性关怀和男性责任/欧阳和霞//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湖南农村妇女生育健康状况调查:以湖南省醴陵市白兔潭镇下辖五村为例/刘馨,刘文明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人大D423,2006年第3期

中国农村生殖健康领域社会性别行为量表的发展/杨雪燕等//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6期

平等,健康的基石:生殖健康与社会性别平等专题研讨//中国妇女报2006年10月30日

…………………………………………

台基、姘居、弃夫之风与“上海小男人”/蒋晗玉//书屋2006年第9期

妇女易感艾滋病的社会文化原因探析及对策建议:基于广东的调查/龙秋霞//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1期

社会性别、人口流动与艾滋病风险/夏国美,杨秀石//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2期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妇女与艾滋病研究综述/杨颂平,祝平燕//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人大D423,2006年第5期

论艾滋病预防和控制中的性别歧视:以异性性交往传播的防空为例/王金玲//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6期

女体秀·性革命·离婚潮:当代中国性观念变迁之考察/陈占彪//中国女性主义2006年秋(总第7期)

(三)性别与当代文化、大众传媒研究

社会转型期中国女性自我价值观的嬗变/许加明,韩璐//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转型期中国女性价值取向的迷失及成因探析/郑百灵//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消费与现代女性的自我实现:时尚杂志中的女性价值观念诉求/刘胜枝//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1期

当代中国女性偏离行为的文化分析/宋瑜//上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呼唤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透视/寿静心//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看传媒风云中的女性歧视:首都女记协“媒介有性别”新春茶话会撷英/余迪//中国女性主义2006年秋(总第7期)

媒介与女性发展的天空:在首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教席北京国际论坛闭幕式上的讲话/刘利群//中国女性主义2006年春(总第6期)

媒介对女性的误读与重建/胡连利,刘伟娜//河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性别串起敏感线索:年度部分热点话题述评/吕频//中国妇女报2006年1月13日

1月:女性形象的复制与颠覆/任正英//中国妇女报2006年2月11日

构建媒介与女性和谐发展之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教席北京国际论坛”综述/刘利群,王琴//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2期

是谁在抛弃“女植物人”?/袁鹏//中国妇女报2006年3月21日

女性新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从“李宇春现象”看传媒影响下的女性形象/刘珍珍//民族艺术2006年第2期//人大D423,2006年第5期

消费社会中女性的身体消费/方英//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美女名片”荣乎?辱乎?/刘文进//中国妇女报2006年4月29日

网络视域里的女性生活:对情感“口述实录”语篇的意识形态解读/陈丽江//山东文学2006年第5期

母亲节,省思女性的境遇/郭之纯//中国妇女报2006年5月16日

5月:大主题背后的性别议题/正英//中国妇女报2006年6月5日

多余的“女”字说明了啥/朱慧松//中国妇女报2006年6月6日

论互联网与性别平等/潘萍//浙江学刊2006年第6期

偶像还是玩偶:审视网络游戏中的女性角色/范美霞//艺术广角2006年第6期

“男色消费时代”?/张庆武//中国妇女报2006年8月1日

 “糙女”:媒体放大或扭曲的镜像/刘文进//中国妇女报2006年8月1日

女性特色:一种频道战略  一道文化风景:读解广西卫视女性综合频道/陈玮//中国电视2006年第9期

论中国广告中女性形象问题/马莉//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6年第3期

广告中的女性与和谐社会的建构:新世纪以来中国电视广告中的两性形象比较研究/徐芳,胡晓云//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6年第3期

广告性别歧视十年没大变化//中国妇女报2006年3月10日

“性”元素在平面广告中的应用/孙平等//江西师大学报2006年第6期

性文化节应少些“色”味/?T经胜//中国妇女报2006年11月7日

贞操财富化是一种肮脏的观念/张柠//中国妇女报2006年11月14日

也论报纸的女子体育报道/李卫平等//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社会性别偏见的传播:以某晚报“建立和谐母子关系”系列报道为例/赵雪情//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1期

报道家庭暴力:新闻专业主义给中国媒体的借鉴与思考/吴晓//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1期

性别·阶级·消费:解读中国妇女杂志的三个要素/蔡骐//中国女性主义2006年春(总第6期)

论作为象征符号的“封面女郎”/周宪//艺术百家2006年第3期

精彩的一瞬,还是美丽的童话?:试用女性主义批评分析期刊封面女郎形象的创造与阅读

/邓群芳//中国女性主义2006年秋(总第7期)

被建构的女性:对当代女性杂志中女性形象的文化研究/刘胜枝//青年研究2006年第6期

//人大D423,2006年第5期

碎片化的女性新闻:对《中国妇女报》的内容分析(1990~2002)/陈阳//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4期

女性:吸引读者眼球的风景:从《得意志·秀场》和《我情我愫》栏目说开去/张华//昌吉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博客在性别文化大众传播中的角色与价值/张京//妇女与社会性别学通讯2006年3月(总第17期)

……………………………………

百年影像  女性之歌/朱安平//中国妇女报2006年1月10日

“凝视”母亲的三种方式:《新女性》、《神女》、《红颜》对母亲形象的视觉呈现/李学武

//电影艺术2006年第1期

影像中的女性身份再塑造及女性电影大众化:论近期几部女性电影的两个转向/马聪敏//妇女

研究论丛2006年第2期

性面具与视觉愉悦:对近期女性题材电影的女性主体性分析/曾胜//当代电影2006年第2期

“女性主义与新时期电影”研究述评/陈娟//云梦学刊2006年第3期

娱乐还是抗争?:当代女性暴力电影研究/汪献平//戏剧2006年第3期

中国当代女性电影、女性生存及未来:以三部当代女性电影为例/郭泽青//蒲田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女性电影:独特的风景/表江//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3月17日.D//中国妇女报2006年3月23日

城市空间、视觉媒介与女性形象:中国当代影视女星青春形象的历史渐变/路文彬//文艺争鸣2006年第3期

女性生存状态的中国镜像:论中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建构/秦晓红//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中国新电影女性叙事研究/左芳//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刀光剑影中的暧昧女体:中国武侠大片中的女性形象分析/章颍//艺术广角2006年第4期

