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性别研究与批评”学术信息(2006)之三
时间:2008-06-11   作者:

 

(三)港、澳、台及海外华文女性文学研究与批评

1. 总论

大陆第一部研究台湾女性主义文学的专著:读评《台湾女性主义文学新论》/陈辽//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年第2期

大陆对台湾五六十年代女性文学研究综述/王勋鸿//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年第3期

民族文化精神的延展与维系:台湾文学中的母亲意象和母爱情感的书写/翟瑞青//河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多重话语霸权下的女性文学“命名”:台湾五十年代女性创作生态追思/陆卓宁//南方文坛2006年第5期//华文文学2006年第5期

低回的魅影:浅谈张爱玲影响下的台湾当代女作家“鬼话”创作/袁勇麟//扬子江评论2006年创刊号

“自杀”与“换血”:两代移民作家对生存困境的不同相像/李亚萍//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人大J3,2006年第4期

华文世界的言说:女性身份与形象/林丹娅//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巾帼挥笔著美文  众芳国里展华章:钦鸿编《世界华文女作家微型小说选》撷谈/单汝鹏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年第4期

女性历史的想象与重构:世纪之交的世界华文女性写作/王艳芳//华文文学2006年第5期

台湾原住民女作家作品试论/刘秀美//陕西师大学报2006年第2期//人大J3,2006年第8期

感受学术的愉悦:读徐学《悦读台北女》/庄若江//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年第4期

台湾女性小说的特殊性:读《当代台湾女性小说史论》/陈辽//文艺报2006年2月7日(樊洛平著)

台湾当代女性散文的宗教文化意识/徐光萍//太原师院学报2006年第2期

“文学行旅与世界想像”工作坊纪要/聂华苓等//上海文学2006年第9期

传承与突破:欧美华人女性自传体文学创作谈/宋晓英//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6年第4期

浮世哀歌:香港女作家婚恋小说中的爱情危机感/严英秀//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华裔女性作家的言说策略/李晓芳//常州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北美华文文学不同时期的两大历史特征/刘俊//文艺报2006年8月24日

2. 作家作品研究

用文学创作抚慰9·11之痛/代刚//中国妇女报2006年9月18日(贝拉)

论蔡丽双诗文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张玖青//写作2006年第12期

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华文女戏剧家——陈尹莹/田本相//戏剧艺术2006年第4期

在迷惘落寞的情爱废墟里挣扎:郭良惠的创作与其笔下女性形象观照/彭燕彬//中州学刊2006

年第5期

情爱——佛理——人性:华严小说的一种观察角度/曹惠民//常州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霭霭停云:华严在台湾的文采风流/封德屏//常州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姻缘道上的现代想象:论华严的小说/王剑丛//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年第4期

一个女子的尤利西斯:黄碧云小说中的行旅想象与精神家园/黄念欣//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

第1期

爱情宣言,生命体悟:简?o《四月裂帛》赏析兼谈其散文的文体特色/茅林莺//名作欣赏2006年第5期上

博爱的视角:江道莲小说集《长衫》分析/王韬,刘彤//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年第3期

性文学领域的大胆叛逆:试论台湾女作家李昂的小说创作/樊洛平//中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3期

情书·情人:评李昂的书信体小说《一封未寄的情书》系列/常建婷//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年第4期

启蒙传统下的经典戏仿:重释女性主义文学代表作《杀夫》/刘保昌//丽水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时空:并置与回旋:试论李碧华小说的传奇性叙事/冯晓艳//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率性的叛逆与另类的光彩:论李碧华笔下的女性形象/郑渺渺//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年第2期

谈小说《青蛇》与后现代叙事/李锋//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年第2期(李碧华)

悲剧的轮回:《潘金莲之前世今生》“潘金莲”形象新解/胡庆雄,吕??//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年第3期(李碧华)

粲然绽放的文坛奇葩:从《胭脂扣》解读李碧华及其创作/丁颍//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年第2期

诡异瑰丽的影像世界:浅析李碧华电影的美学特征/陈丽//电影文学2006年第6期

袋子是假的,袋子里的东西是真的:李黎和她的《袋鼠男人》/隋长虹//山东文学2006年第6期

漂流的意愿,航行的意志/李渝//上海文学2006年第9期

语言的芜杂和美丽/黎紫书//上海文学2006年第9期

才女粱凤仪  舞袖富人生//读者导报2006年3月10日

卑贱的生存与倔强的灵魂:比较《油麻菜籽》和《你是一条河》中的母女关系表现/齐红

//华文文学2006年第3期

林海音故居记/肖复兴//文学报2006年5月18日

趣味人生的趣味书写:论林海音散文中的两个世界/曾欢//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年第2期

林海音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关元元//现代语文2006年·28

“抬起头来,为大地创造意义”:读长篇小说《天望》/陈美兰//文艺报2006年4月15日(林湄)

潮汕文风奇女子:阅读林爽/林广穆//中国女性文化2006年总第8卷

因为一双真善美的眼睛:《美国女子监狱纪实》评/郭媛媛//华文文学论坛2006年第4期(刘於蓉)

生命与岁月的怀想之歌:走进罗兰的小说世界/樊洛平//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罗兰创作艺术风格探析/张永东//延安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聂华苓小说的意象运用/黄志杰,钱如玉//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年第2期

“千山外,水长流”:聂华苓作品中的原乡书写/王勋鸿//现代语文2006年第4期

“和而不同”的双音合奏:《千山外,水长流》的文化构想/张国玲//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

年第1期(聂华苓)

女性话语·国族寓言·华人文化英雄:从文化研究视角重读当代华语经典《桑青与桃红》

/朱立立//台湾研究集刊2006年第3期//人大J3,2007年第1期

《桑青与桃红》和《三生三世》/聂华苓//上海文学2006年第9期

心灵世界的阐释:从欧阳子小说集《魔女》所透视出的/蒋义娜//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年第3期

文学经验的反馈/平路//上海文学2006年第9期

论琦君怀旧散文的小说化书写/仲文婷//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年第3期

应信茶庄比酒香/荒芜//中华读书报2006年3月22日(琦君)

春风化雨润心田:论琦君散文中的母亲形象/朱才华//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第8期

浴“火”再生的“凤凰”:读融融的情爱小说/(美)陈瑞琳//华文文学2006年第6期

蓉子专栏的魅力:在世界华文女作家协会第九届年会上的发言/陆士清//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年第4期

走不出生命的雨季:试析三毛的性格缺陷与死亡/吴娜//咸宁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论三毛散文的旷达文风/乔春雷//阿坝师专学报2006年第4期

根着何处:论苏伟贞《沉默之岛》中的认同焦虑/薛红云//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年第1期

批注、评点《单人旅行》/安妮宝贝//莽原2006年第5期(苏伟贞)

“书写”小说/李敬泽//莽原2006年第5期(苏伟贞)

梦想:女人的宿命:解读《日历日历挂在墙壁》的精神意蕴/孙媛//名作欣赏2006年4月号

下半月刊(苏伟贞)

出走与留守:《挂满星星的房间》和《日历日历挂在墙壁》对照阅读/何小勇,郭旭胜//名作欣赏2006年第4期下(陈思宏,苏伟贞)

百年沧桑女儿心:读范震威的《世纪才女——苏雪林传》/王雪莹//文艺报2006年8月31日

马华文学:论尚晚筠的女性书写策略/杨启平//山西师大学报2006年第5期

写作成为居住之地/施叔青//上海文学2006年第9期

施叔青香港题材小说的艺术追忆/王瑞华//闽江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新时代的旧悲剧:浅析施叔青的都市女性故事/于静//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年第2期

《食书的女人》/陈思和//文汇读书周报2006年2月24日

在迷糊中幽默执笔/(美国)吴玲瑶//文学报2006年年2月24日

吴玲瑶印象:

  珠玉缤纷/(美国)琦君

  用笑靥挥洒人生/(台湾)赵淑敏

  巧妇有字为炊/(台湾)张错

  从温室中探头的玫瑰/(台湾)廖辉英

  微笑看人间/(台湾)吴淡如

  幽默的生活大师——吴玲瑶/(美国)周芬娜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年第4期

西西研究综述/凌逾//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向现代电影越界的新小说:以西西《东城故事》的文体创意为例/凌逾//华南师大学报2006年第3期

评点《像我这样一个女子》/李修文//莽原2006年第6期

生死一念间/魏天无//莽原2006年第6期(《像我这样一个女子》)

