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湘中国女性文学委员会工作报告
时间:2008-06-12   作者:

 

激情与梦想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十周年


   谭  湘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代表、各位来宾:大家好!

风云际会,古都开封;洛阳牡丹,天香国色。

受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的委托,在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委员会成立十周年之际,我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成立十年来的主要工作和情况向大家作一简要汇报。

汇报分为三个部分:一、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委员会的历史沿革、组织结构及办会宗旨。二、十年来中国女性文学委员会所做的主要工作和主要成绩。三、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委员会的主要工作任务及发展目标。

一、女性文学委员会的办会宗旨、历史沿革及组织结构

1、           历史沿革及办会宗旨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是新时期以来,中国最早、最大和最具学术影响的民间学术团体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的学术门类组织,成立于1995年的仲夏。其首次会议召开于首都北京。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的主要负责同志张炯、朱容、吴思敬等召集。评论家、作家、高校教师、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的专业人士、报刊编辑出版人等约60余人与会。有感于当时蓬勃发展的女性文学新局面和即将在中国召开的联合国“第四次妇女问题世界会议”,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会议决议成立一个全国性的女性文学的专业学术性组织。其组织宗旨就是延续会议成果、整合资源,将遍布全国业界的尚处于散兵游勇状态的女性文学写作和研究人员、有志于女性文学领域的所有人士凝聚起来、团结起来,沟通联络、资源共享,壮一种声势,鼓一种士气,发一种声音,并以每年一届学术年会(1999年贵阳会议在大家的提议下决议改为每两年召开一届学术年会)的方式,为大家提供一个可持续的切磋、研讨、交流的话语平台,以促进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与研究,促进对文学、文化产物等进行性别意识上的分析与批判,以改善存在于文学领域中的男权意识与性别不平等的话语结构,用我们自己的笔、自己的劳动,用我们自己的激情与梦想书写中国女性文学自己的历史。 当时委员会筹备组的成员有张炯、吴思敬、金燕玉、谭湘、刘毅、林丹娅、荒林等几位同志。我们向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打了申请成立组织的报告。此后不久,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作了“同意成立”的专门批复,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得以正式成立。

十年过去了,那时的情形依然历历在目。创造的激情、工作的热情,对于未来的深深热爱和憧憬,但是我们真的没有能够完全预料到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没有完全预料到十年后女性文学的今天有了这样多意气风发的姐妹和兄弟,姐妹兄弟们之间有了这么多的女性文学的硕士、博士、硕导、博导,女性文学成为那么多所高校、名校的正式科研院所、选修课程;女性文学的理论日趋成熟,真的成了气候,女性文学批评的视角由最初的“女性意识觉醒”到“性别对抗”到“两性和谐”、“超性别意识”、“社会性别”和“性别”理论,就是我们使用的批评话语、言说符码也在不知不觉间更加前沿、更具规范,更加诗性和灵动,我们在不知不觉间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

第二届学术年会在1996年的江苏南京市召开,由江苏省社科院的金燕玉女士会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江苏分会的主要负责同志徐采石负责操办。第三届年会于1997年秋在厦门召开,由厦门大学的林丹娅同志负责操办。第四届年会于1998年10月在北京和河北承德两地召开,由谭湘女士负责具体操办。第五届年会于1999年秋在贵阳市召开,由贵州师大的林树明同志负责操办。第六届学术年会于2002年冬在哈尔滨市举行,由黑龙江省社科院的郭淑梅(采薇)女士负责具体操办。其中,在第五届与第六届年会之间,即2001年冬,委员会委托香港中大教授谭国根先生在香港主持召开了由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共同主办的名为“社会性别与文学”的学术研讨会,委员会与会人员与来自加拿大、美国、台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数十名文学专家和业内人士进行了热烈认真、颇富成效的学术研讨。

这样一路数下来,算上今年河南这届学术年会,女性文学委员会自成立至今已经开了八次会议了。多少个风雨之夜,多少次激情梦想!