振翅的蝴蝶:女性情爱与电影/何故//电影艺术2006年第4期

80年代以来女性电影/李琳//文艺争鸣2006年第4期

中国电影与世界女性主义语境接轨的尝试/杨慧//电影艺术2006年第4期//人大J8,2006年第10期

中国女性电影新浪潮的崛起/林伟民//电影艺术2006年第4期

“昆仑”电影女性意识的独特话语/朱红梅//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以电影诠释女人的世纪性话题:近期热片扫描//中国妇女报2006年4月20日

文艺片如何商业?:女性观众的消费心理分析/周霞//当代电影2006年第4期

向西方仿造的东方女性:略评中国动画片/朱茂青,李波//康定民族师专学报2006年第5期

“韩流”何以席卷年轻女性:以偶像剧暨言情剧为例从传播学角度分析/韩卫娟//中国电视2006年第6期

中国电影的身体转向:近期中国电影中的身体呈现与身体焦虑/陈晓云//当代电影2006年第6期//人大J8,2007年第7期

由若干华语电影来谈中国女性主义/王洁明//中国女性主义2006年秋(总第7期)

中国电影关照中的女性体育/张江南//电影评介2006年第13期

一声叹息:透析近期几部影片中女性的爱与性/李燕//电影评介2006年第14期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几部同性恋题材影片/柳迪善//电影评介2006年第22期

精灵的光环下:解读“美女文化”与电视中的女性形象/符臻//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1期

论当代中国电视剧的女性叙事与话语策略/付杰祥//理论与创作2006年第3期

成功的电视剧女性形象还是太少/(本报记者)高小立//文艺报2006年3月6日

女性在电视媒体中的定位与作用/付岩//当代电视2006年第4期

男权话语中的道德化诉求:近年中国电视剧女性形象塑造的主要倾向/王利丽//当代电视2006年第4期

国产电视剧女性形象的当代建构与道德坚持/刘晔原//当代电视2006年第4期

万绿丛中一点红:浅论军事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的塑造/马继红//当代电视2006年第4期

………………

从《孔雀》《青红》看第六代电影人的女性情结/郭泽青//龙岩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第五代导演的“女性情节”/李翼//艺术评论2006年第3期

从两性关系的建构看第五代后期电影/向宇//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女编剧的作用不容忽视/肖惊鸿//文艺报2006年3月9日

《柳堡的故事》:红色爱情的书写与妥协/朱旭//当代电影2006年第5期(王苹导演)

空间和女性的寓言:解读彭小莲“上海三部曲”/李学武//当代电影2006年第4期(《假装没感觉》、《美丽上海》、《上海伦巴》)

多重表达的冲突:影片《美丽上海》评析/岳晓英//写作2006年第7期(彭小莲导演)

从囹圄到突围:《中国式离婚》的女性主义觉悟/周密//黄冈师院学报2006年第2期

解读《中国式离婚》的婚姻文化心理/陈鸿秀//戏剧文学2006年第6期//人大J8,2006年第10期

关于《中国式离婚》的女性主义思考/陈智慧//电影评介2006年第14期

身体叙事、婚姻伦理与性别意识:电视连续剧《中国式离婚》的身体伦理叙事解读/赖翅萍//电影评介2006年第18期

《中国式离婚》:男性意识论略/刘高峰//电影评介2006年第20期

浅谈徐静蕾的导演风格/吴兰//电影艺术2006年第1期

影像独白:徐静蕾电影解读/袁智忠//当代文坛2006年第4期

徐静蕾:转换于演员导演之间/,徐静蕾,孙甘露//收获2006年第5期

从女孩到女人的情感嬗变:谈徐静蕾的“情感三部曲”/李新宇//电影文学2006年第11期

从恋父到自恋:解读《我和爸爸》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喻群芳//当代电影2006年第4期

在看与被看之间: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中国电影中女性话语存在的可能性/唐佳琳//当代电影2006年第2期//J8,2006年第6期

民族文化身份与国际意识的碰撞及调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当代中国的接受/成慧芳//湘潭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颠覆的叙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电影与小说比较/陈佑松//当代文坛2006年第4期//人大J8,2006年第11期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文本及据此改编的电影作品/谢琼,袁克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我爱故我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哲学底蕴/杨琦//戏剧文学2006年第6期

一个女人一台戏:访影片《无穷动》导演宁瀛/姜宝龙(采访/整理)//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在细语中呼喊:《无穷动》/孙萌//电影艺术2006年第3期(刘索拉,洪晃编剧;宁瀛导演)

《无穷动》:一次伪女性主义宣言//读者导报2006年3月17日(摘自《北京娱乐信报》)

女人无穷动/宁瀛//文学报2006年3月23日

性别叙事的三个隐喻/李保平//文艺报2006年4月13日(《无穷动》)

离经叛道的女性叙事/左芳//文艺报2006年4月13日(《无穷动》)

女权主义姿态下操持着男性话语的女性:《无穷动》中女性形象刍议/杨晓林//电影文学2006年第6期

女性·权利·权力:由电影《无穷动》引发的思考/古晶//电影文学2006年第6期

《无穷动》撼动流行的女性审美标准/宁瀛//中国女性文化2006年总第8卷

女性·泯灭·自由:电影《无穷动》奏鸣的现代女性生活的曲子及启迪/金承德//电影评介

2006年第17期

女性:冲出樊篱,路在何方?:由电影《无穷动》性别叙事所引发的思考/李琨//电影评介2006年第19期

《女人,女人》的价值取向值得探讨/任殷//文艺报2006年3月9日(郦虹执导,齐昕编剧)

女性视角下的世俗言说:李玉访谈/关雅荻//电影艺术2006年第1期(电影《红颜》)

又一个出走的女性:影片《红颜》女性主题的暗换/岳晓英//电影艺术2006年第3期(李玉

导演)

有关性别追问的影像表达:从电视剧《好想好想谈恋爱》的女性主义叙事策略谈起/陈

//文艺评论2006年第2期//人大J8,2006年第8期

是好想谈恋爱 还是好像谈女权?/侯晓然//中国女性文化2006年总第8卷

女性世界的诗意悲歌:电影《人·鬼·情》美学风格探析/岳兰竹//戏剧丛刊2006年第1期

李少红影视作品的女性形象特质分析/高明//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徘徊在镜像生存的边缘:评《茉莉花开》中的女人们/杨状振//理论与创作2006年第4期