反线性的性别叙述与文体创意:以西西编织文字飞毡的网结体为例/凌逾//文学评论2006年第6期(《飞毡》)

席慕蓉:情诗写到80岁//读者导报2006年10月20日(摘自《北京青年报》)

席慕蓉诗歌的遣词造句/雷学军//海南师院学报2006年第2期

浅析席慕蓉抒情诗的几种意象/余婷婷//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年第4期

今生的爱,永恒的月:读《千江有水千江月》/丁纯//文汇读书周报2006年9月29日

凝思静观  淡雅柔美:香港作家小思散文品评/倪金华//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年第4期

作家的诚信与责任:写在谢冰莹诞辰百年/阎纯德//文艺报2006年5月11日

…………………………

严歌苓:足迹那么远,文字这么近/丁杨//中华读书报2006年2月22日

走近大洋彼岸的缪斯:严歌苓访谈录/江少川//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年第3期

文华如绮,诗性之语:严歌苓小说修辞意识管窥/孙晓虹//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年第3期

严歌苓:最爱写输了的女人//读者导报2006年4月21日(摘自《北京青年报》)

严歌苓:死了都要爱//读者导报2006年8月8日(摘自《南都周刊))

论严歌苓对“弱者”生存的书写/张莉//现代语文2006年·25(总262期)

探寻人性原根大爱的女性传奇/王红旗,严歌苓//中国女性文化2006年总第8卷

虚实相间的叙述方式:严歌苓小说文本管窥/朱青//名作欣赏2006年第12期下

历史记忆与文化身份:论严歌苓的“穗子”书写/王小平//华文文学2006年第2期

文华如绮,诗性之语:严歌苓小说修辞艺术管窥/孙晓红//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年第3期

失忆与记忆/严歌苓//中篇小说选刊2006年第1期(《金陵十三钗》)

性别叙述的声音及其文化隐喻:关于《扶桑》和《永远的尹雪艳》的对读/万莲姣//中国比

较文学2006年第3期

陌生化的效果:评严歌苓的《爱犬颗勒》/朱青//名作欣赏2006年第3期下

《扶桑》的叙事魅力/毛尊//名作欣赏2006年第3期下

雌性·母性:严歌苓小说《扶桑》中的情结分析/缪丽芳//华文文学2006年第6期

谜样的扶桑与盘根错节的历史:严歌苓《扶桑》的文化意蕴/金琼//名作欣赏2006年第6期

以文学的真实还原历史的真实:试论《扶桑》中华人形象的颠覆性/詹乔//当代文坛2006年第4期

对人性、欲望的沉思与展示:论《雌性的草地》和《天浴》的欲望叙事/舒勤//求索2006年第6期

现代性与人性的交战:读严歌苓的《第九位寡妇》/张勇//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年第3期

夹缝中静观历史变更:上海举行严歌苓长篇小说《第九位寡妇》研讨会/丁丽洁//文学报2006年3月16日

《第九个寡妇》/陈思和//文汇读书周报2006年4月7日

这个女人不寻常:读严歌苓长篇小说《第九个寡妇》/梁晓声//文学报2006年4月13日

王葡萄:女人是第二性吗?:严歌苓与复旦大学学生的对话/严歌苓等//上海文学2006年第

5期(《第九个寡妇》)

从《第九个寡妇》看乡村叙事的历史虚无主义/周水涛//小说评论2006年第5期

女人的诗史:悲壮抑或凄凉:评严歌苓新作《一个女人的诗史》/王向东//中国妇女报2006年7月4日

“笨拙”之爱的悠长诗意/与畴//中华读书报2006年7月19日

后革命叙事中的红色记忆:读严歌苓的《一个女人的诗史》/贺绍俊//文汇读书周报2006年8月18日

………………………………

安能辨我是雄雌:由《魔旦》与《蝴蝶君》的比较分析看华人(男性)的文学再现策略/葛亮//国外文学2006年第3期

论亦舒的生命体验对其创作的影响/刘奕华//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年第1期

“言情小说”的性别立场:论亦舒的女性书写策略/周霜//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论尹玲诗歌创作的主题意象/杨剑龙//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自己的天空”之异彩:评台湾新生代女作家袁琼琼的创作/张杨//洛阳师院学报2006年第

1期

情感的天堂  现实的人间:《马丽》赏析/刘燕//写作2006年第6期(袁琼琼)

查建英:在时代的大树上做一枚切片/孙小宁//传记文学2006年第11期

哈佛的中国缘:读张凤的作品/刘俊//文艺报2006年3月11日

一股穿越穷山恶石的水/张翎//中篇小说选刊2006年第2期(《向北方》)

坚硬的质地柔软的心:评张翎《向北方》/陈福民//文艺争鸣小说选萃2006年第2期

北方精神,是钢也是水(创作谈)/张翎//文艺争鸣小说选萃2006年第2期(《向北方》)

张晓风文学创作研究综述/茅林莺//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年第3期

人生自是有情痴:谈台湾作家张晓风的散文/蔡晓妮//文学报2006年3月30日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读张晓风《不朽的失眠》/林超然,高方//名作欣赏2006年第5期上

信“笔”由缰,点石成金:钟怡文散文集《我和我豢养的宇宙》品评/戴勇//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年第3期

周桐小说主题的反讽意蕴/莫嘉丽//写作2006年第5期

叙事人称、家国意识和“他者”追寻:论朱天心90年代后的小说创作/杨蓉蓉//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年第3期

彷徨于“无地”的记忆之书:朱天心中短篇小说集《古都》浅析/徐志翔//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年第3期

在朱天心的文学世界里寻找张爱玲/陈美霞//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年第3期

深刻的孤独/周玉宁//作品与争鸣2006年第12期(朱文颖:《世界》)

意义的缺失与唤起/王艳芳//作品与争鸣2006年第12期(朱文颖:《世界》)

朱小燕:加拿大“税吏”兼作家//读者导报2006年5月26日(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华裔女童邹奇奇:八岁的“文学小巨人”/王胡//中华读书报2006年2月22日

一首激越的女性主义理想赞歌:《射雕英雄传》女性主义解读/周卫京//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

年第2期(金庸)

金庸武侠文本中的女性宿命/王惟,池丽君//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年第3期

(四)外国、比较女性文学研究与批评

1. 总论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中的“身份/认同”/蒋欣欣//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第1期

从性别政治到生态政治:西方女权主义艺术的进路/万书元//大连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女人要有“一间自己的屋子”:试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解构与建构/陈宁//山东外语教学2006年第1期

论西方女性主义的书写理论/倪志娟//孝感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虚拟认识论与有关意义的女性主义诠释/万益//孝感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后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周璇//理论与创作2006年第2期

作为女性主义符号的另类场景:西蒙·波伏娃、汉娜·阿伦特、苏珊·桑塔格的中国阅读

/荒林//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5期//人大D423,2006年第4期//中国女性主义2006年春(总第6期)

汉娜·阿伦特成阅读热点/傅小平//文学报2006年10月26日

论文学接受的性别倾向: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例/林树明//位秀平拉2006年第5期

“双性同体”研究新视角/郑敏,李树//长沙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对话意识/周春//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第1期

文化表征与形象建构:黑人女性主义的大众文化批评/周春//当代文坛2006年第1期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价值指向与存在维度/唐红梅//美与时代2006年第9期下

人文主义文化语境中的西方女性文学/杜鹃,隋忆越//淮海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论妇女与小说/林树明//贵州师大学报2006年第3期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述评/谢鹏,郭晶晶//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概述/陈茂林//齐鲁学刊2006年第4期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简论/唐国卿,梁劲松//南宁师专学报2006年第4期

生态女性文学批评的文化理念建构/陈凤珍//邢台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巴特勒的困惑:对《性属困惑》的阿多诺式批判/李昀,万益//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第2期

“他者”与“解构”: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关键词解读/章旭清//徐州师大学报2006年第1期

新女性主义电视研究概论/郑大群//求索2006年第3期//人大J8,2006年第9期

神话研究的原型图像学方法:评叶舒宪的《千面女神》/张丽红////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第2期

从月亮神话看性别本质主义/杨慧//青海师大学报2006年第6期//人大J1,2007年第3期

以“父亲”的名义:论西方文学中的审父母题/杨经建//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1期

“灰姑娘”故事的转输地:兼论中欧民间故事流播中的海上通道/王青//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1期//人大J2,2006年第11期