委员会在业界的表现和富有活力,受到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会的多次表扬,受到全国业界的高度好评和热烈欢迎,历次会议不仅富有影响且收获丰硕,衍生活动和衍生项目硕果累累!(这些在主要工作与成绩部分我再具体汇报。)

2、组织构成

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呢?除了民政部备案的办公地点和每年例行的必须的年审之外,女性文学委员会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没有行政拨款和办公经费,就组织结构管理而言,我们是松散的,是完全自觉自愿“自投罗网”的。奉献、服务、没有报酬、不讲得失,不完全以年龄长幼、社会职务高低和专业学术成果的大小排座次,数年来,委员会各位成员精诚团结,艰苦创业,克服重重困难,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完成了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

张炯先生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的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术委员、原文学所所长、教授,拥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多个社会兼职,他以花甲的年龄从进入我们组织的那一天起就把女性文学组织的健康发展放在所有社会活动首先的位置,为女性文学坐阵、解危助困、拿捏尺度、规划方圆,沟通官方、联络友人、推荐朋友,甚至一次次向他的学生、下级以及不惜屈尊向商界和企业界人士求援,使女性文学组织的一次次会议和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再以我们组织中德高望重的女性文学专家刘思谦教授为例,多年来,思谦大姐始终处于女性文学研究的前沿,她的似乎永不枯竭的大脑、她以博学、睿智和思考,成为中国女性文学的领跑者和旗帜。她学富五车早已功成名就,可是就在她即将离开教学一线的最后的年头,她勇敢、主动地承担起承办本届学术年会和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的重任!为了争取多一点的会议资金,为了一个会议议题的确定,为了一个与会代表的与会和会议发言,她和她的本届办会的所有同道们和张凌江、谢玉娥女士等可以说是千辛万苦,殚精竭虑!刘思谦的学养、为人、身体力行和号召力使本届会议具备了公认的学术质量和学术规格,大批的硕士、博士乃至硕导、博导身份充任的大会的会务和工作人员成为本届会议一道让人心头不时一热的瑰丽风景!

姐妹们,朋友们,每次、每次年会的召开,都来之不易,都是一批像张炯先生、刘思谦大姐这样甘于奉献人的心血和汗水凝结而成的;每次、每次会议的举行与召开都是张炯和刘思谦大姐这样一群不辞辛苦的人才得以成行!因此,中国女性文学的每一次团聚、中国女性文学的大好局面我们每一个人没有理由不倍加尊重和珍惜!让我们永远铭记那些在中国女性文学的组织建设和学术发展上做出无私贡献的人们!他们的劳动、他们的名字将永远彪炳历史!  

本届年会依惯例又有新的血液增添到组织里来,我们希望中国女性文学委员会的所有成员遵守和继承我们组织的宗旨和光荣传统,让我们的事业永远兴旺!

下面我将本届年会新增的委员的名单并委员会的基本组织构成向大家汇报如下:

主任委员:

张炯先生,

副主任委员:

吴思敬先生、金燕玉女士、谭湘女士、林丹娅女士,

秘书长:

谭湘女士(兼),

副秘书长:

刘群伟(荒林)女士、谢玉娥女士、郭淑梅(采薇)女士,

委员:

张炯先生、吴思敬先生、金燕玉女士、谭湘女士、林丹娅女士、刘群伟(荒林)女士、谢玉娥女士、郭淑梅女士、盛英女士、刘思谦女士、戴锦华女士、乔以刚女士、罗婷女士、朱辉军先生、陈惠芬女士、孙珙女士、林树明先生、刘毅先生、阎纯德先生、朱小平女士、屈雅君女士、艾云女士、马莉女士、王红旗女士、降红燕女士。

本届会新增委员名单:

洛阳师院文学院院长张凌江博士

北岳文艺出版社副总编、山西省女作家联谊会副会长李建华编审

湖南师大文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赵树勤博士

新疆昌吉师院女性文化研究所所长任一鸣教授

安徽阜阳师院中文系副主任朱育颖教授

其中,主任和副主任委员负责组织的全面工作,负责组织的集结和学术走向,年会和大的学术会议、学术活动和对外文化交流;秘书长主要侧重委员会各目标和项目活动的统筹实施、目标达成和组织发展,副秘书长负责学术成果展示交流、资料信息和组织通联以及报道宣传、信息发布等几个方面。

另外,在这里,我还想特别说明的是,由于我以上所陈述的女性文学委员会的民间学术团体、没有办公经费等性质,事实上,委员会自成立至今还没有完全独立的主办过一次会议,她是在社会各界的真诚呵护和簇拥中走过了自己的历程,她的每一次学术年会及组织活动的召开和举办都依托于社会的组织支持和经济援助。