《茉莉花开》:人性的简化/冉平//文艺报2006年5月23日

《茉莉花开》为上海女性正名/卡夫卡·陆//艺术评论2006年第6期

另一种“女性电影”:侯咏电影《茉莉花开》/青木香//艺术评论2006年第6期

《茉莉花开》:究竟是不是一种宿命?/方力卓//电影文学2006年第8期

淡雅隽永的《茉莉花开》/徐正龙//电影评介2006年第12期

女人,又香又美的茉莉花/刘瑞欣//电影评介2006年第12期

海上花开落:《茉莉花开》改编谈/魏萍//电影评介2006年第12期

海上茉莉花开:简析影片《茉莉花开》的女性主题/王东,张文东//电影文学2006年第12期

裂变中的女性特质:比较《茉莉花开》和《无穷动》的女性视角/彭晓芸//电影评介2006年

第13期

一切得失因寓言:谈《茉莉花开》的女性形象塑造/叶菲//电影评介2006年第14期

电影《茉莉花开》音乐分析/于珊珊,胡郁青//电影评介2006年第16期

从《妇女生活》到《茉莉花开》: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的比较/陈兴丽//电影评介2006年第21期

在撕裂与疼痛中成长:关于电影《茉莉花开》的镜像及文化解读/靳云仙//电影评介2006年

第21期

探寻关锦鹏电影创作的艺术特色/王莹//电影艺术2006年第1期(香港男导演)

王琦瑶:永远的漂泊者:影片《长恨歌》人物形象解析/谈炜萍//电影文学2006年第4期(关锦鹏执导)

性别身份:论关锦鹏的另类镜像/傅莹//当代电影2006年第4期

一曲女性的悲歌:解读电影《阮玲玉》/朱怡森//南京师大文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J8,2006年第7期(关锦鹏)

成长中的女性疼痛:电影《孔雀》“姐姐”形象论/莫嘉丽//当代电影2006年第4期(顾长卫)

影像对文字的误读:浅析电影《长恨歌》对同名小说的消解和重构/李校争//中国女性主义2006年秋(总第7期)

女性对承诺的背负:被争夺与被拯救:看《无极》的弱女沉疴/张京//中国女性主义2006年秋(总第7期)

被争夺与被拯救的女性:看《无极》的弱女沉疴/张京//中国妇女报2006年1月11日

男权单极化的爱情世界:《艺妓回忆录》观感/陶永莉//电影文学2006年第4期

《十面埋伏》:袭击当代女性心灵/郭五林//电影评介2006年第24期

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性情结分析/薛晋文//太原师院学报2006年第5期

新生代电影中分裂的父亲形象/郝延斌//南京师大文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从“高大全”到人性的光芒:我国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父亲”形象/韦朋//电影评介2006年第20期

《阳光灿烂的日子》:男性成长的经典演绎/袁靖华//电影评介2006年第21期

…………………………………………

评新编京剧《李清照》/黄维钧等//文艺报2006年4月20日

黄梅戏电视剧《李清照》研讨会发言纪要/工文//艺术评论2006年第11期

说不尽的李清照/侯露//艺术评论2006年第11期(侯露编剧)

寻寻觅觅:精神家园的渴求:黄梅戏李清照导演阐述/葛晓//艺术评论2006年第11期

四叠阳关  唱到千千遍/袁牧女//艺术评论2006年第11期

一次实践  一个梦想:谈黄梅戏电视剧《李清照》的音乐创作/谢国华//艺术评论2006年第

11期

李清照的南渡与改嫁:我看《李清照》/郭启宏//艺术评论2006年第11期

浅谈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之路:兼评张明媛女士的话剧《赵一曼》/李黎明//剧作家2006年

第2期

解读“春晚”小品中的女性形象/孔梅//电影评介2006年第21期

女性崇拜的独特造型:论二人转表演的“出相”艺术/杨朴//戏剧文学2006年第11期

新民族女性主义的梅兰竹菊:四位年轻女画家的场景和主张:

  回忆女红和美丽野性/李新生

  战斗之花/张志伟

  小才女眼中的人间喜剧/沙林

  女人河/贾方舟

       //艺术评论2006年第3期

2005首届中国女性与体育文化国际论坛综述/董进霞,张锐//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1期

西方女性主义艺术与中国现代女性艺术/倪井如//理论与创作2006年第3期

申玲:用画笔点燃爱情色彩无限/赵燕波,张翼//中国女性文化2006年总第8卷

………………………………………………

“超级女声”现象的文化意味:上海师大人文与传播学院师生有关“超女”的讨论//中国教育报2006年1月26日

从注意力经济看超级女声/林超群//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从“超女”到“梦想中国”:对当下电视媒体狂欢娱乐的整体文化反思/金丹元,王新菊//上海文化2006年第1期//人大G0,2006年第10期

女性新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从“李宇春现象”看传媒影响下的女性形象/刘珍珍//民族艺术2006年第2期

狂欢的背后:超级女声现象的思索/梁晓萍//山西师大学报2006年第3期

“超女”成“哑女”  台湾舆论谴责凶猛/(本报记者)罗四鸽//文学报2006年3月30日

社会文化思潮之变与超级女声/龚政文//理论与创作2006年第4期

超级女声与发展文化产业/夏义生//理论与创作2006年第4期

“超女”,一个品牌化的标本/龚旭东//理论与创作2006年第4期

另类突围:“超级女声”反同质化现象探析/张鹏,朱怡淼//艺术百家2006年第4期

从“众神的狂欢”到“诸众的失语”:面对“超女”现象的冷思考/许继东//美与时代2006年第4期上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超级女声”/乔以钢//中国女性主义2006年春(总第6期)

审美话语权/周干//读者导报2006年9月8日(“超女”)

“超级女声”的社会学分析/罗琼//文艺报2006年10月10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超女”/林念生//中国电视2006年第10期

(四)中国妇女史、性别文化史研究

1. 总论

美国学者的中国妇女史研究: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历史学教授贺萧访谈录/曹晋,吴娟//史学月刊2006年第1期

社会性别理论与中国妇女史研究/林小芳//赣南师院学报2006年第2期

社会性别理论与中国古代妇女史研究:以著名美国汉学家的妇女史著作为例/何越//康定民族师专学报2006年第2期

从女性到女性主义:关于《性别视角中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吴慧,章梅芳//文汇读书周报2006年2月10日

