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新闻】“女性/性别与中国文化现代转型问题”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时间:2017-03-23 作者:
2016年10月29日至30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主办的“女性/性别与中国文化现代转型问题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夏晓红、钱南秀、刘慧英、刘人鹏、乔以钢、季红真等数十位海内外长期耕耘在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领域,并在女性/性别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学者出席了会议。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老师为大会致辞。他代表主办方人大文学院向与会学者、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对人大文学院以杨联芬教授为代表的女性主义研究现状作了简要介绍,并预祝会议圆满召开。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研究员、国际研究室主任杜洁女士,受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谭琳女士委托为大会致辞,并向在座的学者介绍了中国妇女研究会、妇女研究所及《妇女研究论丛》等相关情况。 在随后进行的九场分论坛中,来自世界各地的28位学者分别作了主题报告,同与会者分享其最新研究成果,并进行了热烈讨论。会议主要内容可总结为:探讨晚清民国时期女性问题的形态、女性文学的形式及其与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关系;讨论当下中国女性的生存与表达,交流新的性别观念与关系,以及对社会文明和文学创作的影响与意义。 美国莱斯大学的钱南秀教授在题为《列女与贤媛:两种汉文化圈妇女历史书写——以日本德川、明治时期为中心》的报告中指出:清末的“贤媛”精神因维新变法运动激发,成为维新妇女的思想资源,而日本《列女》传统于明治晚期成为现代化男权要求妇女为国牺牲自我的话语载体,对百日维新失败后的中国妇女解放话语产生了长足影响。 北京大学的夏晓虹教授的报告题目为《中国女学会考论》。中国女学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由女性组织的团体,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史料稀缺,迄今为止对这一社团从出现到涣散的过程及影响仍缺乏完整考察。夏晓红老师在报告中对近些年发现的相关新资料作了细致呈现,从而较为完整地勾勒出中国女学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并就中国女学会精神对后世的影响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台湾清华大学的刘人鹏教授的报告为《<天义>的无政府共产主义与何震的“女子非军备主义论”》。她认为,要理解何震的“女子非军备主义论”,需要一个“无政府—共产主义”的理论与历史视野。研究《天义》对无政府共产主义理论资源的掌握,并将《天义》及何震女权论放回对于时事与学术“介入”的脉络里,或可对二十世纪初中国的这份重要刊物,以及何震的女权论述,有更具历史性的理解。 美国杜克大学的副教授罗鹏(Carlos Rojas)作了题为《<鳄鱼手记>与性别之服》的报告,并就“女性”与“性别”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等问题同与会学者进行深入探讨。 沈阳师范大学的季红真教授从萧红颇具政治化与维新色彩的家世背景及新式教育背景入手,探索萧红在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影响下,所经历的个人身份转换与写作语言转型。季红真教授的报告以作家个人经历同时代转型相勾连的方式,为萧红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径。 南开大学文学院的乔以钢教授在会上发言,并对教育部重大课题“性别视角下的中国文学与文化”进行了介绍。该课题从性别视角出发,对中国文学文化的传统与现实进行多层面的审视;在考察性别因素在古今文学活动中的体现和影响的基础上,扩展到更为宽广的文化视域,深入揭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及现实与“性别”之间的关联,剖析各类文学文化现象,克服以往因男性中心视角局限而产生的盲点或误解;借鉴本土具有悠久历史的思想文化资源和国外有关性别研究的理论思考,探讨性别理论的建设以及在多学科、跨文化视野中的研究实践。该课题取得了多项成果,并在学界产生广泛影响。 会议最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的杨联芬教授致闭幕词。作为本次会议的召集人,杨联芬教授向女性/性别研究方面的前辈学者及中青年学者表示感谢,并对夏晓红等前辈学者奖掖后进、垂范后学的精神致以深深的敬意。杨联芬教授认为,此次会议不仅报告内容丰富、涵盖广泛,而且与会者对中国女性/性别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交流与讨论,不同观点直率对话,体现出淳朴、真挚的学风,因此是一次极为成功的学术会议。
(转自:公众号“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2016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