中西“灰姑娘故事型”的叙事比较:以段成式与贝洛为例/钱淑英//上海师大学报2006年第5期(唐朝段成式的《叶限》与贝洛的《灰姑娘》)

感伤旅途:西方同性恋电影的发展、郑宜庸//世界电影2006年第2期

女人、紫罗兰和扇子/高兴//中华读书报2006年3月15日

中西文化语境中的女性命运/张敏等//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后殖民主义的性别隐喻:西方男子与东方女子的故事/陈晓洁//济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西方文学中男权视角下的女性形象/杨晓莲//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9期

批判与展望:英美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的历史使命/刘英,李莉//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妇女与现代的组合:现当代英美女性实验小说传统分析/李军//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读申丹等著《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赵炎秋//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3期

从“女性作家”到“女性文学”/袁素华//学术论坛2006年第3期

欧美华人女性自我书写文本中的审美特质/宋晓英//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人文立场与全球化视野:欧美华人作家女性自我书写文本阐释/宋晓英//理论学刊2006年第9期

2. 各国女性文学研究与批评

(1)亚洲国家

印度女作家拒受印度文学大奖/西辑//文艺报2006年2月14日(阿兰德蒂·罗伊)

韩国古代女性生存状态与文学创作/赵杨//中国女性主义2006年春(总第6期)

“灰姑娘”母题型韩国电视剧研究/王玉新//中国电视2006年第8期

韩剧:关于女性、消费与文化认同/萧萍//上海师大学报2006年第5期

女性共感:“走出韩剧看韩国”之三/龚静//上海文学2006年第11期

女权的复苏:用性别诗学理论解读韩剧《大长今》/杨红//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20世纪90年代韩国女性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以三个小说文本为中心/谢琼//中国女性主义2006年春(总第6期)

从少年到白头,没有一天不忧伤:关于韩国作家申京淑和她的《单人房》//薛舟//外国文学动态2006年第5期

文学奖·少女作家·少女感性/唐先容//外国文学动态2006年第2期

日本平安时代的女性文学/李莹//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日本女作家笔下的日本女性/贾军芹//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战乱时期的日本女性文学/王晶//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女流文学:日本文坛的“半边天”/施小炜//中国妇女报2006年4月25日

“高丽相人的预言”与《源氏物语》的结构/周洁//海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寻寻觅觅:源氏恋母情结析/王建浩//黄冈师院学报2006年第2期

变异的专偶制与女性悲剧:从《源氏物语》看日本平安时代的妇女命运/钱澄//苏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从《源氏物语》看中日文化交融的渊源/严立群//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源氏物语》及物语文化考辩/邵永华//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源氏物语》与钱稻孙/文洁若//作家杂志2006年第8期

《源氏物语》的女性群像浅读/张奚瑜//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第9期下

光源氏——世界文学“多余人”形象的雏形/王燕//学术交流2006年第10期

她笔下那寂寞而清秀的姿态(关于?靠谝灰叮?/洁尘//散文2006年第4期

永井爱访谈录/朱海庆//戏剧艺术2006年第2期

永井爱和她的剧作/濑户宏//戏剧艺术2006年第2期

爱的理想、困惑与解答:论林真理子《只要赶上末班飞机》和《京都行》文学主题/邢以丹//漳州师院学报2006年第4期

亲爱的小豆豆,别来无恙/徐鲁//文学报2006年4月6日(黑柳彻子)

安房直子:一个深蓝的童话/周炜//文学报2006年7月14日

川端康成的女性视角:川端康成早期作品的分析/周翠平//湘潭师院学报2006年第4期

《挪威的森林》与《红玫瑰与白玫瑰》两性模式比较/李苏晋//洛阳师院学报2006年第1期

女性主义眼光下的《挪威的森林》/阎伟//江汉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泰国《昆昌昆平唱本》女性形象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廖宇夫//东南亚纵横2006年第7期

存在中的努力:阿拉伯文坛女性的佼佼者哈奈尼·谢赫/宗笑飞//外国文学动态2006年第3期(黎巴嫩裔)

《梦游》——艾瓦德对阿拉伯女性的忧思/周烈//外国文学2006年第6期

(2)俄罗斯

俄罗斯文学传统中女性崇拜的宗教文化渊源/梁坤//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人大J4,2006年第8期

当代俄罗斯文坛女性作家三剑客/陈新宇//译林2006年第4期

当代俄罗斯女性主义文学/段丽君//俄罗斯研究2006年第1期

当代俄罗斯女性主义小说对经典文本的戏拟/段丽君//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第1期//人大J4,

2006年第5期

谈茨维塔耶娃(访谈)/(美国)约·布罗茨基,所·沃尔科夫作//陈方译//世界文学2006年

第2期

诗歌与俗世的罅隙:阿赫玛托娃/曹霞//中国女性主义2006年秋(总第7期)

被人脑存盘的安魂曲:纪念阿赫玛托娃逝世40周年/?T迅雷//中华读书报2006年9月6日

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访谈录/校莉莉译//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第1期

拥有最多读者的俄罗斯女作家:乌利茨卡娅/陈方//译林2006年第4期

俄罗斯民族历史的“文化寻母”:乌利茨卡雅长篇小说《美狄亚与她的孩子们》中的女性话语/张建华//外国文学2006年第5期//人大J4,2006年第12期

斯·阿列克西耶维奇和她的战争纪实文学/陈新宇//译林2006年第2期(1948-)

莉吉娅·格里戈里耶娃访谈/杨庄//外国文学动态2006年第5期

俄乔女诗人科洛索娃/赵永华//中华读书报2006年2月8日

反叛话语对霸权话语的文学批评:兼论托尔斯泰的妇女观/张??//徐州师大学报2006年第1

人性的镜子:再读《安娜·卡列尼娜》/缪春萍,刘立新//名作欣赏2006年第4期下

爱过、挣扎过、活过:安娜形象新解读/强月霞,张丽娜//名作欣赏2006年第4期下

安娜悲剧原因新探:从一个梦入手/谢磊//名作欣赏2006年第4期下

女性意识的萌芽与失落:再论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成因/张玉娟//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

年第1期

(3)英国、爱尔兰

维多利亚时代女作家笔下的牧师形象及其文化蕴涵/金琼//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6期

十九世纪英国女性文学崛起和繁荣的文化契机/金琼//怀化学院学报2006年第12期

批判与展望:英美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的历史使命/刘英,李莉//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英国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其传统/向丽华//现代语文2006年·25(总262期)

试论英国文学中女性文化主体地位的发展/欧阳美和,王传举//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2006年布克奖提升女性写作/许??//中国妇女报2006年11月2日

苏珊·巴斯内特文学翻译思想述评/段峰四川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论简·奥斯丁小说叙述声音的女性主义立场/谭颍沁//武汉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从女主人公的性格矛盾看《傲慢与偏见》的自我解构/梁晓晖//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浅谈《傲慢与偏见》与《简·爱》开篇艺术/田凤柱//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6年第3期

论《傲慢与偏见》的女性主体意识与叙事技巧/马红玲//商丘师院学报2006年第6期

论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中的浪漫主义倾向/崔丽华//辽宁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傲慢与偏见》的叙事视角与写作意义/吴卫华//名作欣赏2006年第10期下

《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形象塑造之比较/陈婧//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重读《房客》话女权:论海伦的离家出走/赵慧珍//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怀尔德菲尔庄园的房客》的叙事艺术/刘彩霞//许昌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安妮·勃朗特)

夏洛蒂·勃朗特与女性意识/李涛//西华师大学报2006年第2期

《简·爱》中的性别意识/刘惠媛//辽宁师大学报2006年第1期

维多利亚女性艰难的身份认同:女性成长小说《简·爱》探析/杨鸿雁//三峡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从《简爱》的圣经情节看其女性主义观/张翠萍//洛阳师院学报2006年第1期

《简·爱》——女权主义批评的“崇拜文本”/李军//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从颠覆到建构:从《简·爱》的多种解读看阅读的政治性/孔岩,陈义华//延安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人大J4,2006年第10期

对《简·爱》女性意识的审视与重构/朱俊伟//周口师院学报2006年第6期

经典爱情模式中的女性形象:《简·爱》与《傲慢与偏见》之比较/马丽君//沧桑2006年第1期

穿越时空的女性主义:《简爱》和《一个人的战争》的比较/张振梅,韩晓玲//名作欣赏2006年第11期下

犹斗的“困兽”  同声的反抗:评说伯莎·梅森和蘩漪/甄蕾//名作欣赏2006年第7期下

《谢莉》:“进步”话语的解构和“通天塔”意象的建构/殷企平,陈艳华//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2期