织女与她们的日常生活:另类视角的科技史叙事/章梅芳//文汇读书周报2006年9月1日

中国传统美学中女性审美的研究价值/程勇真//中州学刊2006年第5期

中国传统女性伦理观的基本内涵/易银珍//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中国性伦理的演变与思考/门从国,王进鑫//中华文化论坛2006年第3期

论中国古代社会女性地位的逐渐沦丧/王自红//康定民族师专学报2006年第5期

关于传统女性观的几点解读/叶玉琴//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6年第6期

凄艳的岁月,非人的生活:读《凄艳的岁月:中国古代妇女的非正常生活》/荆林波//全国新书目2006年第7期

生殖崇拜文化:淮阳太昊陵庙会文化的底色/程玉艳//黄河论坛2006年第3期

从观世音的“变性”看中国古代性文化周玉珍//文史博览2006年第11期

婚姻支付的变迁:一个姻亲关系的视角/吉国秀//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1期

古代中国妇女守节、殉节观念的演变/李凌//寻根2006年第2期

婚姻习俗研究的路径:评述与启示/吉国秀//沈阳师大学报2006年第2期

中国农村表婚研究再考/秦兆雄//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河湟汉族婚礼中的冠礼/蒲生华//文史知识2006年第2期

“彩虹之乡”的婚礼习俗/贺喜焱//文史知识2006年第2期

从空间角度论一妻多夫婚姻家庭:以佳碧村为案例/尹仑//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女性:家法族规下的弱势群体/彭栓红//太原师院学报2006年第3期

从民间礼簿看姻亲往来/刁统菊,冯欣//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6期

论节烈思想发展的两条主线/孙朝阳//安阳师院学报2006年第6期

被误读的妇女“三从”:中国古代妇女人身权的文化学分析/王小健//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10期//人大D423,2007年第1期

探秘东女国之都/王怀林//康定民族师专学报2006年第2期

古代吐鲁番地区普通妇女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以吐鲁番出土汉文、回鹘文契约文书所见为例/刘戈,燕海雄//民族研究2006年第6期

川西藏区的扎巴母系制走访婚/冯敏//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

四川回族婚姻习俗述略/马尚林//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金川东女国及其文化遗俗探秘/马成富//西藏艺术研究2006年第4期

女性文化、角色心理与生命史:湖北三峡地区土家族哭嫁歌研究/余霞,钟年//湖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土家族人类学中的女性研究述评/冯敏//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土家族“哭嫁歌”的文化本源与艺术特征思考/陈朝霞//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4期

鄂西土家族哭嫁婚俗的女性民俗文化意蕴/裴亮//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4期

布朗族女性婚恋方式的变迁及其影响/张晓琼//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

少数民族女性文化素质研究/张小戎//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4期

华南少数民族妇女与宗教文化/陈伟明,宾静//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5期

云南永德县彝族(利米人)的婚姻形态:附论远古婚姻家庭研究中若干问题/汪宁生//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1期

云南西部阿昌族的拐婚习俗与社会变迁/朱和双//楚雄师院学报2006年第4期

图腾崇拜与黎族妇女文面的关系/焦勇勤,孙海兰//文艺争鸣2006年第3期

话语权利与布依族妇女地位变迁:以云南省罗平县鲁布革乡木纳村妇女问题调查为例/张明仙//曲靖师院学报2006年第2期

论布依族妇女“不落夫家”婚俗的文化内涵/陈明媚//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哭嫁——一种仪式习俗的中国文化透视与思考/王晓宇//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吴歌私情母题及女性称谓原型探佚/杨俊光//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4期

“诸娘”与“唐部”:闽江下游民俗生活中的族群关系以历史记忆/黄向春//民俗研究2006年第3期

摩梭人母系氏族社会新探/唐世贵//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凤形象之历史流变与“楚人崇凤”/余兰//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8期

也说“凤凰”/李玲//文史知识2006年第9期

凤的文化解读/刘德增//文史知识2006年第9期

浅谈凤文化及其审美形象延伸/刘虹弦//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

从 “楚凤”形象看楚艺术的审美价值/周丽娅//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

论龙与中华文化:从伏羲时代龙图腾谈起/徐春燕//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龙的文化意向/刘德增//文史知识2006年第10期

正本清源《凤图腾》/陈方针//读者导报2006年3月3日

西王母龙虎座造型源于西方考/仝涛,邹芙都//西南师大学报2006年第3期

“猪龙”与“熊龙”:“中国维纳斯”与龙之原型的艺术人类学通观/叶舒宪//文艺研究2006年第4期//人大G0,2006年第7期

从紫姑信仰的民俗流变看女性地位的历史性失落/徐海燕//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5期

乡村巫婆与地方崇拜的重构:以桐庐“陈老相公”信仰为例/陈映婕//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5期

从白水方言婚俗词看古今婚俗文化/陈玉芳//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自梳女”的文化调适策略探析/方英//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中国传统工笔仕女画和浮世绘美人画在表现技法及构成形式上的比较/王潇莎//西华师大学报2006年第3期

“怨妇”载道,怒气冲天:评议中国古典舞创作的“怨”态现象/胡伟//艺术评论2006年第5期

中国兜肚:一部寄情的文化史/潘健华//戏剧艺术2006年第3期//人大G0,2006年第10期

话说男人的“惧内文化”//读者导报2006年3月3日(摘自新华网)

女子缠足兴亡录/于继增//寻根2006年第3期

中国废止女子缠足记/刘志琴//中国妇女报2006年3月21日

如何书写中国女性身体史:从缠足开始/冯伟才//二十一世纪2006年10月号总第97期

汉民族性别称谓的文化意蕴/王志强//汉字文化2006年第4期

“小姐”一词的语义流变/张昀//修辞学习2006年第2期

从“小姐”的命运看汉语称谓的困境/李丹弟//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弟4期

“外公外婆”也是“爷爷奶奶”:嘉兴市大学生亲属称谓语使用状况调查/徐晓菁//修辞学习2006年第3期

“女老公”和“美女老师”:上海地区中学生师生称谓语使用状况的调查/仓晓敏//修辞学习2006年第3期

“姊”之流变考/马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3期

 从“姬”字看古代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丘凌//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竹夫人”词源小考及其他/刘季富//安阳师院学报2006年第6期

