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子文学》杂志社和首都师范大学当代中国文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研讨会” , 于1 9 9 5 年8 月24 日至28 日在北京召开。这是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前夕北京首次召开的当代女作家作品研讨会, 有来自全国各地21 所大专院校、6 个省市社科院、文联和宣传机关、n 个报刊杂志与书社的60 多位代表参加。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张炯、顾孩, 副秘书长来春刚出席了会议, 女作家张抗抗、斯好、韩小蕙、李小雨、陈染等应邀参加研讨会。
会议主题为“女性文学的性质及其在中国当代文坛的定位”。大会主要就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创作热潮、创作倾向、审美特征和历史传统, 进行了宏观与微观的多角度考察; 对当前女性文学现状与走向, 进行置于世界妇女解放运动与世界妇女文学发展潮流的背景下的估价和探讨; 对女性文学概念的包容性和相对性, 发表了新鲜的、有益的见解; 对八、九十年代以来女性文学创作与女性文学研究的相互关系, 特别是西方女权主义话语对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影响, 作了具体评价、研究。
会议首先肯定新时期以来我国女性文学创作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谢冕提出, 女作家呈方阵形式出现于文坛, 女性文学数量和质量都超出“五四”时代; 和男性创作相比, “第二性”已成为一个独立的观察世界, 女性文学甚至取得了最大的成功, 女性文学出现了真正的经典。
会议就女性文学的界定和特性, 展开了热烈讨论。在各抒己见的基础上, 通过对话交流达成了如下基本共识: 女性文学不能从文学传统中剥离存在, 女性文学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选择标准不能降低; 女性文学指凡女作家所写的作品, 它强调女人与世界关系, 女性主体成长的标度, 它是女性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 女性文学应超越女人的不幸与不幸女人的“悲剧模式” , 寻求超越性前景。女性文学无疑应当直接表现妇女真实经验, 并为扩大妇女在社会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而呐喊。中国女性文学应建立从中国妇女现状出发的话语和美学体系。
厦门大学林丹娅的专著《中国当代女性写作史论》、福建师范大学荒林的专著《新潮女性文学导引》、重庆师范大学韩健敏的专著《女性写作心理研究》等, 体现了这次研讨会年青学者的实力和潜力。她们把探讨重点放在当代女性文学创作态势与评估方面, 在对当代有代表性女作家进行个案分析基础上, 对当前女性文学潮流作了较全面的评介, 认为世纪之交的中国女性文学进入了反旧文化书写阶段, 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已迈入女人的成熟期, 女性文学发展的主要内容将仍然是争取人的权益和女性审美情感的执著表现。
围绕“女性文学热”展开的讨论中, 不少学者、作家和编辑意识到其背后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概括来说有两方面: 一是市场经济背景下女性文学的媚俗倾向, 如《中华读书报》萧夏林先生所指出的“私人写作”现象, 缺乏绝对价值追求, 陷入感性享乐; 二是西方女权话语不切实际的照搬, 带来文学与妇女现状及读者群脱节, 如《当代人》副主编谭湘所说的“欧式情节”、贵族化及矫情现象使女性文学发展有可能出现偏差。
一些学者专家就如何建立女性文学批评标准, 提出了有益见解, 认为“女性文学”不能降低批评标准, 而应采取多元标准。“女性文学”的重点是强调女人写, 而写什么和怎么写应由女作家自己决定。必须将女性作为社会人、自然人的双重因素纳入女性文学批评之中, 从女性复杂心理出发研究女性文学和女性文学史的发展。女性文学研究应把握女性心理特征及其在文本上呈现的特征, 张扬健康的女性精神、人性精神。
会议采用学者、作家、编辑交错对话形式, 气氛坦诚热烈, 涉及论题多, 有理论深度, 这些标志着会议的成功。
会议的主持人是首都师范大学当代中国文学研究中心主任郑容教授、《诗探索》主编吴思敬教授、《女子文学》副社会长刘毅、石家庄文联副主席裴世馨。会议获得石家庄中益城市信用社的赞助。( 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