为了理想和纪念:谢莉的形象价值/周庆贺//南阳师院学报2006年第5期

夏洛蒂创作道路的转变/刘卫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年第3期

试析《呼啸山庄》中爱情悲剧的根源/惠婧蕊//牡丹江师院学报2006年第2期

《呼啸山庄》中纳莉的多重身份/孙艳//衡水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观望者”的故事:《呼啸山庄》叙述层次研究/刘进//四川师大学报2006年第3期

《呼啸山庄》中的反家庭叙述/樊冠钰//许昌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之爱/许淼,孙中明//周口师院学报2006年第4期

《呼啸山庄》与《金锁记》情感世界比较/秦敏//现代语文2006年第11期

试析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自我追求:《呼啸山庄》两代女主人公解读/赵一玲//电影评介2006年第15期

希克厉和曹七巧形象之比较/齐雪艳/伊犁师院学报2006年第2期

论《弗兰肯斯坦》对哥特小说的影响/王永志//沈阳师大学报2006年第6期

论曼斯菲尔德叙事风格的形成/徐晗//上海师大学报2006年第1期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俄罗斯情结/蒋虹//俄罗斯文艺2006年第1期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试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中的意象象征/王素英//西华师大学报2006年第4期

素雅婉约的女性之歌:曼斯菲尔德的《幸福》与凌叔华的《花之寺》之比较/杨春红,郑友奇//怀化学院学报2006年第12期

论乔治·爱略特的道德关怀/解琳//高等函授学报2006年第6期

维多利亚文化语境中矛盾意识的突显:评盖斯凯尔夫人的《玛丽·巴顿》/欧阳美和,周香花//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2期(1810-1865)

破碎的意象折射出深邃的思考:试论西特维尔诗歌的现代性/章燕//世界文学2006年第3期

塑造女性角色的文学象征手法:评达夫妮·杜穆里埃的《蝴蝶梦》/陈潇潇//辽宁师大学报2006年第6期(发表于1938年)

弗吉尼亚·沃尔夫文学批评观摭论/黄涛梅//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人大J1,2006年第9期

伍尔夫女性主义诗学思想的当代踪迹/王建香,王洁群//求索2006年第12期

馨素如菊,暗香浮动:从婚姻爱情角度解读弗吉尼亚·伍尔夫/马莹//名作欣赏2006年第5期下

发现伍尔夫/黄媛//文学报2006年7月21日

伍尔夫的自言自语/王月华//文汇读书周报2006年7月28日

伍尔芙《飞蛾之死》中的崇高美/刘须明//名作欣赏2006年第8期上

“局外人”与公众话语:伍尔夫后期小说的文化立场与散文化写作研究/李红梅//四川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论伍尔夫的“重要瞬间说”/袁素华//当代文坛2006年第4期

伍尔夫之“唯美主义”研究/郝琳//外国文学2006年第6期//人大J4,2007年第4期

“杀死房中天使”  创造女性话语:弗吉尼亚·伍尔夫对维多利亚时代男性霸权的反叛/赵思奇//周口师院学报2006年第4期

公共/私人领域的纷争与和谐:记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中的公共/私人空间/潘建//湖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伍尔夫小说中的意识隐喻/李嵩岳//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公众立场上的超越:伍尔夫后期小说创作转型研究/李红梅//苏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出航的欲望:评弗吉尼亚·伍尔夫自身及小说中的死亡情结/张瑞红,刘冀//电影评介2006年第17期

超越性别:《奥兰多》的女性主义思想/彭瑶//名作欣赏2006年第1期

论《到灯塔去》中的父亲意象/赖辉//中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1期

试析《达罗卫夫人》中叙事手法和主题表达的统一/谢剑萍//理论界2006年第4期

“远航”三重唱:伍尔芙《远航》/眭小红//现代语文2006年·25(总262期)

从女性哥特主义传统解读伊丽莎白·鲍恩的《魔鬼情人》/陈榕//外国文学2006年第1期

英国著名女作家穆丽尔·斯巴克去世/孟丽//外国文艺2006年第3期(1918-2006)

日落山水静:记英国老妪作家佩·菲茨杰拉尔德/张海霞//外国文学动态2006年第4期(1916-2000)

论默多克小说《黑王子》中的形式与偶合无序问题/何伟文//外国文学评论2006年第1期

善与爱:默多克在《黑王子》中的探索/李馥辰//盐城师院学报2006年第3期(1919-1999)

艾丽丝·默多克小说中的类型化人物研究:从《一次相当体面的失败》谈起/岳国法//周口师院学报2006年第3期

艾丽丝·默多克小说观的哲学根源探讨/岳国法//南阳师院学报2006年第5期(1919-1999)

超越女性话语,走向“无我”境界:艾丽斯·默多克小说的美学追求,兼论《在网下》/王雅华//国外文学2006年第4期

裂变的人生  扭曲的人性:析《野草在歌唱》中玛丽形象/向丽华//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莱莘1919-)

后现代碎片中的“话语”重构:《金色笔记》的再思考/王丽丽,伊迎//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第4期

历史的回声:拜厄特《占有》之多重对话关系/程倩//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第1期/人大J4,

2006年第5期 (1936-)

解读玛格丽特·德拉布尔早期小说创作中的“自我指涉”现象/戴琳//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第2期(1939-)

《金色的耶路撒冷》的女性主义解读/任海云,杜丽丽//兰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玛格丽特·德拉布尔)

扎迪·史密斯出版新作《论美》/马燕//外国文学动态2006年第1期

非裔美女作家喜获橘子奖/盛韵//文汇读书周报2006年6月30日(扎蒂·史密斯)

女性意识的张扬和文化意蕴的凸显:论韩素音《青山不老》的书写策略/方忠//扬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论文学评论中的读者缺席问题:从《哈利·波特》谈起/瓦韵青//名作欣赏2006年第8期下

凯丽尔·邱吉尔:英国当代剧坛的女先锋/秦文//外国文学动态2006年第4期

性别的追问:对卡瑞·邱吉尔《九重天》的女性主义阅读/楼育萍//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九重天》中性别角色反串的女性主义意图/刘永杰//戏剧2006年第2期

对女性解放本质的疑问:论卡丽·邱吉尔《上等女性》的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想特色/刘霞

//暨南学报2006年第3期(英国女剧作家1938-)

身份和性别界定的人为性:解读“极乐的心境”/王岚//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3期

书写身体,为黑人女性一辩:当代英国女诗人格丽斯·尼柯尔斯诗歌评析/刘须明,潘百花//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第3期

苏格兰女作家贾尼斯·盖洛韦及其创作/王金娥//外国文学动态2006年第4期(1955-)

附:贾尼斯·盖洛韦访谈录/冯海青编译//外国文学动态2006年第4期

叙事与元叙事:论詹妮特·温特森的《守望灯塔》/朱桃香//暨南学报2006年第6期(1959-)

《重返梦幻岛》:成人对成长的温情回味和深情呼唤//文汇读书周报2006年9月29日(英国儿童文学作家麦考琳,1951-)

她让失败者成为英雄/庄秋水//文汇读书周报2006年11月24日(安妮·普鲁:《船讯》)

“真实的空间”:英国女作家艾丽·史密斯的小说世界/钱程编译//中华读书报2006年5月10日

…………………………

从《珊瑚岛》到《蝇王》:看殖民文学中女性缺席意义的变迁/张怡宇//百花洲2006年第3期(罗伯特·迈克尔·巴兰坦《珊瑚岛》1858年,威廉·戈尔丁《蝇王》1954年)

“我不在意性别“:英国小说家詹尼特·温特森/吕洪灵//外国文学动态2006年第2期

所谓伊人:从塑造女性形象的意象刊莎士比亚戏剧和中国古典戏剧/刘昊//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从女性视角解读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形象/刘娜//戏剧文学2006年第4期

浅析莎士比亚“四大喜剧”中的女性形象/陈达//电影评介2006年第10期

浅论莎士比亚《奥赛罗》中的婚姻制度与妇女地位问题/田俊武,李硕//戏剧文学2006年第9期

《力士参孙》中女性形象之浅析/李荣香//名作欣赏2006年第11期下(弥尔顿)

贞洁·美德·报偿:论《帕梅拉》的贞洁观/朱卫红//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4期(赛缪尔·理查生)