古汉语妾称谓词的文化解读/高佳//中州学刊2006年第6期

“国骂”/王向贤//中国女性主义2006年秋(总第7期)

谚语中的中国古代女性文化透视/王利//兰州学刊2006年第12期

从中国古代女性名字的演变看社会性别文化的建构/焦杰//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儒家文化与山东女性性格的优化/田梅英//青年工作(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儒家妇女观的历史流变及社会传承/桂芳//新乡师专学报2006年第6期

“女书”:世界唯一的女性文字/欧阳红艳//中国女性主义2006年春(总第6期)

女书消亡的文字学思考/何丹//浙江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6期

女书与女性教育/乐伶俐//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2. 各代妇女史、性别文化史研究

从《说文》女部字看上古婚姻制度的变迁/王雪燕,道尔吉//汉字文化2006年第1期

冠礼起源于母系氏族时期考/戴庞海//河南师大学报2006年第3期

甲骨文中的生育问题再探索/彭邦炯//殷都学刊2006年第1期

与女性相关的甲骨文/郑春兰//汉字文化2006年第6期

关于周人女始祖姜??的几个问题/张维慎//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周易》的家庭观念及其影响论略/乔以钢,陈千里//南开学报2006年第2期

太极思维·性别底蕴·文化原型/李祥林//民族艺术2006年第3期

阴阳在宗教祭祀文化中的动态功能/方蕴华//人文杂志2006年第4期

《易传》的性别形而上学探略/贺璋??//华南师大学报2006年第6期

《归妹》卦媵婚制考论/蓝甲云//湖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论老子“道”的母性崇拜特质/潘澈//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2期

老子与孔子哲学思维的性别解码/蔡先金//华南师大学报2006年第6期

“色”与“礼”的关系:《孔子诗论》、马王堆帛书《五行》、《孟子·告子下》之比较/曹峰//孔子研究2006年第6期

《左传》女性人物称名的文化意义/闫丽,唐晓天//古籍整理学刊2006年第4期

秦国婚姻制度研究/高兵//西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谈秦朝妇女地位的提高/白冬//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正说赵飞燕/张小锋//文史知识2004年第8期

《女诫》之女性观透视及其历史意义/钟翠红//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女诫》对中国女性道德的第一次系统影响/权雅宁//中国女性主义2006年秋(总第7期)

从中古女性墓碑文看中古女性价值观/王伟萍//河北科技师院学报2006年第4期

北朝鲜卑妇女的婚姻观/井洪波//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再论北朝至隋唐五代宋初的女人结社/郝春文//敦煌研究2006年第6期

海南岛民性格及文化的形成:以洗夫人为个案/杨国良,谭奇辉//文艺争鸣2006年第3期(梁代)

“子贵母死”与北魏中晚期孝风骤盛及孝子图的刻画/邹清泉//文艺研究2006年第10期

唐人妇女观的几个问题:以墓志铭为中心/苏士梅//洛阳师院学报2006年第4期

从社会道德层面看唐宋女子再嫁问题/陈大为//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唐代家庭中的夫妻关系/耿元骊//济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人大D423,2007年第4期

论唐代离婚的程序与效力/岳纯之//河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唐代商人妇家庭生活探微/宋军风//齐鲁学刊2006年第1期

论唐代婚外性行为及其社会控制/岳纯之//齐鲁学刊2006年第5期

试析唐代上层社会妇女的生育问题/门玥然等//河北师大学报2006年第2期

唐代上层社会妇女婚姻地位探析/陈丽,门玥然//西北师大学报2006年第5期

唐人蓄妓对家庭观念的影响:《故伎人清河张氏墓志》考析/刘蓬春//四川师大学报2006年第6期

论中唐女性的婚恋生活/王红丽//求索2006年第4期

贞观婚姻政策述评:以贞观元年与贞观十六年的婚姻诏令为例/李钊//中华文化论坛2006年第3期

论陈寅恪考证“杨贵妃是否处女”的学术意义/李肖//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敦煌唐宋时期的女子教育初探/赵跟喜//敦煌研究2006年第2期

敦煌籍帐中夫妻年岁差距过大现象初探:兼论敦煌地区收继婚存在的可能性/陈丽萍//首都师大学报2006年第2期

敦煌壁画中的妇女花钿妆/于倩,卢秀文//敦煌研究2006年第5期

宋代、唐代女性体态有何不同?//文汇读书周报2006年7月21日(文摘)

从社会法律层面看唐宋女子再嫁问题/陈大为//青海师大学报2006年第2期

女巫与宋代社会/方燕//四川师大学报2006年第3期

略论宋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张瑞//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朱熹女性观的推行与传播/汲军,朱小阳//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9期

婚姻与历史:读《内闱:宋代的婚姻与生活》/胡桂香//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6期

从缠足陋习看宋明理学对女性的摧残/李洪,高飞寅//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女性价值的张扬:明清时期民间宗教中的妇女/濮文起/理论与现代化2006年第5期

近十余年来明代妇女史研究综述/郭海东//中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从《内训》看古代对贵族妇女的教育/王素香//鞍山师院学报2006年第3期

明代品官命妇封赠制度初探/陈超//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4期

明朝后妃在皇位继承危机中的作用/林延清//求是学刊2006年第4期

明代女官制度作用分析/刘惠敏//商丘师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6至18世纪中国社会下层女性宗教活动探析/李媛/求是学刊2006年第2期

明清苏州妇女日常生活变化探析/宋莉媛//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溺女问题初探/王美英//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第6期

论清代妇女的社会地位:从清法典看/杨剑利//江海学刊2006年第3期

从道光《思南府续志》看清代贵州妇女的贞节观/谭德兴//贵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清代侨乡女性生活探析:以开平为例/刘正刚,魏珂//五邑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清代丧偶女性的家庭责任问题:以中下层女性为主的考察/路彩霞//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人大D423,2007年第2期

清代男女生育行为的考察/郭松义//文史知识2006年第8期

和孝公主与公主府之谜/李景屏//文史知识2006年第8期(乾隆时期)

从客家妇女“天足”习俗看太平天国妇女地位/何凌//许昌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晚清:现代与传统之间:评刘人鹏《近代中国女权论述》/刘慧英//文艺研究2006年第4期