如: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

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

中华文学基金会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妇女读物研究委员会

首都师大当代中国文学研究中心

《女子文学》杂志社

石家庄中益城市信用社

江苏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

厦门大学中文系

福建师大中文系

福建省文联

《台港文学选刊》杂志社

厦门大学建南集团

河北省文联

花山文艺出版社

广东南方自然博物园有限公司

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公司

贵州师大中文系

贵州省文联《山花》杂志社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美国)莱蒂菲日用品厦门有限公司

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浸会大学

香港文化艺术局

河南大学文学院

洛阳师院文学院

  还有:中央电视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新华社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中国新闻出版报

新华文摘

中国青年报

中华读书报

文艺报

中国妇女报

中国文化报

文学报

南方文坛

作家杂志

作家报

文艺争鸣

中国文化研究

文艺评论

当代人

河北日报

河北电视台

红岩

百花洲

南方周末

女友

中国妇女

今晚报

青春

新浪网

搜狐网

新华网

等多家媒体和学术期刊

因此,可以这么说,我们组织,我们的同道和支持力量是没有限制边界的。

借此中国女性文学委员会成立十周年之际,我们衷心的对所有关注、支持、帮助过我们组织、我们事业发展的单位和个人、领导和朋友、企业事业和文化传媒、各高校、各组织、全体的姐妹们、朋友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二、主要工作和成绩

1、           中国女性文学评奖

这是中国女性文学委员会在社会上影响最为广泛和最为重要的活动之一,四至五年评选一届,每届依现实情况评奖内容各有侧重。

第一届中国女性文学评奖

第一届中国女性文学评奖和第四届学术年会是绑在一起举行的。由我负责操办。当时的动议一是为了推动女性文学的发展和扩大组织的影响,二是为了在诸多学术组织林立的会议中有实质意义上的出新。这样,在1998年的金秋十月,我们会同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和中华文学基金会联合主办了第四届学术年会和第一届中国当代女性文学评奖。

第一次的评奖、第一次的两地开会,全无资金,几乎没有一个人手,而且全无经验可以借鉴,又绝对不能有一丝敷衍和马虎--评奖过程要经过严格的选拔、初评、高评等多个环节,仅仅是通讯联络、作品收集等就工作量浩繁、历经半年之久!第一届女性文学评奖评出女性文学创作和研究者45人,其中作家30人,获奖者囊括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有知名的、优秀的女性作家。这次评奖得到了包括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文学报等媒体的重头关注与系列报道,被认为是中国自有文字以来的第一次对女性写作的高规格的评奖。

第一届女性文学评奖是女性文学委员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女性文学发展的一次大写意!我们永远难忘中华文学基金会的张锲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的陈建功书记、以及张炯先生等,与我们的一次次围坐深谈,平等交流、共谋前景;我们永远难忘女界政要中国人大万绍芬副委员长、全国妇联顾秀莲主席、国务院侨办李海峰副主任等女士于百忙之中莅临会议,发表热情洋溢的讲演,给姐妹们鼓士气、壮声威,欢声笑语打成一片;我们永远难忘海外女界名流陈香梅、郑苏薇、黄碧云等女性作家和朋友积极献言献策,为会议摇旗呐喊;我们永远难忘河北省委、省政府、河北地方政府和地方长官、接待部门,乐凯胶片公司、河北省文联、花山出版社以及我的同道荒林女士等,他们都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给我以精神和道义上的鼎力的支持;尤其是南方自然博物园有限公司董事长崔晓浔女士,正是她在我长达半年的资金筹措屡遭碰壁、接近绝望的关键时刻慷慨解囊,使第一届中国女性文学的评奖和第四届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的梦想变为现实,