论华兹华斯的悲情女性观/高继海,李明心//商丘师院学报2006年第6期

被封闭的女人:读勃朗宁的四首戏剧独白诗/许淑芳//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1期

论劳伦斯小说的性伦理/张建佳,蒋家国//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1期

男子沙文主义者还是女性主义盟友:试论D·H·劳伦斯对女性的矛盾态度/于爱琴//辽宁师大学报2006年第4期

论哈代的婚恋观:透视哈代主要小说的婚恋情结/黄丽辉//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论托马斯·哈代的爱情诗/颜学军//名作欣赏2006年第5期下

《苔丝》中的时代特征与叛逆形象:《苔丝》的女性主义视角解析/蒋橹//电影评介2006年第14期

不伦之恋:《无名的裘德》的叙事母题探析/吴卫华//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2期

试析王尔德的女性观/杨霓//云南师大学报2006年第6期

父权规训与男性想象:解读康拉德小说《黑暗的心》/王进//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蝇王》的女性主义解读/王卫新//河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威廉·戈尔丁)

威廉·福克纳作品中女性悲剧性格成因透视/李常磊//东岳论丛2006年第5期

从女性主义心理学的角度再读《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廖越英//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

……………………

性别的跨越与叙述策略:论格雷戈里夫人的《库楚雷恩》/刘晋,钟维//云南师大学报2006年6期(爱尔兰,十九世纪末)

生态女性主义的先驱者:爱米莉·劳利斯和她的《赫理士研究》/刘晋,李爱庆//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第3期(爱尔兰)

论《都柏林人》中女性的“角色行为”/缪春旗//盐城师院学报2006年第3期

《尤利西斯》与社会性别/彭珍珠//安徽师大学报2006年第1期

色彩斑斓的心灵之旅:乔伊斯的《阿拉比》和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对照赏析/于海//宜宾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4)法国

法国后现代女性主义研究思想述评及其影响/覃琮,李德//柳州师专学报2006年第2期

法国后现代主流女性主义研究/李德,覃琮//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女性文学创作述评/郭玉梅//国外文学2006年第3期

法国女性导演与女性电影/徐峰//戏剧2006年第3期

历史、女人、时间:克里斯蒂娃的时间哲学述评/李昀,万益//暨南学报2006年第5期

解析符号学批判:克里斯蒂娃研究之一/孙秀丽//外语学刊2006年第5期

文学的类型、法律与女人:读解德里达的文学观/陈晓明//当代文坛2006年第5旗

从“桑夫人”到“桑这个女人”:波德莱尔眼中的乔治·桑/刘波//国外文学2006年第1期

杜拉斯手稿在法国首次公展/黄荭//文汇读书周报2006年1月27日

杜拉斯的手稿:写作的舞台/(法)布里安·斯廷普森;曹丹红译//文艺争鸣2006年第5期

我眼中的杜拉斯/黄荭,袁筱一,(法)阿列特·阿梅尔//文艺争鸣2006年第5期

杜拉斯逝世十周年纪念论坛在沪举行/郁蓓媛//文学报2006年6月22日

杜拉斯在中国的译介和研究综述/郑宗荣//惠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1914-1996)

父亲是一种隐喻:试析拉康的“父亲之名”在杜拉斯作品中的能指作用/范荣//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5期//人大J4,2007年第2期

《劳尔·斯泰因的迷狂》: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的最佳诠释/卢敏//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人大J4,2006年第10期

《广岛之恋》的爱情主题/乔雪//名作欣赏2006年第8期下

情人:孤单人世的一点慰籍:读杜拉斯《中国北方的情人》/赵荔红//文汇读书周报2006年8月4日

一束阳光照进深渊:解读尤瑟纳尔的《默默无闻的人》/柳志英//名作欣赏2006年第10期下

玛丽·达里厄塞克访问中国/未鱼//世界文学2006年第3期(1969-)

春光灿烂“猪女郎”/丁杨//中华读书报2006年3月15日

法国当代女作家玛丽·恩迪耶访谈/胡明华译//外国文学动态2006年第3期(1967-)

《不可安慰》的安慰/孙圣英//外国文学动态2006年第4期(安娜·高达,1971-)

萨冈:一个时代的青春代言人/洁尘//中华读书报2006年4月19日(萨冈,1935-2004)

萨冈:追寻逝去的时光/曲遥轩//中华读书报2006年12月13日

西非多妻制家庭的众妻及其隐居生活:影片《酋长的第五位新娘》的影视人类学观察/范长风//社会科学2006年第10期(埃利亚娜·德·拉图尔,法国人类学家、导演)

上帝的婢女,基督的新娘:《修女》形象的女性解读及思考/罗玉红//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12期(狄德罗)

女权主义与萨德小说/刘芳//南方文坛2006年第5期

(5)德国、奥地利

每天都是一部小说:克里斯塔·沃尔夫访谈录/张帆译//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第3期(1929-)

无望中的希望:评海尔曼小说《不过是幽灵罢了》/任国强//外国文学动态2006年第3期

试论耶利内克戏剧现象/刘明厚//戏剧艺术2006年第2期

耶利内克如何来到中国(上、下)/蔡鸿君//外国文学动态2006年第1~2期

一部女性主义思辨书:评耶利内克的《死亡与少女》/杨正和,罗晓梅//南昌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猎手与猎物间的权力游戏:耶利内克《钢琴教师》及其他/王宏图//长江学术2006年第2期

荆棘鸟的绝唱:评《钢琴教师》/耿建华,宋颖//山东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畸形的共生体:浅析耶利内克小说《钢琴教师》中的母女关系/蒋丽//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权力压抑下的女性归宿:读埃尔弗雷德·耶利内克的代表作品《钢琴教师》/罗晓梅,周海

燕//惠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潮湿地成长  炽热地毁灭:《钢琴教师》与《一个人的战争》的比较研究/黄萧萧//中国女性主义2006年秋(总第7期)

一首女权主义的狂想曲:我看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小说《钢琴教师》/李丽华,李亚妮//妇女与社会性别学通讯2006年3月(总第17期)

在对话中反思:耶利内克剧作《娜拉走后怎样或社会支柱》中的女权思想解读/单小曦//戏剧文学2006年第12期

神话爱情蕴寓的女性命运:对《逐爱的女人》的女性主义解读/杨正和,罗晓梅//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耶利内克)

女性遗失自我现象解析: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到《母亲的情人》/张继云//辽宁大学学

报2006年第3期

我爱你,与谁有关?:女性视角下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张淑娅//名作欣赏2006年第5期下

论卡夫卡作品中性别对立的超越:男性视角与女性意识的和谐共存/张天潇,王黎红//东北大

学学报2006年第2期

(6)加拿大

华裔女作家克拉克森夫人当选吉勒奖评委/张英//世界文学2006年第5期(加拿大1939-)

论女性话语权的丧失与复得:解析阿特伍德的短篇小说《葛特露的反驳》/傅俊,韩媛媛

//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第3期

论阿特伍德的《强奸幻想》/柯倩婷//外国文学2006年第4期

阿特伍德的《珀涅罗珀记》:一部女书/韦清琦//世界文学2006年第1期

阿特伍德《帕涅罗帕记》中对古希腊合唱团传统的改写/陈榕//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第3期

女性主义烛照下的经典重述: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新作《帕涅罗帕记》/杨莉馨

//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第4期//人大J4,2007年第2期

玛·阿特伍德出版故事集《帐篷》/胡朗//世界文学2006年第3期

《浮现》的生态女权思想/曹晓东//海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玛·阿特伍德)

阿特伍德小说《浮现》的生态批评解读/薛冰莲//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逃离异化的空间: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和《羚羊与秧鸡》/谭言红//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从《羚羊与秧鸡》看阿特伍德的人文关怀/潘守文//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以语言魔镜烛照社会的丑陋与荒诞: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论/张春蕾//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第1期

论《盲刺客》中的存在主义介入观/郭国良,赵婕//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5期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毛团》中的女性主义思想/章学文//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4期

从《别名格雷斯》看阿特伍德的逃生哲学/潘守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

(7)美国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沈建青,阚新韵//中国女性主义2006年春(总第6期)

贝蒂·弗里丹:她的一生和女权运动的未来/慷慨//中华读书报2006年2月8日

为贝蒂·弗瑞丹的离去/赵玫//文艺报2006年3月2日

爱电影的桑塔格/慷慨//中华读书报2006年1月18日

桑塔格:被肢解的女性和批评家/张柠//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2期

桑塔格的批评理论与《恩主》的互文性解读/郝桂莲//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第4期