悍妇与乡约/王铭铭//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清代)

清末民国时期北京的“救娼”与“废娼”/王娟//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3期

晚清女性服饰改革:女性身体与国家、细节和时尚:从废缠足谈起/邓如冰//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5期

论清末女学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启示/许秀娟//五邑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清末民初女学实践状况考察/杨剑利//中州学刊2006年第3期

何震的无政府主义“女界革命”论/夏晓虹//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第3辑(1907在日本东京编辑《天义报》)

惊鸿一瞥:《大公报》(1902~1912)与女权/毕新伟//中国女性主义2006年春(总第6期)

清末报刊对世界妇女运动的报道及其对中国妇女运动的启蒙作用/赵广军//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3期

中国近代史上的两种《女子世界》/董智颖//华东师大学报2006年第3期(1904年1月-1906;1914年12月-1915年7月)

试析我国近现代女童教育的变革/黄林//河南职业技术师院学报2006年第2期

近代女性高等教育权益保障的缺陷及不足/蔡锋//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基督教与近代福建女俗改良/徐炳三//民俗研究2006年第4期

中国近代史上女子教育的缘起及其影响/尹鸿涛//玉溪师院学报2006年第4期

试论中日教育交流对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影响/赵叶珠//大学教育科学2006年第6期

辛亥革命时期女性角色变迁的特点/蒋美华//山西师大学报2006年第4期

论辛亥革命对民国初年妇女解放的促进作用/邓怡舟,蒋理//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7期

中国传统社会性别理念的近代转换/吴效马//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0期

………………………………

沉钩探微:读《平等与差异的双重建构——五四妇女解放思潮研究》有感/李莉//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五四时期女性经济角色的变迁/蒋美华//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4期

陈望道五四时期妇女解放思想述论/张大伟//淮北煤炭师院学报2006年第3期

五四时期张竞生的妇女问题思想/关威//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民国时期女子高等教育的性别议题:以金陵女子大学为个案/金一虹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2期

提升女权抑或压制?:试析训政时期国民政府的妇女政策/颜小华,张翠方//兰州学刊2006

年第2期

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妇女解放运动的特点及其启示/韩廉,李斌//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

论中国共产党早期妇女解放运动思想及实践活动/谢碧盈//湘潭师院学报2006年第5期

右江农民运动对妇女解放的积极作用/简化春//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6年第1期

鄂豫皖苏区的妇女/李从娜//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6年第4期

向警予对妇女解放的探索/刘霞//党史文苑:学术版2006年第3期

摩登魅力与都市质感:都市消费语境下的上海早期电影明星/王晓倩//电影艺术2006年第4期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女性自杀现象解读/邵晓芙,池子华//徐州师大学报2006年第2期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女性自杀探析/侯艳兴//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4期

身体与政治:关于《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陈晓兰//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1期

他者的历史与身体的政治:读《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毕向阳

//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2期

论女红军在长征中的突出作用和贡献/王东//中州学刊2006年第5期

女红军的旗帜:试论长征途中女红军的革命性及女性感受/郭海文//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论抗战时期边区妇女解放的创新意义/张仲喜//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妇女职业活动研究/何黎萍//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1期

抗战时期国共关系与《新华日报》中的工农女性形象/方红姣,周锦涛//求索2006年第8期

抗战时期的武乡妇女运动初探/张晓鸿//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2期

抗战中的宋美龄/陈淼欲//全国新书目2006年第11期

抗战时期邓颖超对培养妇女干部问题的思考/?苡窬?//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年第1期//人大D423,2006年第4期

浅谈宋庆龄的妇女解放思想/戚卫红//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试论宋庆龄的儿童教育观/韩新路//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

从“索菲娅”到“娜拉”再到自我发展的女性:20世纪初中国女性的发展道路/张利民,王静//天津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20世纪中国女性主体意识的演变轨迹/翟瑞青//山东师大学报2006年第5期

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的妇女道德观/陈文联//中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论20世纪初先进女性的自立观/陈文联//深圳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女性的彰显与遮敝:《新青年》的“女子问题”探考/王冬梅,卢衍鹏//康定民族师专学报2006年第3期

女性人格与现代民族国家想象:《新青年》的“女子问题”探考/王东梅,卢衍鹏//温州师院学报2006年第6期

民国时期女性留学与发展定位/虞亚梅//徐州师大学报2006年第1期

重构时间:《新女性》与20世纪30年代上海殖民现代性的电影表现/洪国均//上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人大J8,2006年第4期

20世纪30年代中国女警的设立及其职业影响/张妍,李光泉//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抗战时期妇女与宪政关系思想论析/关静杰//理论观察2006年第3期

记忆与变迁:从红色娘子军看海南女性文化/刘复生//文艺争鸣2006年第3期

从《新女性》看中国现代“新女性观”的演变/刘海玲//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银幕艳史》——女明星作为中国早期电影文化的现代性体现/张真//上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20世纪40年代初关于“妇女回家”问题的论战/何黎萍//四川师大学报2006年第3期//人大D423,2006年第5期

在现代与传统中挣扎的女人:徐志摩的元配夫人张幼仪/丁言昭//读者导报2006年10月20日

民国时期婚姻中的“私事”与社会干预:以《人民日报》(1946——1948)的婚姻报道为例

/林明鲜,申顺芬//西北师大学报2006年第4期

从社会性别视角对延安时期新女性的研究/秦燕//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5期

透视她们的生存状态:慰安妇研究中值得关注的一个课题/刘萍//中国妇女报2006年8月15日

新女性形象的中国之旅:一项关于“中国新女性论述本质”的研究:读《“娜拉”在中国: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变1900s—1930s》/侯杰//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5期

中国农工民主党妇女参政数据分析/孙晓梅//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女子宗族公产利益权的流变/杨强//安阳师院学报2006年第3期

婚姻支付的变迁:一个姻亲关系的视角/吉国秀//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1期//人大G0,2006年第8期

新中国对新女性形象的塑造:1949—1965/李巧宁//山西师大学报2006年第6期

近10年来建国初期中国妇女史研究综述/李从娜//北京党史2006年第2期//人大D423,2006年第4期

20世纪50年代北京妇女界的和平运动/刘宁元//北京党史2006年第2期

党和国家话语与农村女性的声音:以白茆山歌为例的观察(1956-1966)/叶敏磊//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3期//人大D423,2006年第5期

