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春晚是否对女性等群体有歧视?如何评价?
时间:2015-02-22   作者:

    作者:李傲文

    这是妥妥的性别歧视。
    但是最严重的问题并不是“面向全国观众,全世界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中出现了性别歧视价值观”,严重的问题是:从导演,到演员,乃至绝大多数普通观众(更包括很多女性观众),基本都没这当做一回事。
    继春晚连续多年拿身体缺陷制造笑料之后,今年的春晚,非常多的笑料集中在了性别上(特别是女性),而且并不是旨在揭示其荒谬,而仅仅是因为某个标签群体“不同”罢了。
    我再具体一点,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提出了女性在媒体中发展的两个主要目标:一是促进妇女对于媒体的参与度,也就是促进妇女对媒体的影响;二是改变媒体传播中对男女性别角色的陈规定性,打破僵化的角色规范。
    那么问题来了,春晚这台晚会,对“女性在媒体中发展”第二点目标,起到的作用,到底是促进?还是倒退?考虑到节目中出现的剩女、陪睡、二手货。卖女儿……诸多情况下,我认为答案已经很明显了。
    在我看来,春晚最糟糕的地方在于:当你不需要它说教的时候,它偏偏拿着漏斗往你脑中硬灌价值,用高八个度,慢一拍的语言来想让你相信他们自己已经不再信的东西;而当你需要它“敢为天下先”的时候,需要它发出声音引起讨论做社会价值观的急先锋的时候,它通常都会选择最保守乃至最糟糕的那种。
    今年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一层性别歧视的窗户纸被春晚捅破了,但我打赌节目组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因为在他们的脑海中——这根本不是禁区。
    这才是让人无从下手地方,肥皂箱上的演讲者,最害怕的并不是周围的愤怒反对者们,而是周围来来回回却对他毫不关注的人流。当你认为很严重的时候,普通人,乃至被冒犯的主体:女性们(部分),都不认为这是个问题。女 权运动创始人西蒙•波伏娃曾说:“女人不是天生的,社会女性的外在形象也不是‘天然’的,是被塑造出来的。女人在看待自己和做出选择时,不是根据她的真实 本性,而是根据男人对她的规定。”我们的文化环境,从来都是一个男权本位的文化,当女权主义呼吁一些一直存在的价值的时候,很多人才猛然惊醒:原来这些价 值并不是女性本身需要的,进而塑造的,它们仅仅是掌握话语权的优势性别的精英们,为了巩固性别统治而对弱势性别进行的改造和洗脑。
    比如诸位现在理所当然享受的“受教育权”,在百年前还是天方夜谭,现在的状况,正是得益于无数前贤争取的奋斗。更何况在中国的某些落后地区,女童的受教育权比男童更受不到保障——只有我们认识这个事实我们才会惊醒,人权是你的,但是你要实践它?要呐喊,要行动。
    在一个国家保护女性权益的最高机关妇联都公开用“剩女”这样物化女性的词汇来称呼它需要保护的对象的国度,所有有志于争取性别平等的女权主义者都能感受这个 国家的性别环境有多么严峻——整个社会的性别状态不是很糟糕的“对抗”,而是更糟糕的“冷漠”,大家都习以为常,不觉得这是不正常的,不平等的,是一种温 水煮青蛙式的压迫,就像罗萨•帕克斯坐上白人专座之前的样子。
    最后,阿玛蒂亚森在其著作《正义的理念》中写道的两段话我分享给大家,大家可以对照“很多人无视明显的性别歧视”这种现象进行思考——
    对于适应了剥夺状况产生的满足和幸福感,我们应该进行更多的思考,只有这样,已经适应了剥夺状况的人们才会具有反抗的自觉。对于所遭受的剥夺而产生的适应性,会通过幸福或者愿望实现的方式,导致效用的扭曲,从而使得长期受剥夺的人并未对其实际遭受的困境给予足够的重视。