如何揭示被“隐喻”遮蔽的真实:评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覃慧宁//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

批评家的公众关怀和审美气质:苏珊·桑特格的“政治评论”/张柠//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11期

从先锋性向现代主义回归:评桑塔格的《解读阿尔托》/王秋海//首都师大学报2006年第2期

直面人生的阴影:苏珊·桑塔格和她的小说《死亡之匣》/李建波//译林2006年第5期

关注社会议题的激进主义者苏珊·桑塔格:兼评短篇小说《我们现在的生活》/马红旗//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第4期

后殖民批评的政治伦理选择:以斯皮瓦克为例/曹莉//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3期//人大J1,2006年第9期

批评回应:回顾与展望/(美)佳亚特里·斯皮瓦克;李秀立译//外国文学2006年第6期

论属下妇女的再现/都岚岚//外国文学2006年第6期

通过身体思考/马元龙//外国文学2006年第6期/人大J4,2007年第2期(《通过身体思考》)

女性哥特式:美国的女权主义文类/徐颖果//外国文学2006年第5期

美国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中的人文关怀与生态关怀/刘英,王雪//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第4期

从女权主义理论看美国言情小说的流变/薛芳//山西师大学报2006年第5期

“石墙酒吧造反”前后同性恋文学在美国的演变/孙宏//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2期(1969年)

二十世纪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在中国/哈旭娴//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6年第2期

哥们儿,我的性别在哪里?:当代青少年喜剧和美国男子气概的新形式/(美国)戴维·格莱文著;吉晓倩译//世界电影2006年第4期

…………………………

悖论 反讽 象征:解读凯特·肖帮的短篇小说《一小时的变故》/孙胜忠//名作欣赏2006年第1期

自我在婚姻中迷失:《一个小时的故事》、《黄色壁纸》与《琐事》中人物命名艺术/姜伟//南京师大文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女性自由意识的悲剧的建构与解构/张建梅,李晓霞//辽宁师大学报2006年第4期(《一小时的故事》)(凯特·肖邦1851-1904)

以死亡诉说:析肖邦作品中妻子形象演绎/陈梅//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第12期下

发展中的女性自我建构:凯特·肖邦的《觉醒》与陶丽丝·莱莘的《黑暗来临前的夏季》

/李晋//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发掘者和终结者:对《觉醒》中阿黛尔和雷西的女性主义解读/张莉//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为自由而死:埃德娜觉醒历程探析/闫晓茹//牡丹江师院学报2006年第6期

超越生死的永恒境界:解读凯特·肖邦的《觉醒》/万雪梅//名作欣赏2006年第12期下

人,自然,生态:《白苍鹭》的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解读/陈煌书//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萨拉·奥恩·朱厄特,1849-1909)

高超的观察视点,独特的审美感悟:《我的安东尼亚》潜在的统摄性/周健//辽宁师大学报2006年第3期(韦拉·凯瑟)

从生态文学批评的角度解读《我的安东尼娅》/唐炯//龙岩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从男性个人主义到女性环境主义的嬗变:威拉·凯瑟小说《啊,拓荒者!》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周铭//外国文学2006年第3期

弗里曼小说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初探/朱新福//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美国女作家,1852-1930)

在人类心灵及其苦难的隧道中穿行:解读艾米莉·狄金森的两首诗/张晓清//百花洲2006年第1期

艾米莉·狄金森母女关系的女性主义阐释/张慧荣//山东外语教学2006年第2期

阐释的悖论:狄金森研究中的分歧与争议/刘晓晖//外国文学评论2006年第3期

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创作与超验主义/刘宏//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狄金森诗歌中的语言变异/庄晴//长沙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爱米莉·狄金森诗歌的女性书写策略/林文静//保定师专学报2006年第4期

变异与突破:谈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创新艺术/韦兰芝//牡丹江师院学报2006年第6期

情人节诗中之迪金森:对迪金森第一首诗的解读/徐翠华//名作欣赏2006年第6期下

迪金森之女性经验/徐翠华//名作欣赏2006年第9期下

狄金森与萨福比较/亓凤琴//山东外语教学2006年第6期

父/女的隐喻:解读艾米莉·狄金森《阳伞是雨伞的女儿》/陈榕//名作欣赏2006年第4期上

濒临崩溃时的自我救赎:狄金森在1862年前后的诗歌创作述评/张雪梅//南京师大文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爱米莉·迪金森:大自然是最温柔的母亲/徐翠华//电影评介2006年第15期

邀诗为伴  独善其身:艾米莉·迪金森《心灵选择了自己的良伴》解读/张林栋//名作欣赏2006年第7期下

神秘的与现实的:艾米莉·迪金森《草地上一个细长的家伙》和丹尼斯·莱维尔托夫《致蛇》之比较/周芳//名作欣赏2006年第7期下

从“他乡”到“她乡”:吉尔曼女性主义写作策略的转变/刘英,张建萍//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4期//人大J4,2006年第11期(1860~1935)

《黄色糊墙纸》:一部女权主义的力作/陈茂林//南阳师院学报2006年第5期(吉尔曼)

从天使到怪兽:一位思想女性的转变:女性主义批评对《黄色的壁纸》的细读/张慧芳//中国女性主义2006年秋(总第7期)

发展中的女性自我:伊迪丝·华顿小说中的女性世界/李晋//中国女性主义2006年秋(总第7期)(1862-1937)

逝去的和到来的:《飘》中艾希礼和斯嘉形象辨析/姜晓渤//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2期

回家的路:试论《飘》中的家园意识与女性成长/张琳//中文自学指导2006年第3期

郝思嘉女性意识的深度审视/周亚明//洛阳师院学报2006年第6期

《飘》中两位女性形象的反叛意识探析/王京华等//山东文学2006年第7期

《汤姆叔叔的小屋》的新历史主义解读/杨春//湘南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论尤多拉·韦尔蒂短篇小说《慈善访问》的艺术特色/余梅娴//名作欣赏2006年第7期下(1909-2001)

赛珍珠研究笔谈:

1.寻找赛珍珠的文学价值/郭英剑

2.关于赛珍珠非小说的研究/姚君伟

3.赛珍珠研究的当下反思/张志强

4.赛珍珠研究杂想/徐清

  //江苏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赛珍珠笔下的仲喜宗教关系/朱坤领//辽宁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赛珍珠传记杰作中的请教思想/刘丽霞//济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赛珍珠研究中的辩证观/张志强//河南师大学报2006年第4期

赛珍珠与淮扬说书/裴伟//博览群书2006年第4期

东西方文化差异背景下形成的赛珍珠双重文化思想/孙卫东//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试析赛珍珠《大地》的成功因素/王新春//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1期

对“给赛珍珠翻案”的回应:兼论《群芳亭》中的异质文化交流/徐燕//宁波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在寂静的春天里创作的普拉斯/朱新福//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3期(1932-1963)

没有一个女人装得出她的眼神/高伟//文学自由谈2006年第4期(普拉斯)

西尔维亚·普拉斯:世界的伤口/曹霞//百花洲2006年第4期

意义失却的仿真时代:论狄第恩《顺其自然》中的虚空主题(琼·狄第恩1934-)

………………

莫里森的文化立场阐释/王玉括//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第2期

托妮·莫里森和“记忆中的现场“:第四届托妮·莫里森学术研讨会综述/刘建军//外国文学动态2006年第1期

同化与回归:浅析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民族性/孙银娣//广西师院学报2006年第2期

黑人女性与破损的“圆”:托尼·莫里森作品研究/张秀见//名作欣赏2006年第6期下

植根于民族性的个性发展:谈托尼·莫里森小说的艺术特色/李鸿雁//学术交流2006年第5期

鬼魂形象与身体铭刻政治:论莫里森《蒙爱的人》中复活的鬼魂形象/唐红梅//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1期

传统杀婴母题的继承和重构:托尼·莫里森《宠儿》新解读/吴秀芳//河南师大学报2006年第1期

论《宠儿》的多重叙事聚焦/陈红//山东外语教学2006年第2期

《宠儿》中赛丝重获自我的实现/韩音馨//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2期

《宠儿》:回忆与人性的涅磐/韩晓东//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后现代小说写作因素在《宠儿》中的体现/刘颍//社科纵横2006年第4期

难以忘怀的过去:谈莫里森的《宠儿》/王秀杰//学术交流2006年第6期

论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创作手法与思想倾向/黄丽娟//沈阳师大学报2006年第6期

