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至23日,第十三届中国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在长春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长春师范大学文学院、《妇女研究论丛》和《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联合主办, 来自海内外的110余位学者围绕女性文学研究的相关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贺绍俊代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向第十三届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他充分肯定女性文学研究取得的成绩,指出当下中国的女性文学研究与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已由过去的被动接受的关系转变为相互对话的关系。同时指出,中国的女性文学研究不仅学术性强,而且紧贴中国现实,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女性文学委员会主任委员、南开大学乔以钢教授代表女性文学委员会做工作报告,并向长期以来参与、支持女性文学委员会工作的前辈学者表示感谢。
探究文学文本的性别内涵
立足于对文学本体的性别阐释,对现当代文学中经典文本的性别内涵进行探讨,是本次会议的重点。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刘慧英挖掘女性化写作与宏大叙事的关联,对女性作家将女性经历和故事构建为宏大叙事的意图进行分析。南开大学副教授陈千里细致分析了现代作家在书写家庭问题时因不同性别视角所产生的差异,认为面对“爱情”“家庭”这一人类永恒主题,超越性别自然态是减轻其消极冲击的有效方法。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吴雪丽对新世纪以来70后女作家乡土写作中的独特追求和美学风格作了深入阐释,认为不同代际、族群的女性作家的叙事视野、写作伦理的差异,不仅和一代人的知识资源、精神姿态密切相关,同时也和她们的个人经验、族群记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济南大学教授刘传霞以陈衡哲、冰心等女作家笔下的异国女性形象为例,指出中国现代女作家的异国女性形象书写是现代知识女性身份建构与自我认同的重要路径。日本德岛大学教授邵迎建联系台湾女作家林奕含的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作者的生命质疑提出思考,并认为作者的生命质疑与中国文学传统密切相关。
思考女性文学批评的新实践
女性文学理论的历史考辨、反思及其建构方法,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探讨。上海大学教授董丽敏以1980年代女性文学创作考察为基础,在性别主体理论建构中对女性主体的概念进行了分析,认为对于女作家而言,“主体”的理解既指向特定的“历史主体”,也包含具有性别自觉意识的“性别主体”。辽宁大学教授王纯菲认为,伦理建构在中国文化与政治制度构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的性别伦理对于中国女性历史与现实生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既是中国性别文化与西方性别文化形成差别的根据,也是中国女性文学书写的精神意蕴来源。辽宁大学副教授刘巍提出,应从文献整理、文学史定位以及新媒体影响等三个方面分别拓展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生长点。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教授李玲对茅盾的妇女解放理论进行了细致梳理,为当代性别理论的建构提供参照。山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孙桂荣梳理了社会性别在新时期文学研究话语中的脉络,探讨文学文本研究从内容走向形式的可能性。南开大学乔以钢、王帅乃反思中国儿童文学近三十年来的性别研究实践,探讨未来发展的可能。湖南女子学院罗婷教授解读了美国汉学界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丁玲研究。
关注女性写作的新形式
随着性别研究视角的拓展,跨学科、跨媒体、跨文化的女性写作引起研究者关注。四川大学教授陆正兰融合性别、传播、媒介多重视角,结合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对当代歌曲传播中的性别赋形进行论述。在她看来,演唱者的形象及其处理歌曲的方式,都成为歌曲文本的性别赋形“意图显露场”, 而接收者对歌词文本带有倾向性的理解同时也加深了性别文化的符号印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田美莲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农民女作家书写的多种可能性,认为,随着城乡转型以及乡村的变化,农民女作家以强劲的姿态介入乡土与社会现实,采用传统书写、新媒介等多种方式,表叙乡村女性生存现状,展现多样的乡村生态,体现了时代情绪与感知力。哈尔滨师范大学郭力教授从热播职场剧的人物类型、消费文化、受众心理、性别文化等视角,展开对职业女性形象的思考。湖北大学教授蔚蓝对网络女性写作现状进行了全面审视,指出网络性别写作在繁盛表象之下隐藏着“去现实化”、“随性化”等致命缺陷,其对年轻读者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开辟民族/民间文学研究的性别维度
性别研究的拓展还体现在民族、民间文学视域以及与区域文学相结合。长春师范大学教授刘钊以吉林省作家金仁顺、格致为例,解读新世纪东北少数民族女作家社会伦理的叙事空间。辽宁大学教授王春荣系统梳理区域女性文学史的写作实践,审视区域女性文学史写作中存在的问题。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郭淑梅阐述了满族说部《尼姜萨满》的性别立场。湖南省社科联研究员朱小平追寻湖南女性文学中的红色记忆。西安工业大学教授白军芳阐述了90年代以来陕西女作家群围绕西安所展开的城市书写。长春师范大学副教授范庆超从格致作为女性作家、新散文作家、满族作家的三重身份,分析其散文创作中的女性立场。长春师范大学副教授刘颖慧探讨了东北女性文学的群体性特征以及未来新的创作走向。
会议结束前,女性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董丽敏对本次会议进行了学术总结,并对当前女性文学研究存在的不足做出反思。中国新诗学会副会长吴思敬发表参会感言,对女性文学研究以及女性文学委员会在性别研究领域取得成绩表示。大会通过《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章程》,对促进女性文学研究领域的沟通交流具有推动意义。
(张聪 刘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