因此,我过去和现在都要非常郑重其事地说,他们的英名和壮举将会彪炳史册,将会永远铭记在我们每一个经历者的心中。

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评奖

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评奖策划于香港会议。一身书卷气的采薇女士提出承担这一重任我当时多多少少有些担心--不同于第一届女性文学评奖的评奖特点主要是评人,第二届评奖则主要是评作品,即除了要组织好评奖的各个环节之外,还要与多家出版社、各地的作协、文联以及作家个人通讯联系,工作量之大、工作难度之高可想而知。电话、电子邮件,所有第一届评奖的文件、资料包括赞助条例等和盘托出不说,我甚至不惜千里迢迢北上。到了地方我才发现采薇女士的工作做的出色而有序--赞助单位采薇选了又选,仅美国独资企业厦门莱蒂非有限公司一家就给了几十万元的冠名资助,黑龙江省社科院等职能和权力部门亦给了全面而有力的支持,采薇女士甚至连自己的爱人都披持上阵出没于会议准备工作和会务一线,采薇为评奖和会议召开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可想而知!第二届女性文学评奖和学术会议举行得成功并丰富多彩,<中国新闻出版报>以半版套红的方式公布了获奖作品的全部名单。评奖评出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纪实文学、理论评论等多个门类的正式出版物59种,并第一次进行了组织奖和荣誉奖的评选。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评奖把委员会的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并在全国尤其是出版界制造了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对女性文学的组织发展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对女性文学出版物的出版提供了更加理想的物质条件。 

2、           主要活动和主要成果

(1)   图书

谭湘、荒林主编《花雨》(首届中国女性文学评奖获奖作家精品集,共三卷)图书已经交流到美国、澳大利亚、韩国以及台港等国家和地区。

万燕主编《女学人文丛》(作者包括乐黛云、李子云等共十卷)

谭湘主编《女学人随笔》(作者包括刘思谦、载锦华等共八卷)

谢玉娥主编《女性文学研究与批评论著目录总汇》

刘思谦等主编《女性生命潮汐》(共二卷)

乔以刚、赵树勤、任一鸣等等专家和学者的一批个人学术专著陆续出版

(2)   会议衍生活动及项目

1996年南京会议时由徐小斌、林白、谭湘、荒林在《南方文坛》所作的关于女性文学话题的笔谈;

1997年厦门会议中由戴锦华、林丹娅、谭湘等四人在《当代人》所作的关于女性“城市文学”的讨论;

的讨论;

1998年由谭湘主持并参与,由谢冕、孟繁华、丁帆、刘锡成、董瑾、张惠敏、朱青等十几位专家学者参加的发表于<光明日报><新华文摘>的关于女性文学发展前景的专题讨论

1999年首都师大成立了中国女性文学研究中心,委员会一行人被邀请为客座研究员

1999年江西《百花洲》杂志变脸国内首家大型女性文学双月刊

2000年现在由王红旗女士主编的连续出版物《中国女性文化》成功面世

2002年荒林女士主持了福特基金资助的《两性视野》网及由她主编的连续出版物《中国女性主义》现身于全国各大新华书店

(3)   女性文学研究资料及主要会议论文收获丰硕

女性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是一件非常辛苦、烦琐的事情。做为主要负责这一方面工作的副秘书长谢玉娥女士,以数年间持之以恒的工作精神和工作态度编成了上百万字的《女性文学研究与批评论著目录总汇(1978~2004)》,全面展现了女性文学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进程。 

历届会议论文累计约500篇上下,为推动中国女性文学的教学与科研起到了重要和良好的作用。

(4)   女性文学学科建设与主流化进程问题被纳入议事日程

据不完全的调查显示,中国现在有数十所高校开设了女性文学选修课,设立了女性文学或社会性别学的硕士点、博士点,一些学者和授课教师自发地编写了女性文学的学科教材和授课大纲,有兴趣和有志于女性文学课程和研究的学生日益增大,参与人数蔚为壮观,本届会议与会人士的“三高”(学位高、职称高、论文质量高)就是明证之一。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女性文学学科建设与主流话化前景可以预期。

三、主要工作任务和发展目标

1、           第八、九届年会及第三届女性文学评奖

2、           女性文学委员会专门网络建设、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

3、           对外女性文学及文化交流

4、           论文集及纪念专集出版

5、           组织发展及学科建设

6、           中国女性文学教材编写及施教(

7、           持续媒体宣传

8、           寻求阶段性稳定资金支持

道路是曲折的,任务是艰巨的,我们期望更多的有才华、有热情的女性文学同道们加入到我们的组织和我们的事业中来,我们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团结一致的努力下,中国女性文学事业、中国女性文学委员会这个中国女性文学同道与姐妹们自己的组织,将有更加辉煌的新一个十年,又一个十年!

挂一漏万,有不对或不当之处,请各位委员和与会代表批评指正。

谢谢河南大学文学院和洛阳师院文学院!

谢谢大家!

不对或不当之处,请各位委员和与会代表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