作为他者的宠儿:评莫里森的小说《宠儿》/黄宇洁//山东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纽约时报书评》评出近25年来美国最佳小说,莫里森的《宠儿》荣登榜首/杨仁敬//中华读书报2006年11月22日

破译魔幻与现实的密码:解读《娇女》的隐喻性表意特质/秦苏珏//当代文坛2006年第4期

论《柏油孩子》中的隐喻文化美学/史敏//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异化自我的人生悲剧:《最蓝的眼睛》中布雷德拉夫夫人的后现代心理浅析/丁杨//河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扭曲与否定:谈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谭瑛,彭颖//理论界2006年第2期

《最蓝的眼睛》的审美召唤/马淑静//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美国黑人小说《最蓝的眼睛》中隐喻的分析/郑新民//福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秀拉》中的人名寓意与原型/李喜芬//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所罗门之歌》的主题阐释/万连增,姜杨//连云港师专学报2006年第1期

论《所罗门之歌》中的中产阶级黑人形象/任海燕//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5期

在异文化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解读托妮·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张秀见,曹占平//名作欣赏2006年第10期上

………………………………

紫色与妇女主义/王成宇//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第2期

黑人情结与身份焦虑的智性表达:略论艾丽斯·沃克的文学创作/尚玉峰,夏梦远//山东文学2006年第10期

男性解放:实现妇女主义的一条必由之路:解读艾丽丝·沃克作品《紫颜色》中黑人男性人物/郑光锐//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艾丽斯·沃克对传统性别角色定位的解构:评小说《紫颜色》/夏庚华//盐城师院学报2006年第1期

论《紫色》中的“否定互文性”现象/朱荣华//外国文学评论2006年第2期

重构黑人女性的自我:解读《紫色》文本的“互文性”/丁礼明//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紫色》中服装和颜色对茜丽自我觉醒的催化作用/杨玉芳//阜阳师院学报2006年第3期

撑起一片同性的温情天空:美国黑人女作家沃克《紫颜色》中西丽和莎格同性恋关系探析

/朱肖红//名作欣赏2006年第3期下

《紫颜色》对女性主体的重建/谢景芝//河南师大学报2006年第4期

《紫颜色》与艾丽斯·沃克的女性意识/单萍,张锦玲//辽宁师大学报2006年第4期

《紫颜色》中的文学伦理浅析/林绪肃//咸宁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从《他们眼望上苍》和《紫颜色》看黑人新女性形象塑造/蒋曙//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虚构的权威:《紫色》中的“女性声音”品评/黄立华//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被子”与黑人女性自我重塑/邵敏//文艺报2006年7月27日(《紫色》)

《紫色》一曲和谐美的赞歌/王淑芹//名作欣赏2006年第9期下

上帝是个黑女人:从《紫色》看艾丽丝·沃克的黑人妇女主义宗教观/王琼//广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12期

颠覆的艺术:《父亲的微笑之光》的叙事结构与叙述声音/王晓英//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第2期

论艾丽丝·沃克短篇小说“1955”的布鲁斯特征/王晓英//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1期

《殿堂》对话形式变异及其语用意义/王成宇//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2期(艾丽丝·沃克)

寻找女性的家园:浅析艾丽斯·沃克的《外婆的日用家当》/杜荣芳,胡庆洪//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梅丽迪恩》中的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左金梅,于杰//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艾丽斯·沃克的诗性书写:艾丽斯·沃克诗歌主题研究/王卓//外国文学评论2006年第1期

……………………………………

多罗茜·帕克:一位帮助构建海明威传奇的著名女作家/何昌邑//云南师大学报2006年第1期

佐拉·尼尔·赫斯顿之谜:兼论《他们眼望上苍》中黑人女性形象的重构/嵇敏//四川师大学报2006年第3期

人 自然 生态:析《狼群中的朱莉》的生态思想/张颖,单建国//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琼·C·乔治)

索妮亚·桑切斯和她的诗歌创作/刘玉波,于海//外国文学动态2006年第1期(1934-)

冲破囚笼的歌:评《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包丽丽//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第4期(玛雅·安吉罗的成名自传体小说,发表于1970年)

安妮·普鲁的小说《老谋深算》的生态解读/刘伟,苏新连//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1935-)

画廊的情爱象征:读《画廊情殇》/张抗抗//译林2006年第2期(丹妮尔·斯蒂尔)

爱情在画廊中的生长与逃逸/张抗抗//中华读书报2006年3月1日

男性、女性、第三性:论《夜林》中超前的女性意识/申富英//山东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朱娜·巴恩斯)

欧茨出版最新短篇小说集/海仑//世界文学2006年第3期

《极度孤单》;乔伊斯·欧茨短篇小说创作四十年的回顾展/林斌//外国文学动态2006年第4期(1938-)

巧妙结构与深刻内容的完美融合:评析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中年》/黄丽双//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6期

弗兰纳雷·奥康纳面对死亡的情感宣泄/汪峰//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用死亡换回失落的爱:评奥康纳的短篇小说《好人难寻》/高明玉//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迪迪恩的“奇想之年”/肖静//外国文学动态2006年第3期(1934-)

“迷失”美利坚:关于新书《迷失指南》/(美国)沈宁//文学报2006年2月9日(瑞贝卡·索尔尼)

颠覆男权文化,重塑女性自我:美国作家乔安娜·拉斯《雌性男人》的女性主义透视/利春蓉//前沿2006年第8期

“坏女孩”凯西·埃克及其创作/李公昭//外国文学2006年第4期//人大J4,2006年第9期

希尔科作品中的美国土著女性特征/康文凯//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第4期

2006年普利策诗歌奖得主克·爱默生/陈静//外国文学动态2006年第6期(1957-)

维斯瓦纳坦与剽窃风波/尹丽娟,杨晓//外国文学动态2006年第6期(1987-)

一部让读者获得真正阅读乐趣的书:《同名》——身份与适应/鹿希//文艺报2006年5月27日(拉哈丽)

《马奇》:父亲的心路历程/王丽莉//文艺报2006年7月15日(杰拉尔丁·布鲁克斯1955-)

2006“纽伯瑞儿童文学奖”——《十字交锋》/薛玉凤//文艺报2006年9月2日(林恩·雷·帕金斯,1956-)

“她是一个真正的拓荒者”/杨振同//文学报2006年2月9日(温迪·瓦瑟斯坦20061.30去世,55岁)

美国当代女作家和她的艺术世界/李琼////中华读书报2006年4月5日(琳恩·提尔曼)

樊笼中的种族话语和身份建构:解读玛雅·安吉罗的自传体小说《我知道笼中的鸟为何歌唱》/刘志芳//吉林师大学报2006年第2期

……………………………………

美国华文文学中的大陆女性形象/李亚萍//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第1期

华裔美国文学对文学史的改写与经典重构的启示/陆薇//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第4期

是多元文化主义,还是东方主义?:为美国华裔女作家一辩/刘熠//文学自由谈2006年第1期

文化身份的探寻与建构:从水仙花、黄玉雪、汤亭亭到谭恩美/刘熠//西南师大学报2006年第2期

她们期待突破种族和历史的框定:华裔美国文学中女性的声音/张晓晖//文艺报2006年3月11日

华裔美国女性的母性谱系追寻与身份建构悖论/普若茜,饶芃子//外国文学评论2006年第4期

打破“姐妹共同体”:美国华裔女性写作与西方女性主义的分野/刘心莲//南阳师院学报2006年第5期

论美国华裔女性写作的文类特征/刘心莲//当代文坛2006年第6期

“东方主义”视野中的美国华裔文学/陈爱敏//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6期

汤亭亭:所有的老兵都痛恨战争/李晋悦//中华读书报2006年11月1日

美国的猴王:论杰拉尔德·维兹诺与汤亭亭塑造的恶作剧者形象/方红//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第1期

论汤亭亭文本的口承叙事特征/黄芙蓉,虞建华//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第3期

文类与汤亭亭的叙事作品/霍小娟//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女性言说:论汤亭亭、谭恩美的叙事策略/程爱民//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第4期

开创华裔和人类的未来:汤亭亭对中国文学经典的改写/刘建华//文艺报2006年6月22日

异乡的木兰:论《女勇士》主人公性别、族裔双重身份的逐步确立/邵怡//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年第1期

女勇士:发自华裔女儿的声音:析汤亭亭的自传体小说《女勇士》/肖立青//柳州师专学报2006年第4期

从“花木兰”到“女勇士”:试析汤亭亭对中国故事的改写/霍小娟//华南师大学报2006年第4期

论《女勇士》中的“他者”形象/柳星//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作为“历史编纂元小说”的《女勇士》/杨春//山东师大学报2006年第4期