“铁姑娘”再思考: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社会性别与劳动/金一虹//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1期//人大D423,2006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4期

吴桂贤:共和国第一位女副总理/王学亮//名人传记2006年第9期

她回到大海的怀抱:记邓颖超辞世前后/赵炜//河南文史资料2006年第3期

颠覆与建构:1990年代以来英文学界中国女性群体形象研究/叶敏磊,毛升/社会2006年第1期

浅谈中国女性艺术在当代的发展/胡西丹·阿布都克里木//艺术评论2006年第1期

女性主义首先世一种生活态度/宁方倩,闫雪峰//山花2006年第11期

阴性先锋:宁方倩绘画艺术阐释/闫雪峰//山花2006年第11期

魂兮归来:论戴爱莲艺术思想的当代意义/刘青弋//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人大J5,2006年第5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戴爱莲艺术人生追思会”发言摘要/本刊记者//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倾听:永远的校训:戴爱莲先生生前访谈实录/菁鸢//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胜任多重角色的巾帼英豪: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健力药业董事长赵力女士访问记/刘宗艳//中国女性主义2006年秋(总第7期)

性别意识的缺席与在场:改革时期“妇女回家”论争透视/李斌//山西师大学报2006年第6期

中国女性文化“百年寻根”在行动:寻找“时代新女性”圆桌论坛/王红旗,陈鹏等//中国女性文化2006年总第8卷

寻找“时代新女性”/朱莉//中国妇女报2006年3月28日

香港男性运动:观察与思考/方刚//中国女性主义2006年秋(总第7期)

(五)外国妇女史、性别文化史研究

国际妇女运动与女权主义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李曼琳//云南师大学报2006年第4期

联合国第50届妇女地位委员会非政府论坛简介/刘伯红,崔林林,江竟/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3期

国际关系、全球治理和妇女非政府组织/胡传荣//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5期

联合国消除对妇女歧视委员会第36次会议简述/刘伯红等//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6期//人大D43,2007年第3期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国际妇女节讲话(2006年3月8日)//中国女性主义2006年秋(总第7期)

中西方男女平等之路述评/汪玲萍//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妇女权益的恒久追求:1996~2006社会党妇女国际历次会议关于妇女权益保障综述/范广军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6年第3期

男女平等的制障因素与实现路径:1996~2006年社会党妇女国际历次会议关于男女平等的探讨/范广军//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人大D423,2007年第2期

世界妇女参政新趋势/张秀娥//国际资料信息2006年第4期

战后对于纳粹暴行的透视:女性在电影、语言以及艺术中的表现/(加拿大)凯伦·道尔;唐培林译//当代电影2006年第1期//人大J8,2006年第4期

政治伊斯兰与中东国家妇女地位变迁/杨文斌//宁夏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二战”以来中东妇女地位的改变及其影响/詹晋洁//陕西师大学报2006年第5期

当代海湾妇女发展问题研究/陈静//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国际妇女参政运动的新趋势/刘伯红//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浅谈西方女性教育变迁/李娟//淮南师院学报2006年第1期

西方思想史上女性被边缘化的历史考察/付翠莲//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5期

外军女兵方阵状况初探/池启水//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摩尼教性观念原流考/芮传明//学术月刊2006年第3期

20世纪90年代欧美的中国妇女研究/Gail Hershatter//中国女性主义2006年春(总第6期)

妇女与社会政策:论妇女地位在北欧国家的变迁/林卡,唐琳//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2期

欧盟就业男女平等政策浅析/许洁明//思想战线2006年第4期

北欧妇女参政:一个政治学维度的分析/肖莎,陈敏//国际论坛2006年第6期

中世纪晚期及近代早期西欧城市中的女仆:劳动与社会地位研究/邹翔//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浅析东西方文化影响下跨性别交际的异同/王晶,徐万海//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东非和南部非洲妇女、贫困和非正规贸易问题评议/奥鲁德尔·阿金罗伊·阿金博阿德著;黄觉译//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06年第2期

西非多妻制家庭的众妻及其隐居生活:影片《酋长的第五位新娘》的影视人类学观察/范长风//社会科学2006年第10期

非洲女性社会地位在提高//中国妇女报2006年11月2日

竖立的一面镜子:关于《我行我素:男根文化史》一书/倪志娟//中国女性主义2006年秋(总第7期)

浅谈文艺复兴时期女性的逐步觉醒/吕军录//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

韩国提高妇女地位机制的建立与发展:兼论对中国提高妇女地位机制的启示/刘伯红//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2期

韩国针对女公务员的人事政策/吴莲姬(摘)//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中韩青春偶像剧中女性意识之比较/肖惊鸿//当代电视2006年第4期

通过分享经验扩展社会性别知识:“中韩妇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观点简介/王向梅//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6期

日本青少年的性意识与性行为/何培忠(摘)//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日本的男性学:以男性性的历史研究为中心/江上幸子//中国女性主义2006年春(总第6期)

日本妇女运动的前沿:将性别纳入教育现场/大滨庆子//中国妇女报2006年11月21日

伊斯兰世界女权主义及对妇女运动/吕耀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年第5期//人大D423,2007年第1期

穆斯林妇女面纱的价值取向透视/赵克仁//西亚非洲2006年第4期//人大D423,2006年第5期

孟加拉的性别暴力与发展话语/法利达·C·可汗著;黄觉译//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06年第2期

印度因素的重要性:甘地,森,斯皮瓦克/(日)滨下昌宏著;李苏晋译//西北师大学报2006年第2期

英殖民统治时期印度的妇女教育/陈丽君//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3期

英殖民统治对印度妇女教育的影响/陈丽君//浙江学刊2006年第3期

印度后殖民妇女史与妇女研究互动/陈义华//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反贫困过程中的印度农村妇女自助团体/乐波//孝感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人大D423,2006年第4期

印度种姓制度下妇女地位的变化/王秀红//晋中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北京世妇会后印尼政治中的妇女/莎茵·格雷厄姆·戴维斯著;李存山译//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06年第2期

