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中国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颁奖大会综述一
时间:2015-08-02   作者:

总结成绩奖励优秀繁荣女性文学促进女性文学理论发展———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莱蒂菲杯)颁奖大会暨第六届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张 磊

由中国作协理论批评委员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中国版协妇女读物研究委员会主办,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承办的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莱蒂菲杯)颁奖大会暨第六届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于2003 年12 月27 ———29 日在哈尔滨市友谊宫召开, 来自全国20 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获奖作家、获奖出版社及杂志社代表以及有关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中国女性文学奖设立于1998 年, 5 年一届。此届评奖旨在总结自1998 年10 月至2002 年12 月以来中国女性文学的突出成绩, 表彰广大女作家和女性文学研究者的卓越贡献。评奖面向全国500 余家出版社征集作品, 包括小说(含作品集), 散文随笔(含诗歌集), 纪实文学(作品主人公或内容主题为女性的报告文学、人物传记、口述实录、女性普及读物等)以及女性文艺理论、文艺批评、女性理论译著共计4 大类。此次评奖历时5 个月, 经过送评、初选、初评、高评多道程序, 最终在数百部参评作品中评出了王周生的长篇小说《性别:女》(上海文艺出版社)、张洁的长篇小说《无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等4 大类59 部(套)作品为本届文学奖获奖作品,《妇女研究论丛》、《百花洲》等6 家女性杂志获特别奖。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曲伟、研究员采薇, 花山文艺出版社编审谭湘等3 名同志获组织奖。《鱼和它的自行车》等多部(套)作品以及《女子文学》等杂志获入围奖。此次评奖配合了党在新世纪的文学发展战略, 体现了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 成功地检阅了中国女性文学近几年的可喜成绩, 推动了中国女性事业的发展, 在学术界、文学界、出版界以及社会各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它必将促进中国女性文学创作及女性文学出版的长足发展, 带动全社会对女性事业的关注。

在与此次颁奖同时进行的第六届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上, 学者们围绕当前女性文学研究现状及发展态势、女性文学理论、两性对话等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关于女性文学的发展态势和女性文学的研究现状, 与会者从比较宏观的角度进行了描述, 提出了问题, 发表了看法。有学者指出,' 95 世界妇女大会以来, 女性文学的发展逐渐由焦点、热点走向边缘, 由高低起伏走向平稳。尽管以世妇会为机遇和触媒的女性文学的辉煌难再, 尽管从作品的数量来看是减少了, 但女性文学仍然一直在不事张扬地、细水长流地发展着、前进着。这是文学发展的一种正常态势, 有利于我们冷静下来认同女性文学这种边缘的位置和平稳的发展态势, 进而对女性文学发展中的一些规律性的问题做出理性的思考。与会者进一步指出, 世纪之交女性文学的写作姿态是在变化中不断寻找、调整自己的性别身份。对女性文学有影响的背景形态至少有三个, 一是性别意识形态的突显, 这包括正面和负面两个方面的作用;二是文化消费形态也发生了变化;三是书写的载体、媒介发生了变化。

部分学者对当代女性文学理论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和阐发。有的学者对男权意识进行了彻底批判, 并指出, 我们的目标并非是要建立独立于男性的女性乌托邦, 重心还是在于改变“男权中心”的人类文化机制, 改造“男权中心”的语言/象征体系, 重塑人类文化, 建构男女共创共享的美好世界。有的学者进一步提出讨论、对话中应注意的三个结合, 即批判与关怀的结合、对照与反思的结合以及文化探求与文学审美的结合。关于性别意识形态问题, 有学者指出, 从性别角度入手分析男性(女性)作家作品, 是女性批评家手中的有力武器。在探讨世纪之交中国女性文学的语境问题时, 有学者概括了三点看法, 一是政治权力话语并未消失, 对文学仍具有强大的控制力量, 但是它的具体方式与十七年、“文革”时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二是市场经济主导下的商业话语, 包括出版、传媒、报刊为追求最大利润而争夺话语空间的铺天盖地的商业化广告化话语;三是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学科体制所带来的种种机械的量化考核奖评制度所造成的经院化、实用化的扼杀生命力、创造力的语境。学者们还对女性文学本质(本体)进行了讨论, 特别强调了作品中的女性意识问题。

本次研讨会的另一个热点是两性对话问题, 主要观点有:21 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 政治、经济要协调发展, 男女两性的和谐是大家共同的奋斗目标, 女性问题研究者应该做出自己的努力;要走出女性文学来反思女性文学;政治权利上的平等与两性的差异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两性对话包括终极目标的两性结合, 等等。

研讨会对女性文学研究者提出了三点期望:一是要甘于寂寞, 坚守边缘人的立场。但随着女性文学逐渐成为显学,也会带来名誉、地位、出版霸权等问题, 这是对每一个学者的检验;二是要为中国化的女性文学理论做出努力, 而不是仅仅模仿西方。要从中国实际出发, 挖掘历史上对女性作家的研究经验, 建立一套属于中国女性文学自己的话语;三是要有更宽阔的视野、更宽广的胸怀, 要解放深受男权主义毒害的男性, 在肯定对女性意识的强化是有价值的前提下, 不仅仅只为男性或女性写作, 而是要为全人类写作。


(《学习与探索》 2004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