《女勇士》中“鬼”的文学意义/张乔//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后现代的疯子叙事:试论《女勇士》中的疯女人意象/何雪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7期

被消音历史的“复声”:从《中国佬》中《关于发现》谈起/霍小娟//江西师大学报2006年第3期

谭恩美笔下的灵异东方//中华读书报2006年3月8日//读者导报2006年4月28日

翻译乎?改写乎?“译写”模式惹争议/舒晋瑜//中华读书报2006年11月1日(谭恩美0

记忆、想象、现实:谭恩美小说的创作策略/佘军//译林2006年第6期

鬼魂与人的盛宴:谭恩美在《百种隐秘感官》中对二元对立的解构/詹乔//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第1期

解读谭恩美《百种隐秘感官》中的“种族影像”/詹乔//暨南学报2006年第1期

文化的冲突,血脉的融合:《灶神之妻》的文化解读/龚莉红//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年第1期

从沉默的羔羊到自立的女神:浅析雯妮自我意识的发展历程/关合凤//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灶神之妻》与东西方文化的融合/顾世民//北方论丛2006年第6期

谭恩美的新作《拯救溺水之鱼》/海仑//世界文学2006年第3期

谎言与真话:关于谭恩美的最新小说《拯救小鱼》/(美国)沈宁//文学报2006年3月9日

命运和信仰:谭恩美新作《命运的对立面》解读/谭岸青//当代文坛2006年第4期

谭恩美小说中的神秘东方:以《接骨师之女》为个案/邹建军//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6期

玲珑心  女儿骨:谭恩美《接骨师之女》印象/红笺小丁//文学报2006年11月9日

中美文化的隔阂、冲突与融合:解读《喜福会》/彭桃英//河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骨”之意象解读:对伍慧明小说《骨》的主题研究/王建平,金烁锋//东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文化选择与人物命运:浅析伍慧明小说《骨》的人物形象/李红,王广粉//船山学刊2006年第3期

美籍华裔作家任碧莲文学叙事中的身份书写和思考:走出“寓言式”写作/刘丹//海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现实与想象的距离:读任碧莲新作《爱妾》/张琼//华文文学2006年第3期

从“埃迪斯·伊顿”到“水仙花”:试论北美华裔作家水仙花文化意识的转变历程/吴释冰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年第2期

“美国华裔文学之母”王玉雪逝世/刘玉波//文艺报2006年6月22日

………………………………………………

论《家乡》与《唐老鸦》中的“父与子”母题/蒲若茜//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第1期

霍桑的女权主义意识在《红字》中的体现/彭石玉//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霍桑的女权主义思想在海丝特·白兰个性上的体现/赵广平,程树华//名作欣赏2006年第10期下

《红字》的文化和政治批评:兼谈文化批评的模式/金衡山//外国文学评论2006年第2期

海斯特:雌雄同体的新女性/曹庆艳//商丘师院学报2006年第4期

《红字》中的“猩红色”烙印:纳撒尼尔·霍桑的女性观新探/张现红//世界文化2006年第6期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红字》和《荆棘鸟》女主人公的形象/谢遐均//名作欣赏2006年第8期下

沉默与言说:论《红字》与《S.》中的女性形象/姜海涛//南京师大文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尼科尔——男性作家笔下悲哀的“第二性”:从《刽子手之歌》看诺曼·梅勒的创作意识

/窦庆兰//辽宁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亨利·詹姆斯笔下的女性形象/王跃洪//名作欣赏2006年第12期下(1843-1916)

海明威与杰克·伦敦小说中“硬汉子”形象比较/王曰珠//安庆师院学报2006年第5期

父权意识与海明威的女性形象塑造/赵玉君//名作欣赏2006年第10期下

圣女勃瑞特:《太阳照常升起》女主人公的定位思考/任虎林//名作欣赏2006年第10期下

“迷惘的一代”的新女性/陈蔓萍//文艺报2006年3月2日(《太阳照常升起》)

杰克·伦敦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杨三成//河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异性的想象:当代美国男性犹太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评析/钱丽娟,裴飞娟//百花洲2006年第1期

奥尼尔的诸多传记形象之一:与艾格尼斯纠葛中的奥尼尔/时晓英//国外文学2006年第1期

从两个悲剧女性看尤金·奥尼尔的妇女观/张生珍//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1期

《安娜·克里斯蒂》剧中的悲剧女主角解读/张生珍,郭继德//齐鲁学刊2006年第6期(奥尼尔剧作)

古典悲剧精神的现代演绎:对《天边外》主题的一种解读/张春蕾,徐太平//连云港师专学报2006年第3期

《天边外》的女性主义解读/刘永杰//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6期(奥尼尔剧作)

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女性城市境遇:评迈克尔·坎宁安的《时时刻刻》/宋文//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第3期

精神危机·死亡情结:解读小说《时时刻刻》/孙骞骞//名作欣赏2006年第5期下(美国迈克尔·坎宁安1998发表)

透过女权运动的发展历程探析索尔·贝娄不同创作时期的女性形象塑造/唐碧莲//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从《卢布林的魔术师》看辛格创作的男性立场/毕青//徐州师大学报2006年第3期(1904-1991)

菲茨杰拉德的厌女症:菲茨杰拉德小说的女性主义解读/胡天赋//名作欣赏2006年第9期下

论威廉姆斯戏剧中同性恋主题的加密处理/徐怀静//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4期

海勒笔下的女性/褚蓓娟//安徽师大学报2006年第4期(美国当代作家)

伊什米尔·瑞德的“女性仇视”症及美国黑人的性别纷争/李杨//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第3期

詹姆斯·鲍德温的文学“弑父”与美国黑人文学的转向/谭惠娟//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6期(1924—1987)

南方没落王朝的女性们/甲鲁海//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6年第3期(福克纳)

评电影《毕业生》中女性角色塑造的失真性/谷晓//电影评介2006年第19期

(8)其他国家

美丽的想象  深邃的内涵:从《海的女儿》和《卖火柴的小女孩》看图像时代的女童阅读

/邹敏//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被物化妇女的话语:《玩偶之家》和《伤逝》的对比研究/文育玲//大连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易卜生戏剧中婚姻男女地位与关系的变迁/李会学//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美狄亚“母杀子”复仇的病理心理学解释/朱陶//西华师大学报2006年第5期

男人眼中的异性奇观:阿尔莫多瓦“女性电影”批判/孔祥静//世界电影2006年第4期(西班牙)

南非女作家艾伦·库兹瓦尤去世/孟丽//外国文艺2006年第3期(1915-2006)

病中十六日:凡人隐喻:关于南非女作家纳丁·戈迪默的小说《活》/小拙//文学报2006年1月12日

身份认同与性别叙事:析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J.M.库切的文本叙事策略/张勇//潍坊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荒漠中的女性对抗者/高文惠//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南非库切小说《国家的中

心》)

《藻海无边》的身份意识与叙事策略/张德明//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3期(加勒比女作家简·里斯1894-1979)

古巴女诗人努涅斯辞世/巴文//世界文学2006年第5期(1914-2006)

2005年卡蒙斯奖获得者:巴西女作家莉吉娅·法贡德斯·特莱斯/张黎//外国文学动态2006年第2期

波萨达斯出版新作/乌文//世界文学2006年第5期(乌拉圭女作家1953-)

论米斯特拉尔诗歌中的“母爱”主题/屈雅红//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第3期(智利女诗人)

“她们自己的文学”:当代澳大利亚妇女小说发展述评/陈正发//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何处是家园:多丽丝·皮金顿的作品《漫漫回家路》/张海榕//译林2006年第5期//外国文学动态2006年第4期(澳大利亚,1937-)

压抑、追求、叛逆:《荆棘鸟》中克利家族三位女性形象分析/张金阳,白雪芳//阜阳师院学

报2006年第2期

谁的名字是弱者?:《荆棘鸟》中的女人们/谢小琼//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土地情结对生命模式的重构:《荆棘鸟》中的土地情结分析/徐梅//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荆棘鸟》中“魔女”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傅莉莉//襄樊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简·坎平影片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周付丽//电影评介2006年第19期(新西兰女导演)

告别激进女权主义:评凯特·格伦维尔的小说《黑暗之地》与《完美主义》/王丽萍//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4期(澳大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