战争、女性与日本军国主义:评胡澎博士的《战时体制下的日本妇女团体(1931-1945)》

/李文//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2期

北京和东京男女生活时间差异比较/王琪延//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华侨妇女专题研究的力作:评范若兰博士的《移民、性别与华人社会:马来亚华人妇女研究(1929-1941)》/廖小健//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2期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反对歧视妇女的工具:总的评价及阿尔及利亚个案研究/卡里玛·贝努姆著;陈厮译//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06年第2期

柏拉图正义说分析/陶慧//商丘师院学报2006年第6期

从《理想国》看柏拉图的妇女儿童观/吴文权//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早期罗马妇女与传统的女性观试探/王大庆//天府新论2006年第1期

近十年来国内古罗马妇女研究述评/许秀珍//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6年第4期

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杨维琴//贵州文史丛刊2006年第2期

论汉英不同性别的人喻体及喻体能动性的特征/陆佳英//湖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汉英性别歧视语的文化解读/肖中琼,戴卫平//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英语话语性别差异及成因分析/朱小平,刘晓雪//上饶师院学报2006年第2期

论英语中性别语言的差异性/汪清洁//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英语学习的性别角色差异/梁艳君,范晓民//辽宁师大学报2006年第5期

对英语中“去性别化”改革的一些思考/李天绮,张伟//语文学刊2006年第10期

英国工业化进程中劳动按性别分工的形式及其社会意义/王晓焰//四川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英国女记者职业现状/党芳莉编译//青年记者2006年第5期

英国中世纪婚姻家庭法评析/李喜蕊//辽宁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工业化与英国妇女发展的再研究/姚爱爱//理论观察2006年第6期

两代女性的情感与文化反思/周智宏//百花洲2006年第6期(影片《法国中尉的女人》)

卡米尔·克洛黛尔:被粉碎的雕像/萧耳//百花洲2006年第6期

以父之名:浅谈意大利电影中男性角色的变迁/刘晶晶//电影新作2006年第1期

逃离性暴力:一个变迁中的难民体制的“创伤政治”:荷兰庇护程序对强暴兴存者的医疗处理/(荷兰)Hishamah Bel Khodja 著;刘志军译;秦红增校//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美国妇女争取选举权运动的历史根源/高彬//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2期

美国汉学研究中的性别研究:与孙康宜教授对话/孙康宜,钱南秀//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第11期上

试论19世纪末美国女权主义思潮形成的原因/周启琳//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6年第1期

新角色 旧职责:20世纪20年代美国妇女婚姻和家庭生活特点及其角色变迁/周丽萍//中华

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妇女就业发展的特点、原因及其影响/周莉萍//历史教学问题2006年第2期

越战期间美国妇女和平运动研究综述/周启琳//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论美国社会女性角色的嬗变/王晓红//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美国当代女权运动中女性内部差异问题的凸显/侯尤玲,李蓁//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人大,D423,2007年第2期

美国妇运先驱贝蒂·弗里登去世/康毅编译//中国妇女报2006年2月6日

贝蒂·弗里丹与《女性的奥秘》/罗慧兰//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贝蒂·弗里丹:“绝望的主妇”点燃当代女权运动/荒林//社会科学报2006年3月9日

哈佛校长辞职与男女平等/张田勘//中国妇女报2006年3月7日

中美强奸罪比较研究/涂龙科,徐秀红//河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美国反性骚扰的规制沿革及其启示(上)/管斌//中国女性主义2006年春(总第6期)

近年来美国刑事法律政策改革之评析:一种激进女性主义的进路/叶永尧//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美国性法(下)/管斌//中国女性主义2006年秋(总第7期)

希拉里迈向总统之路/世风//光明日报2005年7月29日

“沉思生活”与“积极生活”:阿伦特对传统政治哲学的批判/王寅丽//华东师大学报2006年第4期

从阿伦特的政治概念看文学理论的政治维度/陶东风//人文杂志2006年第6期

抗恶的防线:极权专制下的个人“思想”和“判断”/徐賁//二十一世纪2006年10月号总97期

法国的悖论:阿伦特在法国的接受和影响/(法国)西蒙-纳安//二十一世纪2006年10月号总第97期

阿伦特及其遗产/布吕德尼//二十一世纪2006年10月号总第97期

阿伦特的教育政治观/孙传钊二十一世纪2006年10月号总第97期

现代境况中的行动/张伦//二十一世纪2006年10月号总第97期(阿伦特)

看电影的生力军?: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好莱坞和女性观众/(英)彼得·克雷墨;王俊花译//世界电影2006年第1期

男性焦虑与性别划界:从《驱魔人》、《闪灵》看好莱坞恐怖片中的社会性别意识/徐海龙

//世界电影2006年第1期

好莱坞电影跨种族性恋模式分析/张荣翼,镇涛//民族艺术研究2006年第1期

叛逆的天使:20世纪80年代以来好莱坞具有颠覆意味的女明星研究/米静//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金刚》的新旧版本与种族主义和男性力比多/于闽梅//中国女性主义2006年秋(总第7期)

扰乱、民族主义与墨西哥裔美国人的美学/劳拉·爱丽萨·佩雷滋;北塔//中国女性主义2006年秋(总第7期)

美国双亲家庭中父亲男性气质的家庭化/李强//中国女性主义2006年秋(总第7期)

婚姻式家庭在美衰落,不婚同居家庭已超过半数//中国妇女报2006年10月17日

美国女体育记者今昔/宋建中等校//青年记者2006年第5期

亲密与伤害:美国家庭暴力中受害妇女的法律保护/何渊//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1期

白人男子的负担:埃米纳姆的电影处女作《8英里》/(美)罗伊·格伦德曼著;吕奇莹译

//世界电影2006年第2期

《欲望都市》:大众传播中女性话语的矛盾表达/单晓红//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澳大利亚女雕塑家英格·金/(中国)欧阳英 作//外国文艺2006年第4期

论20世纪前加拿大移民妇女状况及女性意识/赵慧珍//科学·经济·社会2006年第1期

简论早期加拿大华侨妇女/李未醉,高伟浓//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对加拿大魁北克省夫妻暴力干预实践及其特点的分析/董屹//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阿尔莫多瓦的女性镜像与后女性主义/李简瑗//电影文学2006年第12期

西美尔的女性文化论/秦美珠//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解读弗里达·卡罗作品的女性主义特质/李萌//电影评介2006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