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中国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暨女性文学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会综述四
时间:2015-08-02   作者:

第七届中国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降红燕

 

2005年.10月16日,第七届中国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会在河南大学开幕,19日在洛阳师范学院落下帷幕。这次大会就参会人员的数量、素质,参会论文的数量、质量,会议组织的方式以及会议举办地点 所具有的象征意味,都堪称女性文学研究界的一次盛会。

本次大会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河南大学文学院与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共同主办。会议的牵头人是河南大学文学院刘思谦教授,刘教授是我国第一位现当代文学专业女性文学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导师,其研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在本学界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女性文学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张烟、副主任委员吴思敬、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谭湘等像历届会议一样到会。在女性文学研究界卓有成果的乔以钢、林丹娅、陈骏 涛、阎纯德、林树明、金燕玉、任一鸣、屈雅君、 崔卫平、王红旗、李玲、赵树勤、王春荣等参会。参会人员基本囊括了南到福建、广西,北 到黑龙江,西至新疆、云南的全国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从事女性文学研究和教学的人员队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很多年轻的博士生、硕士生参加了会议,给会议带来了青春的朝气和活力。参会人员在120人以上, 是历次会议人数最多的一次。还有一个变化,女性文学研究学术会议历来女性居多,这次虽也不例外,但男性研究者大大增多了。

据会议总结时公布的数字,本次会议共收到74篇论文,这也是历次会议最多的一次,而且论文质量较髙。本次会议以&ldquo;中国 现当代文学与性别&rdquo;为研讨主题。刘思谦教 授的《性别:女性文学研究关键词》指出女性文学研究正在静悄悄发生从&ldquo;女性&rdquo;向&ldquo;性别&rdquo;移位的学术转型,这是女性文学研究走向深化的必然发展趋势。南开大学乔以钢教授的《胸襟&bull;视角&bull;心态&mdash;&mdash;近十年女性文 学研究反思》则中肯地对女性文学研究中研究主体存在的问题进行检视,指出研究者应 当具有宽广的胸怀,复合的视角和踏实的心态,这样才有利于女性文学的健康发展。乔教授的发言可谓高屋建瓴(乔以钢是除刘思谦以外的另一位女性文学研究博导,目前女性文学研究博导全国共两名,所以在会上只有她们二人获得&ldquo;先生&rdquo;的称谓)。作为男性学者,林树明先生较早涉足女性文学研究,其博士论文《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已在200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著达到了相当的学术水平。林教授此次提交的《消费文化中女性身体》的观点令 人耳目一新:被许多研究者所指认的消费文化进一步物化了女体的现象,恰好是女性在消费文化中确立自身主体性的时代特征,女性的身体/生命活动正成为一种更具主体性的审美活动。&ldquo;身体事实上是在由肉身、话语和制度组成的等边三角形交叉点上形成 的&rdquo;,&ldquo;身体是物质与精神的复合载体,决非单纯的&lsquo;肉体&rsquo;。&rdquo;林丹娅的《&ldquo;私奔&rdquo;模式:现 代中国性政治的千年隐文》通过对&ldquo;私奔&rdquo;这 一中国文学中广为流传并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叙事模式后性别意识的分析,尖锐地指出 &ldquo;女性做出的私奔行为,在更大程度上只是为男性欲求做出的一种另类满足&ldquo;作为女性在封建社会里最具反抗行为的表征,&lsquo;私奔&rsquo; 并不具有反性别秩序的内涵&rdquo;。林文进一步探析了&ldquo;私奔&rdquo;在五四新文学时期的现代翻 版(以柔石《二月》为代表),新中国文学的当 代翻版(以杨沫《青春之歌》为代表)&mdash;&mdash;林文称为&ldquo;公奔&rdquo;&mdash;&mdash;中表层内容变化而深层结构不变的性别内涵。李玲的《以女性风情 阉割女性主体性&mdash;&mdash;王安忆 < 长恨歌 > 批 判》则秉承她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性别意识》 一书中的锐利锋芒,针对《长恨歌》评价中赞扬&ldquo;该著以女性世界的独特书写解构了男性中心的宏大历史&rdquo;的观点指出:&ldquo;该书恰恰是以女性风情的独特书写阉割了女性主体性、强化了文化中的男性中心意识。&rdquo;联系到近来公演的电影《长恨歌》的失败,李玲的分析可以看作是一个绝好注解。论文还很多,但不可能一一列举。

本届会议的成功与会议的组织方式也大有关系。早在去年11月,河南大学文学院会议筹备组就给参会人员发出通知,告知会议研讨主题,要求大家就主题积极撰写论文,完成后用电子信箱发送。会议报到时,除了正式出版的刘思谦《女性生命潮沙&mdash;&mdash;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散文研究》和配套的《女性生命潮汐&mdash;&mdash;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散文选读》之外,每个人都领到了厚厚的上、下两册参会论文集。这其中刘思谦和谢玉娥女士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谢玉娥多年来从事女性文学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早在1990年,就编写出版了《女性文学研究教学参考资料》。预计今年底,其编纂的《女性文学研究与批评论著目录总汇(1978 ~ 2004)》即将出版。在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谢老师也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女性文学研究者。河南大学文学院的年轻博导孙先科教授是河南省的学术带头人,会议期间却作为会务组负责人跑前跑后,安排一应事务。洛阳师院文学院的院长张凌江正师从乔以钢在职攻读女性文学博士学位,她不仅业务突出,工作上也精明干练,从洛阳师院为我们安排了专场文艺晚会就可以看出。本次会议日程安排上还有两大亮点,一是会议开幕式和闭幕式上都不设主席台,减少俗套,避免了&ldquo;排座次&rdquo;的繁琐和伤神;另一大亮点是凡提交论文的代表都给予十分钟时间的发言,这对于那些年轻的首次参会的博士生、硕士生们是一个多么难得的锻炼机会。而两大亮点都更真正体现出女性文化和女性文学研究的精神价值追求:平等、公平、温馨、和谐。

19日下午,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成立十周年专题会,主任委员张炯先生主持,副主任委员、秘书长谭湘作了题为《激情与梦想》的女性文学委员会十周 工作报告以及第四届学术研讨会(承德, 1998)的回顾和总结,随后吴思敬、金燕玉、 林丹碰、林树明、采薇、张凌江分别就北京第一届(1995)、南京第二届(1996)、厦门第三 届(1997)、贵阳第五届(2000)、哈尔滨第六届(2003)、开封、洛阳第七届(2005)历届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作了回顾总结,勾勒出女性文学委员会和女性文学研究十年发展的大致轨迹。

这次会议在开封和洛阳的成功举办似乎也有着一种特别的象征意蕴。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文化中,女性是在历史地表之下无以言说的,而恰恰是在这片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丰厚的土地上,今天却产生了如刘思谦、谢玉娥、朱青、张凌江,甚至可以加上李小江(她虽然早已调离河南)、屈雅君(她虽供职陕西师大,但毕业于河南大学)等组成的河南女性文化、文学研究者群,当我们凝视着龙头石窟以武则天本人为摹本雕出的卢舍那大佛佛像那美丽、安详、静穆的面容时,似乎可以找到一点答案了。

(说明:笔者并未受命写会议综述之类, 本文也算不得综述,而是笔者作为几届会议的亲历者,又忝列于女性文学委员会委员末座之列,很想把看到的想到的一些东西记录下来,与同道分享。)


                              (《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6)》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